《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近代哲学之七:严复

中国近代哲学之七:严复

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字几道,又字又陵,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7 岁求师,11岁授学于福建" 宿儒" 黄少岩,开始" 治经" ,学习富有探索精神。后因家境贫苦而辍学(1866年),是年考取福州船政学堂(原名" 求是艺局"),在那里学习英文、数学、自然科学及航海术。光绪三年作为清政府第一批留学生,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在留学期间,他除了应学科目外,还精心研读西方哲学、社会政治方面的论著。光绪五年学成回国,受聘于母校任教,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等职。

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严复惊醒过来,于是他起而提倡变法维新、救亡图存。他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表了四篇著名的论文:《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说》、《辟韩》,发动了对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起了极大的启蒙作用。

为了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他热心传播西方文化,先后翻译了多种西方名著,其中最著名的有: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穆勒(又译密尔)的《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等。他在译文中写了许多" 按语" 、" 评注" 和" 夹注" ,表达了他的哲学和社会政治观点。通过这些译著,把西方的进化论思想、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自然科学乃至科学方法论传播到中国,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失败后,同康有为一样,严复的思想日趋保守,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以后,他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复古主义者。

严复以西欧19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为基础,用进化论的观点贯通其中,形成了不同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而具有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特征的自然观,从而奠定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哲学的理论基础。

严复力图用物质的机械运动说明客观世界的一切现象。他说:" 大宇之内,质力相推,非质无以见力,非力无以呈质。" 这里的" 质" 指的是物质," 力"指的是物质运动中所散发出的能量。严复的意思是说,宇宙之内,物质和能量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没有物质就显示不出运动的能量;没有能量也显示不出物质的存在。

根据这种" 质力相推" 即物质与能量统一的思想,严复描述了整个物质世界的演变过程。他借用斯宾塞的话说:" 天演者,翕以聚质,辟以散力。方其用事也,物由纯而之杂,由流(流体)而之凝(固体),由浑(浑沌)而之画(物体界域分明),质力杂糅,相剂为变者也。" 所谓" 翕以聚质" ,即指质点的相互吸引而凝结成物;所谓" 辟以散力" ,是指物体在凝结过程中散发出能量。能量表现为物质,物质又表现为能量,相互作用,不断变化,演进为各种现象。" 质聚而为热、为光、为声、为动,未有不耗本力者" 。待其能量耗尽了,物体即归于消灭,但又不断地" 翕以聚质,辟以散力" ,使事物由单纯到复杂,由流动到凝固,由混沌到分明,形成无穷无尽的物质运动,这就是" 天演" 的法则。在此,严复不仅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而且肯定了运动的自我转化和物质不灭。

严复对中国古代" 气" 的概念用近代自然科学作了补充和改造,认为" 气"就是物质,就是" 以太"。他说:" 今夫气者,有质点有爱拒力之物也,其重可以称,其动可以觉。虽化学所列六十余品,至热度高时,皆可以化气。而今地球所常见者,不外淡(氮)、轻(氢)、养(氧)三物而已。" 这里意思是说,气即一切" 有质之物" ,可以分割为质点(原子),归结为氮、氢、氧等六十多种元素,而元素和其他元素互相吸引和排斥、化合和分解,表现为种种物质运动形态,可以为人所察觉、认识。显见,严复对" 气" 的解释,已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有了极大的区别,基本上形成了在近代实验科学基础上的物质概念。

严复把物质归结为" 气" ,认为天地万物皆由物质性的" 气" 演化而成。他说:" 通天地人禽兽昆虫草木以为言,以求其会通之理,始于一气,演成万物。" 在这里,他把" 气" 看成是构成万物的始基,把包括天体、生物和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归结为" 一气演成万物" ,这是对中国古代气一元论的继承。严复进而认为,气是运动变化的,并且" 一气之行,物自为变" 。气的变化" 咸其自己而已,无所谓造物者也" 。所谓" 物自为变" ,就是指事物的自己运动,而非外力作用的结果,这就否定了" 造物主" 的存在。

总之,严复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扬弃了中国古代以直观猜测为特征的"元气" 说,标志着从朴素唯物主义向近代唯物主义的发展,这是应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应当指出,严复用机械力学的规律来说明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物质运动,必然导致抹杀物质运动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因而不可能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

在认识论方面,严复提倡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批判中国旧学中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在他的经验论中,还包含有不可知论的成份。

