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清水出芙蓉
清水出芙蓉
——谈散文的语言风格
张达富||江苏
杜甫评价李白诗的语言,“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说李白的诗歌语言既有庾信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的俊逸之风。读过许多李白的诗,即使时隔一千多年,还是让人感觉到他的诗歌语言清新俊逸,正是这样的语言使李白的雄奇豪放风格表现得酣畅淋漓;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他的诗歌语言,写现实是那样的细致入微。中和节制,情感不是喷薄而发,而是主观情感寓于客观的叙述之中。《羌村》中有这样的诗句:“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经过战乱,诗人终于活着回来了,可是妻子孩子对诗人的回来,很是惊讶,认清了日思夜想的亲人就在眼前,高兴得热泪横流。在那战乱年代,能活着回来,是件很难的事,所以亲人相逢还像一场梦,夜深了,禁不住举起烛台再仔细看看,这是不是日思夜想的亲人?把战争造成的亲人离散,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团圆的惊讶、惊喜、继而如梦如幻的情感写的哀婉低回,就是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
诗歌的语言如此,散文的语言也应该如此。因为作家的阅历、学识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我们熟悉的散文三大家秦牧、杨朔、刘白羽他们的风格各异,秦牧散文知识丰富性,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刘白羽的散文语言激情充沛,绚丽多姿。例如《长江三日》开头这样描写:“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我在海洋上远行过,我在天空飞行过,但在母亲的河流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威力所吸摄了。”杨朔散文的诗性化的语言,文词清新,形成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
散文语言风格有的洗练,有的秾丽,有的细腻,有的粗犷,有的质朴自然,清新婉约,有的雄奇豪迈,绚丽多彩。我更是喜欢和欣赏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阅读《冬歌文苑》里的文章,有多位作者的语言风格明显,他们的文笔流畅,情感抒发婉转细腻,为我们众多读者提供了很好的精神食粮。
一
黄玉东一系列写乡愁的文章,语言风格质朴自然,清新明丽,有时不乏幽默,读之令人轻松愉悦。在《故乡漫忆》一文中,作者回忆家乡的文字朴实温馨,就像向人们讲故乡的人和事,引领读者一步一步地沉浸在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之中。老家独特的地理环境,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的生活异常艰苦,但在穷日子里并不缺少‘穷快活’”。灌河的潮起潮落,让生长在这里的人触摸到海的味道。故乡的雨景,密密的雨点,在屋顶上敲击,如同小鼓棰在鼓面上舞蹈;雨水顺着屋檐急泄而下,一排屋檐就挂起了一道雨帘,又像一面小瀑布。语言很形象,这得力于作者的语言功底。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止写家乡的环境,儿时的欢乐,由家乡的人文,写到文化,把文章推向一个境界,“千年的文化积淀,百年的历史沧桑,留下太多的记忆与伤痕,也丰富了故乡的内涵。”这不同于其他写故乡的文字,作者的丰富经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娓娓道来,由浅入深,最后突出主旨,将文章推向高潮。
第一、黄玉东的语言大多形象生动,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故乡漫忆》一文开头,写到“故乡是一条长长的线,时常牵动着游子的心;故乡是一轮弯弯的月,朦胧中勾起淡淡的乡愁;故乡是一幅大师的画作,存封的越久越弥足珍贵。”通过排比,把思乡的情感附着在具体生动的形象上,引起读者的共鸣,营造浓厚的思乡氛围。在这样的语境下,你读他的文字就显得亲切自然。在《灌河,故乡的母亲河》一文中作者写道:“灌河最美在夏季。夏天来临,天高云淡,灌河两岸,绿树成荫,炊烟袅袅。河面上白帆点点,海鸥们掠过浮云低空鸣叫、飞翔,渔民们撒下渔网收获喜悦,河床上的牛儿慢悠悠地甩着尾巴低头吃草,芦苇丛中不时会窜出几只争食的小野鸭。”写景极有层次,从远到近,动静结合,把故乡的美景写的如诗如画,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生动细致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
