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梁冬对话曲黎敏3:《曲说六经》之《仪礼》篇

播出时间:《旅游卫视》2010.04.24 23:00~23:30

》究竟是陈俗陋规还是警世之言?      曲黎敏:就是越复杂就越需要规范,而这个规范就是孔子非常强调的——礼教

为什么孔子要反复强调繁冗复杂的礼节?    曲黎敏:在孔子的言论里边他有一个很核心叫“发乎情,止乎礼”。

《国学堂》之《曲说六经》——仪礼篇。嘉宾曲黎敏,主持人梁冬重新拾起礼仪之邦的礼仪,重新认识孔子删定《仪礼》的初衷。

01

人世间关系的规范--礼教

承续过去几期以来中国文化学者曲黎敏老师,一起来分享《六经》。其实在《六经》里面,相信几乎所有的书只是从不同的法门都在讲如何处理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很核心的部分。那在《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礼》和《乐》为什么放在一齐来讲?曲黎敏老师觉得因为《乐记》现在已经丢失了。就是说的《礼记》就是《仪礼》、《周礼》这部分还在,就是在《十三经》里边还存在《周礼》。

其实两者有一个很核心的内容都是在讲和谐之道。就是在讲人的行为上如何达到和谐?实际上中国非常讲究仁、义、礼、智、信。这个“礼”实际上是对人性的约束。但话说回来了,为什么孔子会强调这些礼?他认为这些,就说首先自己心里要明白人生是要有规矩的,其实在孔子的言论里有个很核心的一点叫“发乎情,止乎礼”。就是说人的情感发散性的,但最后一定要有个归宿。就是说人世间的都是在讲人间的关系,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规范,而这规范就是孔子非常强调的“礼教”。

春秋时期诸候争霸,列国君主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论语》中称之为“礼坏乐崩”,孔子这样子是与当时其他学者和执政者烦礼、批礼和毁礼的态度正相反,孔子对古礼赞扬倍至,并主动承担起抢救和继承古礼的责任。令人敬佩的是,孔子不但保存了大量的古礼文献并且将自己的理念融入到了古礼之中。孔子的礼学就是在原生态的古礼和早先周礼的基础之上修订而成的,而现在所说的《六经》中的《礼》,则是指由《礼经》演化而来的《仪礼》。

02

简单原则--阴阳之道

按说原先规章制度是从黄帝时期确立的,而真正落实到文字上是从《周礼》开始的,比如《周礼》第一篇是《周礼·天官》,然后《冢宰》。其中就告诉官位就是国家的行政制度,一步一步到底是怎么样去确立的,甚至包括女人的教育称女师,也是一部分。

比如关于医师这方面有《周礼·天官·医师章》就说明中国古代关于医师的界定,分最高级的叫做食医,就是专门负责帝王的饮食处理;还有一部分疡医就是专门负责外伤的;同时医师里也是分级别的,甚至都有一种考试制度,就是一年要考一次。这个古代的医师考试制度非常有意思,比如年终考核就给考生十个病人,然后进行评价“十全为上”就是十个病人全看好的就是最上等的,就直接给发个执照就完了,也不要求写论文,主要是按病例治愈情况来说话。而现在评教授可能都是写论文了,全靠论文,所以才引发了现在那么多抄袭案件

过去是这样“十全为上”,现在可以看到医书里边有很多部分是在讲能够达到“十全”,这是中国古代医生的很高境界;然后有“十失一次之”,十个里边有一个没治好这就是次一等的,也会给发个证明;然后“十失二更次之”等等。及格就是“十失四”,如果其中有四个没治好,明年就不允许行医了,必须再去进修,必须自己再去学习,等到第二年重新参加考试梁冬同学说治愈率60%已经很厉害了,要放在现在的话已经相当厉害的医生。