严复赞同洛克的" 白板" 说,强调认识来源于经验。他说:" 智慧之生于一本,心体为白甘,而阅历为采和,无所谓良知者矣。" 在他看来,人心如同白纸,经验如同色彩,除了经验之外,人的认识没有其他的来源。所谓人心具有先验的" 良知" ,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此,他尖锐地批判了陆、王心学,揭露了他们的主观主义先验论的实质,指出:" 夫陆王之学,质而言之,则直师心自用而已。自以为不出户可以知天下,而天下事与其所谓知者,果相合否?不径庭否?不复问也;自以为闭门造车,出而合辙,而门外之辙与其所造之车果相合否?不龃龉否?又不察也。" 他认为,陆王之学" 自以为不出户可以知天下" ," 自以为闭门造车出而合辙" ,这是反科学的,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其实质就是" 师心自用" 、" 强物就我" ,因而必须坚决反对。严复的这种揭露和批判,显示出他的哲学思想水平超过了康有为、谭嗣同,应该说是深刻而又击中要害的。

严复根据穆勒所说,把人的认识区分为" 元知" 和" 推知"。所谓" 元知" 即" 直接之知" ,相当于直觉的感性认识;所谓" 推知" 即" 间接之知" ,相当于推论的理性认识。严复强调认识始于感觉经验,认为," 元知为智慧之本始" ,因此" 勿以推知为元知" 。然而,他过分强调感觉经验,认为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以外,他说:" 人之知识,止于意验相符,如是所为,已足生事,更鹜高远,真无当也。" 所谓" 意验相符" ,就是指主观认识同经验相一致,实际上这就把认识仅局限于经验所许可的范围之内。他又说:" 窃尝谓万物本体,虽不可知,而可知者止于感觉。"

在他看来,万物的本体是不可知的,因为认识主体通过感官所获得的认识内容,只是物体在认识主体中的反映,即所谓" 意相"。而认识主体只能把握" 意相" ,不能把握产生" 意相" 的原因,即达不到物体本身。他说:" 心物之接,由官觉相,而所觉相,是意非物,意物之际,常隔一尘。物因意果,不得径同。故此一生,纯为意境。" 这样一来,他就把感觉当成了主观的产物,从而导致否定人的感觉的泉源——物质的客观实在。他说:" 意自在,故我在,非我可妄,我不可妄,此谓真我者也。" 他又说:" 我而外无物也,非无物也,虽有而无异于无也。" 按照严复的意思,只有" 我" 及我的感觉才是实在的,超出我的感觉范围,虽有物而不知,等如无物。严复就是这样从经验论走向了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

严复将" 天演之学" 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具有进化论特征的历史观。他认为,进化的规律不仅适用于自然界,而且适用于人类社会。他说:"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按照进化的观点,现在比过去进步,将来又比现在进步,一代比一代强。但他不赞同" 任天为治" 的思想,认为进化虽说是自然的法则,但人力并非消极无为。人类社会是各个个人组成的,社会历史的进化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个人是群体的基础,个人的智、德、力三者提高了,社会国家才能上进。

因而他主张,如果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突破教条和陈规,顺应进化的潮流,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反之,因循守旧,停滞不前,就不能适应进化的趋势,而最终归于淘汰。因为人类同其他动物一样,也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其中存在着激烈的斗争。在他看来,只要人们积极奋斗,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与天争胜" ,国家和民族可以转弱为强,站立于世界之上。

这样,他就把社会的进化与发挥个人群体的作用结合起来。他的这一思想,对于鼓舞中国人民参加争取民族解放斗争,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严复受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庸俗进化论的影响,认为" 万物皆渐而无顿" ,即只有渐变而没有突变,因此他主张" 变法当以徐而不可骤" 。这种观点成为他的改良主义路线的理论基础,后来又成为他反对革命派的思想武器。再者,他不了解生产方式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把自然科学的进化规律直接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也就不可能提出解决所面临的社会矛盾的办法,为中国革命指明真正的道路。

总之,严复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他的最大贡献,就是翻译西方著作,传播西学。他所宣传的进化论哲学,成为中国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普遍接受的理论。进化论与中国传统的变异思想相结合,汇成近代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强大的思想潮流,成为资产阶级哲学的主要特色。他把中国哲学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使中国近代哲学真正摆脱了古代经学的形式。

(0)

相关推荐

  • 这个最深奥的哲学问题简单得令人无法想象:答案就在问话中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或说世界统一于什么,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深奥的哲学问题.黑格尔曾说,凡是配称为哲学的学说都必须回答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否则就不配称为哲学.比如他自己的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绝对精神.什么是绝 ...

