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又闻蛙鸣声
又闻蛙鸣声
昨夜一场大雨忽然入梦,早晨醒来,窗外传来一阵清脆而有节奏的蛙鸣,似乎来自遥远的亘古,又像来自梦一样的现在。我揉揉惺忪的眼睛,望向窗外。没错,是下雨了。咕儿呱,咕儿呱……真的是蛙鸣!
这久违的声音将我记忆的长镜头瞬间拉回童年的故乡,拉回村口那方虽不算大却蕴藏着无限乐趣的池塘。
我在农村长大,蛙鸣是我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美丽。那时的农村,人们以种田为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个夏日的晚上,池塘边总会坐满人,不分男女,无论年龄。他们摇着蒲扇,有的闲谈说笑,有的谈论着彼此田间的庄稼长势,有的给孩子讲着祖辈们早已讲烂了的民间故事,有的聚在一起天花乱坠地讲着城里人的传说。晚风习习,蛙声阵阵,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陶醉在银色的月光下,他们浑身的疲惫也随着或浅或深或高或低的虫鸣蛙唱渐渐消散在茫茫夜色里。那个画面让人不觉想起辛弃疾《西江月》中的诗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记忆中,儿时的雨总是很多很大。每次大雨过后,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村口的那个池塘,而那个池塘里最热闹的就是蛙儿们有节奏的齐鸣合唱。他们就像约好了似的,在雨停的瞬间全都跑出来,有的坐在荷叶间,有的潜在草丛中,有的伏在田垄里,不管人们乐不乐意听,他们总是不知疲惫地高歌着,真所谓“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雨后的池塘水光潋滟,烟雾缭绕,新鲜的空气中夹杂着田园泥土的芬芳和荷叶青草的淡香,吸一口,入肺入心入念入魂。坐在池边,就像走进一副流动的水墨画。此情此景,一定能帮人们赶走疲惫杂绪,滤去凡间烟尘。这样的傍晚最热闹也最安静,最平淡也最诗意。农村的夜,诗意总是来得那么随意,那么简单,那么自然,那么真切。正应了那句“何处最添诗兴客,黄昏烟雨乱蛙声”。
每个夏日的夜晚,我都会和着蛙鸣读书,枕着蛙声入梦。渐渐地,蛙鸣成了我心中无比亲切的乡音,成了无数游子无法忘却的故乡印象。
那时池塘里的水很干净,人们常常在里面洗澡、洗衣服。母亲洗衣服时,我便在池塘边玩耍,抓蝌蚪。那一串串透明的小蝌蚪就像一颗颗拖着尾巴的黑珍珠,又像一个个跳动的小音符,在池塘里自由自在地游着,为这个小小池塘增添了无限灵动的美感。渐渐地,他们的尾巴消失了,长出了四条腿,展露出青蛙的雏形。那时的我很好奇,也有点儿担心,那么多的蝌蚪,如果都变成青蛙,它们会不会泛滥成灾,又要住在哪里?
然而,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恰恰相反,它们在渐渐减少。我亲眼目睹的残忍一幕使我的担心被一种心灵难以承受的恐惧所代替。记得有一天我走着去上学,快到学校时碰见一个女人坐在自家门口,旁边放着一筐子青蛙。她拿着剪刀一下子将青蛙的头减掉,就像减掉一截多余的绳头儿一样轻松。然后,她将青蛙的皮像给婴儿脱衣服一样褪下,扔进另一个框子。可怜的青蛙那粉嫩的身体抽搐了几下便不动了。我惶恐地跑去,似乎下一个被剪的就是我。后来,我再也没敢从她门前走过。从此,女人剥青蛙的那一幕成了刺痛我幼小心灵的梦魇。再后来,我听见好多人在称赞青蛙肉的鲜美奇香,而我嗅到的只是泯灭的人性。
长大后,因为读书求学,我离开了家乡。但每个暑假,蛙声依然是我生活中最美的背景乐。后来因工作繁忙,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久居城市,青蛙成了难得一见的稀有动物,蛙鸣也渐渐淡出我的生活。不知从何时起,家乡那方小小的池塘也被填平,青蛙最信赖最欢乐的家已经被无所不能的人们占据。即使是田间,也很少再看到青蛙美丽的身影,因为各种农药已让他们的生存变得异常艰难,那万蛙齐鸣的景象更成了我永远回不去的记忆。从此,那亲切的蛙鸣声也随着我的童年一并消失在遥远的夏日,成了我抹不去的乡愁。
一别经年,昨夜的一场雨,又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蛙声。
插图/作者提供
作 家 简 介
张同菊,河北邯郸市作协会员。邯郸市二中南校区英语教师、3E英语工作室成员、文学爱好者。平时以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为主,热爱读书,业余写作。本人性情恬淡,自在洒脱,追求真我,不为世俗羁绊所束缚。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