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老屋前的香樟树
老屋前的香樟树
癸巳年大雪节气刚过,我又一次回到故乡。
我的故乡在桐城市双港镇。双港历史悠久,北宋时为全县古镇之一,南北均可泊船,故名双港,清代列为桐城四大名镇之一。过去,双港区和双铺公社二级政府都在此设署。我读初中的天城中学(现为省示范高中)建在镇南边一个四面环水、高约三丈方圆数十里的高墩上。现在,集镇面积扩大,人口激增,道路增多和拓展,鳞次栉比、造型各异的楼房和数十家现代化企业使之气派得多,更因享有“塑料之乡”“鱼米之乡”“教育之乡”“小康乡镇”等美誉,成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省中心建制镇、省扩权强镇试点镇。
我老家的村庄因紧临镇墟又在公路沿线而与镇墟融合一起,良田沃土上建起了厂房和楼房,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世世代代在田地刨食的农民已经成为“非农”。
回到故乡,自然是要到父母亲辛勤建造的老屋看一看的。在路边下车后,我从公路北侧楼房间隙处小道踩着湿滑的泥土路往里走,三拐两弯地来到老屋。环顾四周,四周因为邻近的人家都已迁居到在公路两侧盖起的楼房而显得幽深;凝视老屋,老屋因为已有八年多时间无人居住而显得清冷。
民以食为天,农村人把住房也看作天大的事。我的幼年和童年是在同宗房下祖父辈堂兄弟五大家共处的大庭院里度过的,我清楚地记得,父母亲当时只有睡房和厨房各一间,且在不同的方位。当姐姐长大时,在同辈中年长的父亲征得大家同意后,在堂屋一角隔出一间,数年后又在睡房外侧接披两间。现在这座老屋是父母亲在我当兵后建造的,原有的大庭院夷为平地,各家各户盖起了独立住房,父母亲建的是四间四披,后带一个养鸡喂猪的小院子。我入伍四年后第一次回家探亲,见到当时在村里受人羡慕的这座新房,也是欣喜不已。父母亲还按照农村习俗把我安排住长房,后来我谈了对象并在部队举行婚礼,而爱人吃住都在工作单位,父母亲又为我们精心布置新房,请人制作了全新家俱。我的女儿就是在这间房子里出生的,随着婴儿的一声啼哭,又一代人一个个在这座老屋里成长,这座房子也因此充满喜气和希望。我数次休假探亲,在这座老屋享受着父母的关爱,享受着与妻儿欢聚的快乐。老屋记载着父母操劳持家的历史,老屋留给我铭记在心的思念与回忆。
每一次伫立老屋门前,门前西南侧那棵樟树立即映入我的眼帘,它是那么的高大挺拔,那么的枝叶繁茂。树干有50多公分粗壮,我拼力伸展胳膊也无法抱拢它。广展的树冠大如巨伞,把一大片绿荫洒在场地上。樟树四季常青,无论夏天和冬天,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它给老屋四季如常的呵护,老屋因为它的存在而愈显活力和兴旺。
第一次见到这棵樟树,是在1984年的夏季,我带四岁多一点的儿子回老家探望父母。那时,樟树才只有小指头粗,高度不足一米,被一个直径十多公分的水泥管套住,在门前空旷的场地上显得那么形单影只。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的父亲见他的孙子在场地玩得挺欢,问他小树为什么给套上水泥管,孙子狐疑地摇了摇头。爷爷告诉他,各家各户喂养的猪都是散放的,它们到处拱撅泥土找食,用水泥管套住就可以防止树苗被猪拱断拱死。孙子听明白了直点头。爷爷接着又问,小树一天天长高长粗,长到要比水泥管还粗怎么办?孙子毫不迟疑地问答,那就砸破水泥管。爷爷高兴地摸了又摸孙子的小脑袋,禁不住咧嘴笑了。父亲后来还特别嘱咐我,这孩子聪明,一定要好好培养。我牢记在心,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后来,我每一次回老家,都惊喜于樟树的茁壮成长,并因为我利用孩子暑假之机回老家多,所以享受着它赐予的去暑避热的清爽。老家的夏天酷热难耐,门前的这棵樟树可立下令人愉悦的功劳。每到下午,樟树繁茂的枝叶遮住了西斜的日照。晚饭前,父亲挥动大扫把(有时我或弟弟抢先)把门前场地打扫干净,又从水塘里提水泼洒几遍。晚饭一家人就围坐在樟树一侧吃,饭后搬出凉床、长板凳,一家人洗澡后先后来到樟树下乘凉。我的母亲总是靠近我,不停地舞动蒲扇为我驱蚊和扇风。在大家轻松而又亲情的聊天谈笑中,我禁不住斜睨着目光望向夜空,拥有李白诗意的皎洁月光,像孩童般忽闪着眼睛的漫天星星,让我遐想着充满诱人的民间神话。侧转着身子耳闻乡野,秧苗的清香从四面八方袭来,让我享受着说不出的舒爽。更让我尽情呼吸并沁入肺腑的是樟树特殊的香味,轻轻地闻一闻,好像是凝立在夏夜里的一缕芳香,久久不忍散去,它让人舒眉展怀、解困消乏。夜深人静时,我回到房间仍然无法入睡,窗外风起,在樟树与微风婆娑的窃语中,我一次又一次感念着父亲亲手栽种和精心培育的这棵樟树,感念着樟树倾情付出的功德之高尚。
樟树有很强的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环境的能力,尤其对氯气、二氧化硫、臭氧及氟气等有害气体具有抗性,能驱蚊蝇的功能更让炎夏乘凉的人们有了一个安心惬意的场所。所以,那个时候我的老家门前,是非常热闹和温馨。吃饭时,叔叔、婶婶们端着饭碗来了,堂兄弟和妯娌们端着饭碗来了,我们让座的让座,夹菜的夹菜;夜晚乘凉时,一圈圈一排排亲亲热热,谈笑声挥扇声声声悦耳。樟树带给人们惬意与快乐,人们对樟树愈加依恋与夸赞。
母亲尤为珍爱这棵樟树,也许这是父亲去世后母亲视其为陪伴并借以寄托思念。每年母亲都要请人修理樟树,剪去触及房顶屋檐的树杪子,以免骤风劲吹时扫落瓦片;砍除挤密的枝叉条,防备寒冬厚重的积雪压断树枝。有一年樟树虫害较重,母亲架梯爬到树上喷洒药水灭虫,在海口时跟我爱人谈及此事,被我爱人恶狠狠地埋怨一番。大兴开发建设时,曾经有选购树种移植的人员上门,向我母亲以3000元的开口价收购这棵樟树,被我母亲一口拒绝。一生勤劳俭朴的母亲,竟然对从未一次性经手过这样巨额数字的款项毫不动心,我后来闻知此事,在肃然起敬之余对母亲感激涕零。正是母亲的珍爱和呵护,这棵由我父亲亲手栽种的樟树,至今如同忠诚的卫士屹立在老屋前,迎候着我们的每一次回家。而我每一次回到老家,都要静静地在樟树下肃立敬仰它,都要缓步环绕樟树亲切地抚摸它。离别时,我的心在呐喊:樟树,你如同刻印在我脑海中的父母亲的高大身影,你是我走到哪里都难舍难分的乡情乡魂!
摄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李品刚,安徽桐城人,军旅生涯二十六年,计生战线退休,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轨迹、抒写人生欢歌。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公众号 hyd19671125
微信号 hyd196711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0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