第二、富有哲理的议论,将情感上升到理性高度。“人有时候很怪,年龄越大,遥远的时光却越来越清晰。那远去的事与逝去的人,都会在脑中萦绕。”平实的语言却道出了深刻的人生体验,把个人体验推广到人的普遍情感,让人读了以后感同身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在老去的时光里陪故乡长大》一文中,对乡愁的解读:“一个漂泊在的异乡人,对故乡总有一种搁不下的念想,乡情、乡愁、像一曲古老而又充满温馨的歌谣,每当灯火阑珊,夜深人静之时,它就会若隐若现、忽远忽近地悄然在耳边响起,紧紧地牵动着游子的心。”把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上升到普遍的理性高度,写出了一个时代的乡愁。
第三、严谨的语言表达,严肃中不失幽默。记述灌河上发生沉船事件,可谓惊心动魄。“顿时,灌河上呼救声、哭喊声一片。我们在漆黑的风浪中,奋力地向前游弋着。接到求救信号后,驻地海军某部立即出动两艘军舰沿海搜救。大约两小时后,除一人失踪不幸遇难外,其他23人全部获救。”“事隔三十多年,现在想起那段往事,仍然心有余悸,若不是小时候学会游泳,如果没有海军战友的及时相救,恐怕今天也就少一个海军大校。”叙事绘声绘色,读者的心情随着作者的叙述,紧张得揪起来,最后来一句幽默的调侃,让人心里轻松了许多。
读黄玉东写的乡愁系列文章,基本能够了解他的语言风格,作者的文笔轻盈灵动,风格朴实深沉,富有哲理的情感抒发,提升了文章的品位。
二
孔秋莉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温婉的笔触,抒写心灵,文字风格婉约柔美,给读者清新流利之感。《家乡的端午节》一文将端午节的习俗与思乡紧紧地联系起来,读来亲切、平易,在舒缓的文字叙述中,家乡的习俗全景式地呈现出来,让我们对端午习俗有了整体的了解。端午“那天家家户户都会给门窗插上艾叶和菖蒲叶,就像年三十,家家户户要贴对联一样。有的全家都在外面没回来的,会托付亲近的人帮忙插一下。到了中午,村里所有的门窗上都有了防护神”。“除了插艾草,端午节还有吃鱼饼、油炸果、油炸饺子。”最后作者满怀深情地写道:“广州这边的端午习俗很多,当地人年年都会在端午那天吃粽子、赛龙舟,节日气氛异常浓烈。每当他们隆重地过节时,每当粽子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家乡,想起家乡那片成片生长的浓浓艾叶香;想起乡亲们的纯朴爽朗的欢声笑语,想起家人们欢聚一起的温馨时光。”
读到这样的文字,让我想起了王安忆的散文《比邻而居》,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深刻地说明不同的生活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香味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孔秋莉的《家乡的端午节》写出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不管是老家还是现在居住的广州,一律在端午这个传统文化里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之根,尽管习俗有异,风俗不尽相同,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祖先流传下来的习俗尊崇有加,这就是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孔秋莉另一篇《月光下的谈心》,行文自然,语言优美。“夏天来了。月光皎洁,色凉如水。”夏天的夜晚跑步遇到月光下老人的谈话,生发感想,“小时候,幸福是件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幸福的事。”最后“月光静静地洒在他们身上仿佛在温柔地聆听着,又一阵风吹来,吹凉了月光。在这朦胧的夜里,我缓缓地往回走着。”一次跑步,两位老人的对话,引起作者的思考,成就一篇文章,这充分说明会写文章的人,时时有发现可写内容,处处都有可思考的话题。
三