在古代《周礼》里,就是这样子的对每个类别,每个层面,包括后妃制度都有其规定。就是说越复杂越需要规范,就是用礼教来规范。但是无论多复杂,中国文化还有个特点就是“大道至简”。有个最简单的原则在后面,就是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最简单的原则--阴阳。讲了半天《六经》,其实仔细一看,就是在讲一个阴阳之道。比如《诗经》讲的君子淑女也体现的是阴阳之道,皇帝是最大的阳,皇后是最大的阴。

天地之象中,最大的阴一定要配最大的阳,就是的这么一种配属关系。中国文化从阴上来讲,实际上是强调比如月亮为太阴,但是月亮真正的太阴之时就十五、十六,其余的时间就不是太阴,就是残缺的,圆缺了要靠数量来补,所以在后宫体制的一个替天行道原则在里面,中国古代人都是行为艺术家,完全是一个把自己的整个生活方式和天地,宇宙的游戏规则做对应和合在一起的,这才真的是君子国

03

《冠礼》:女孩及笄之礼

曾经有个笑话,非常有意思,就说基督曾经说的,有人打自己左脸,还一定要把右脸让他打,为什么左脸和右脸这样打过去,这最有意思西方人在发现中国的时候,慢慢就发现中国真是个君子国,就是已经对人类的很多行为有过很深入的思考:例如这一天叫弱冠礼,二十岁叫弱冠。那什么时候才叫强冠三十。男人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就是说当基督教就是西方人来到中国来推广基督教的时候,他会给中国人讲一些理念,如什么叫忍让,就说打了自己的左脸后,把右脸也给对方打。中国人觉得这些中国古代早就有了,古代人比这个做得还过分的。说如果有人把唾液啐到自己左脸上,自己连擦都不要擦,就要让其自动风干(唾面自干)。

背后的理论是什么?也就说西方的那些内容,在中国古代早就有了,但是为什么中国人要强调这些呢?西方人在中国,慢慢地慢慢就发现中国真是君子国,就是已经对人类的很多行为有过很深入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当中,其实大多数内容都是在《六经》的时候就已经很详尽了。而这里面现在就开始讲《仪礼》,有个原则就是讲《六经》一定要就讲第一章开始

那么《仪礼》的第一章就是《冠礼》,先讲《冠礼》的“冠”就是头发上戴帽子中国人特别有意思,就是任何成长过程都是靠头发来表现的。例如女孩子的成长礼,其成熟年龄是二七一十四岁,一十四岁的时候那么一般女孩子是很明确的,哪天来月经哪天就算她成熟了;这一天就要行及笄之礼,就要把头发给梳上去,然后在头发上插簪子。古时候怎么知道小姑娘成熟几年了,总得有媒婆上来数齿,这数齿不是说数牙齿,实际上就是数女孩子头发上的簪子有几支,就知道已经成熟几年了,姑娘一年往上加一根簪子。如果头上一个一个密密麻麻的梳子已经在上面,那就是老姑娘了,中国古代不许骗人的。

04

《冠礼》:男孩弱冠之礼

男人不是这样的,男人的成熟二八一十六岁;但是不明显,有的他不会告诉别人的,男人是活得蛮有尊严的,谁也不告诉。所以给男人就硬性规定了一个年龄阶段——二十岁那天行冠礼。男子行冠礼,首先就是这一天要给其举行个仪式,就是中国男性在二十岁生日这天都有一个很重大的仪式。比如说二十岁的男子要以成人的形象来见长辈,然后要几次地换礼服,这在《仪礼》里都记述得很清楚,但这一天非常关键的一件事,就是要给自己姓名之外,取一个,就像梁冬同学有自己的字太安。“名”是父母给取的,“字”是自己取的,可以这么理解,真正不是这样子。名”也,名是命,父母给的就是天;梁冬同学理解“字”乃志也,志向

    曲老师说字不是这么理解的,字是上面一个宝盖头,其代表房子,里面是一个大头娃娃似的“子”。就是说“字”实际上是指可以在家里养孩子的意思。就是说的男人到了二十岁这一天,给自己取了个,是说明从生理上来讲,从这一天开始具备了传宗接代的能力,就是说传宗接代在中国古代是很大的事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育女这是大事,中国女孩子叫“待字闺中”,如果没出嫁,就在家里等,在闺房里待生孩子,这就是“字”的最初意思。