  • 哲学与科学的立足点——气一元论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根源就在于立足点的不同.如果立足点不一样,彼此之间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同样,科学也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前提假设不一样,所得到的科学理论也不一 ...

  • 有之初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注解: 一:"有"之初始,&qu ...

  • 严复的科学、进化视域与自然化的“天人观”

    王中江 哲学思想在不同时代的革命性转变,直观上就能看出的是哲学术语.话语和言说方式本身所发生的明显的变化.没有比中国古典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变更能反映这种变化了,它是一个古老的巨大传统同另一个巨大的西方 ...

  • 什么是气(炁)?

    人生北斗微信号:search-for-self2 人赞同了该文章谈到气的问题,一定要追溯到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中国人是如何认知生命的,只有了解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才能明白"气" ...

  • 能流进化论——生命是建立在能流之上的(一)

    1975年,日本科学家在一个废水池中发现了一种只能以尼龙作为碳源的微生物,即Flavobacterium, Sp. K172 ,也叫 "尼龙菌".这种奇异的生物是一种不能分解糖的细 ...

  • 气是什么?一种最古老而又最新的世界观。

    气是什么?元气,精气,营气,卫气,经络之气,天气.地气.人气---,娘希匹的,这个气的概念,<古代汉语词典>有9大内涵意思,其中又分很多个小项:百度大概有28个意思:可见其内涵之丰富.所以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基督教经院哲学之七:拉丁阿威罗伊主义

    基督教经院哲学之七:拉丁阿威罗伊主义 13世纪,德国皇帝兼领西西里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与教皇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与此同时,在思想领域里他也利用阿拉伯的阿威罗伊主义反对基督教正统神学.弗里德里希本人具有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人文主义哲学之七:埃拉斯谟

    人文主义哲学之七:埃拉斯谟 埃拉斯谟(1466-1536 年),是莫尔和路德的同时代人.但他的一生与莫尔和路德有很大区别.他出生在荷兰的鹿特丹,是一个私生子.他本人对这一点讳莫如深,便编写了一段浪漫的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一:古罗马思想文化

    古罗马哲学之一:古罗马思想文化 古罗马哲学在理论上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因为古罗马思想文化的形成受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同时,这也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历史的演变有密切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1

    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1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约公元前99- 前55年)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只知他出生于罗马共和国的末年,是凯撒的同代人,历史上未留下任何其他可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2

    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2 2.对宗教迷信的批判--无神论者 从原子论出发,卢克莱修针对当时罗马现实思想斗争的特点,展开了对宗教迷信的批判,他给自己规定的目标就是要能用一切方法坚强不屈地抵抗各种宗教和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三:西塞罗

    古罗马哲学之三:西塞罗 从共和国的后期始,罗马人开始形成了几个唯心主义派别,如西塞罗的折衷主义.新斯多亚主义.新怀疑论和新柏拉图主义等.他们的观点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从希腊各派哲学中拾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四:新斯多亚主义

    古罗马哲学之四:新斯多亚主义 斯多亚派随着历史的演变从希腊世界进入罗马世界,罗马人把它拿来加以改造,因而它的实践的和道德的原则更进一步得到了重视,伦理学也被提高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宿命论和禁欲主义的观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五:新怀疑主义

    古罗马哲学之五:新怀疑主义 古罗马时期出现的新怀疑主义,是希腊化时期怀疑论的继续和发展.怀疑主义的创始人是希腊时期爱利斯的皮浪(约公元前367-前270 年),所以怀疑主义也被称作皮浪主义. 皮浪主义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六:新柏拉图主义

    古罗马哲学之六: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不是简单地复活柏拉图主义,而是以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神秘主义思想为基础,吸取了斯多亚派.怀疑论及亚里士多德的某些思想,同时揉合东方宗教的某些教义构成的一种神秘主义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人文主义哲学之一:巨人汇聚

    人文主义哲学之一:巨人汇聚 文艺复兴时代有什么特点?对此,恩格斯有过一段精采的论述.他说:"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