袁福成的《最后的旅程》一文语言深沉、朴实,叙述克制,情感炽烈。悼念亡妻,痛定思痛,哀而不伤!因为作者的豁达、看透生死,给读者有了心理预设。开头写道:“夫妻双方总有一方会提前下车,如何做到不留或少留遗憾,携手走好最后的旅程,做好最后的陪伴,几乎是人人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全文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叙事,读起来引人深思,又震撼人心。作者近乎客观的叙述,却让读者情不能已,相信许多人是一边阅读一边流泪,惋惜、伤痛、怜爱诸多情感一起涌上心头。作者在平静叙述中,记录了妻子最后四十多天的生命历程,令人叹惋。
因为妻子的病情无奈放弃北京的优质治疗,离开北京意味着与北京这座城市的永别。在明知回天无力,只能尽量减少妻子的痛苦,让她最后得到最好的关怀,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动容。亲友们的轮值陪伴,减少过度的治疗,让妻子没有遗憾地离去,真是能想到的都想到了。作为妻子应该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最后的时刻在儿子和丈夫的紧握中去世,这也可以说是幸福地离去。因此读此文既为作者痛失爱妻而伤感,又为这位爱妻有着有情有义的丈夫和优秀的儿子而欣慰。读者的情感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而起伏不定。文中的妻子没有哀怨,只有不舍,一声轻轻的叹息,饱含了诸多不舍。虽然是悼文作者却平静地叙述,尽量克制自己的情感,让人读出许多人生哲理。
记得林觉民的《与妻书》一文中有夫妻对话的描写,丈夫希望妻子先离去,妻子一下子未弄明白,不禁嗔怪,后经丈夫耐心解释,因为丈夫先去,痛苦留给妻子,于心不忍,不如妻子的先离去,让自己承受痛苦。这种感情足可惊天地、泣鬼神。在《最后的旅程》一文中,相濡以沫的夫妻,三十多年的携手人生,多少恩爱,多少情义,因为妻子的绝症,给丈夫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而丈夫将妻子的后事安排,简单而隆重的葬礼、阳光明媚的墓地选择,文中没有痛断肝肠的叙述,可是读者却能体会到“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的那种伤感。面对自己深爱的妻子,丈夫要忍受多大的痛苦为妻子做这些后事的安排。俗话说: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作者没有呼天抢地的述说,可是却让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通过沉稳朴实的文字传递给读者,让读者去咀嚼这天地之间痛失亲人的伤痛。
作者几乎没有直抒胸臆的抒情,但读来字字含情。“在这万分悲痛的时刻,两个多月来一幕幕生离死别的场景又在眼前浮现:北京火车站挥泪作别,跨出岳父母家门时的深情回眸,重返医院前的百感交集、临终前的轻轻叹息,成了老伴告别人生之路的黑色路标。”老伴临去医院前独自一人到屋里每个房间仔细地瞧了又瞧、看了又看,用较长时间把目光聚焦在儿子、儿媳的婚纱照和我们一家的合影上。白描式的勾勒,写出妻子对家的留恋,对亲人的留恋,对生的留恋,读来顿生怜惜之情。
妻子入院后有段描写,“入住医院时,正值南方的初冬。夜深人静,我独自一人站在病房的阳台上,茫然远眺窗外的寒风一阵紧似一阵,吹得窗外玻璃沙沙作响。风过,树的落叶成片成片的飘落,除了有一两只蝙蝠在窗前一闪,昏黄的灯光没有一丁点生气,灰色的天空也看不到一颗星星。在转身看一眼躺在病床上的老伴,已瘦骨嶙峋,面无血色,挣扎在死亡的边缘,她的生命之树正在凋零。”无限情感尽在平静的文字叙述中,这充分表现了袁福成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了严谨、沉稳和朴实的语言风格。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升华。作品语言风格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达到的,需要长期努力,付诸辛勤的写作实践,方能自成风格。我们大家都要有这个努力方向,待到语言形成风格之时,我们的写作才算是成功的。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张达富,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报》《江苏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散文二百多篇。作品大多抒写亲情、人生感悟,为学生示范作文,形成了亲和、平实的文风。散文《教书的日子》(团结出版社出版)《不是为了告别的追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