那么汉字为什么用这“字”?为什么叫文字呢?就是“字”也是说从中生出来的东西,“文”是象形文,“文”就是花纹。“文”没有什么很深刻的含义,就是鸟兽的那纹,给其画下来就行了;但“字”它有延伸的意思,有滋乳的意思。这里最关键的是说明二十岁这一天,当男人行弱冠礼,就是冠礼一天,代表着两样东西:一是说明自己生理方面的成熟;另一个就是成人从这天开始,在二十岁之前是小孩子,在二十岁之后是成人,要承担社会责任。由一个纯粹的自然人转化为一个社会人,这是个自动的过程,而这转换期要给自己一个提醒的标志性的礼仪。

其实在非洲或者西方也都有类似仪式,要拿皮包把其割掉,讳言就是割包皮。这个非常有意思,就像犹太,黑人,都是有割包皮,西方都是在下面做功夫;而中国人不一样,都是在头上做功夫,中国男人要戴个帽子,戴个帽子代表礼貌,成人要以礼貌见人了,现在是大人了,要戴个冠。不过这时候还很弱,太弱了,这时其实不鼓励其马上结婚,告诉其这一天叫弱冠礼,二十岁叫弱冠

05

《仪礼》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男子到了三十岁时候才叫强冠,就是三十而婚,三十而娶。也就是说二十岁虽成熟了,但不可滥用,还不到最成熟的阶段

所以男人应该三十岁才结婚,女子二十而嫁。当初有个鲁国帝王,曾经问过孔子一件事,说这不对,明明的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讲,女人是十四岁就成熟,男人十六岁就成熟,干要把婚礼规定为“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这不是耽误大家呢。

孔子就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这个时候说虽然身体可能在这时候具备了生育能力,但其心理能不能承受生活给他的这种东西,这很重要。所以女孩子十四岁开始到二十岁之间要学如何待人接物,这时候一定要有女性老师来教她,比如说教她绣花,教她做女红,如何做家务,如何对待公婆等等。这个太重要了,如果这时候没人教化她,十四岁姑娘直接扔到夫家的家里,什么都不懂,怎么对爹妈,怎么对公婆,一点礼仪都不懂,而且也不会侍奉丈夫,也不会带孩子

因为中国人把女性其实还看得非常重要,其实这非常符合世界的教育学基础,就是说教育了一个男人,就是教育了一个男人,因为男人最终是要成熟自己的,最后是要修为,男人修为都修为自己;女人不一样,教育了一个女人,就相当于教育了一个民族,因为女人承担着教育孩子的重任

曲老师刚才讲的这句话,讲得特别重要,就说一个社会对女性的教育,其实它反映出社会对整个宏观看法,反映社会的成熟度,整个文明的成熟度到底有多大。

06

古人的字和名

其实中国古代对于一个成人來讲,比名重要。因为是对自己社会人的一种尊称。其为什么就那么优雅,肯定背后有个原则。就是自己想过优雅的生活。优雅和稳定的生活,只有稳定才能有礼仪

刚才向曲黎敏老师请教了一个问题,就是说,实际上女孩子从十四岁到二十岁这个阶段,应该好好地去学习一些很重要的,作为一个女孩子应该学会的东西。这不仅仅是女孩子应该学会的,关键是其养成对于一个民族或起码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不是说当生理成熟了,就可以承担起社会义务,还要不停地学习。孔子是非常强调学习,孔子从来没夸自己,只夸过自己一句话就是“丘唯好学而已”,孔子说自己只不过好学而已。孔子就是把中国古代的东西学透了,就是说孔子会把古代这些东西来解释。像国王问孔子,那么男子二十岁已经都可以具备生育能力了,干嘛要到三十而娶,这时候要三十而立。所以在《仪礼》里第一篇就告诉一个男人要想撑起这天,要想将来对国家有责任心,首先是要有人格上的成熟度,所以要在这一天会让自己的这种成熟很有感觉才行。从而感觉中国太优雅了,就是把头发帘一去,把帽子一戴,然后出来这天再取个字,这个字一般的是跟名是有相关性的,比如说李时珍,字东璧,璧玉的璧,珍宝的“珍”是对应得,然后“时”对应的是“东”,里边都有相对应的暗合性。再例如张飞,字翼德,翼德是指飞的品德得意思;飞的品德是从哪儿来,就从翅膀来,没有翅膀是飞不了,所以叫翼德,或者说翅膀的德,德是指功能

这里就是说所有中国古代人名和字,都是要根据自己的来取这。那么“名”在《仪礼》里也有记述,古代是这样认为,生完小孩三个月之后才起名,现在取名很可怕,在出生之前赶紧把名字先起了,所以很多人很焦虑的,就不知道这名字怎么起。古代过去是一定要三个月,因为古代新生儿的存活率很低,所以只有过了百天才给起名。过去照相也只照百天照,现在没事,刚从娘肚子出来,血丝呼啦地就开始照相了。在古代是不允许的,说这个时候摄人魂魄。所以一般的来讲古代都是百天画像百天照,这时候孩子基本上都定住了,能定住了而且百天也能稍微坐一坐了,就是屁股骨已经长成一点了。

在古代孩子出生三月之末的时候,母亲会抱着这孩子来见其父亲,孩子父亲就是“孩儿命之”,一看这孩子,第一印象是什么,就给其起个什么名,或者在这孩子身上发现的标志性东西,就起一个名就好,这就是他的命。

比如之前说过孔子的哥哥名叫孟皮,那可能一看这孩子有点瘸,腿瘸或者什么,就叫做皮;或者说有人一看屁股是黑的,叫黑臀,古代有一个国王就叫黑臀;还有的人脸上一看有一特明显的,那就叫增点。所以古代在三个月大的时候起名,到二十岁长大成人的时候取,其实对于成人来讲比名重要。因为“字”是对自己社会人的一种尊称,一种界定。所以古人一见面,只要是有人尊重,这个就是冠礼。

07

古人优雅向内求索

中国古代人为什么就知道这些内容,为什么就那么优雅感呢?这背后肯定有一个原则:就是他们想过优雅的生活。过优雅和稳定的生活,只有稳定才能有礼仪,不稳定就没有礼仪。所以梁冬的字“太安”,这安字非常有讲究。安是一个棉字头,底下一个女字,而且女字一定要盘腿,就是盘腿的坐姿,那是经脉通畅的相,才能安定下来

所以在谈中国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说中国文化有一个大的前提,按现在说就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游牧民族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一个求稳定性,而且逐渐地向内心去求,其内在生命的稳定性。所以说句实话,一向非常感慨:只有中国有这么多经典,只有中国有《黄帝内经》,因为必须是内心的安定所衍生出来的东西。内心得定得住,这在整个文化系统里认为是一种美妙的事情。

先前讲的是《礼》的内容,后面要讲《》的部分。关于《乐》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话题呢?都知道《乐经》其实在过去的时间里面已经消失殆尽。从梁冬个人的角度上来说觉得很遗憾,让我们这民族在音乐方面,其实缺少了很多的快乐。

下期预告:

上古时期,如何通过异族抢婚制来防止近亲结婚。 曲黎敏:所以抢婚这就有意思了。比如说,我到你们村抢了一个姑娘,抢了姑娘以后怎么办,一定要在当天晚上生米做成熟饭

在古代早期的“婚姻”如何形成? 曲黎敏:第二天来打架的时候,女方家的兄长和父亲来打架,就要跟他们说,岳丈好,那个妻兄好……

《国学堂》之《曲说六经》系列,梁冬对话曲黎敏重新梳理上古时期的礼乐文话,教您如何修身养性

[下一集]:国学堂--梁冬对话曲黎敏4

完稿于:己亥年 丁卯月 癸丑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