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挑水的日子
挑水的日子
天大旱那年,我在读小学三年级。母亲过世已半年,父亲既当爹又当娘的忙里忙外,哥姐们也是天天出工队里赚工分。于是,去井边守水的活儿就落到我身上。
那时候还没有自来水。离家100米处有一口井,我们叫“西公井”,井口很宽,井沿高,水位也高,可惜这口井里的水只能用不能喝,所以我们吃喝的水还得到离家500米左右的“菜园井”去挑。
也许因为井的四周都是菜地,才有了“菜园井”的昵称吧。它一直很无私地奉献自己丰润的乳汁,给周边百姓带来极大方便。加上井水清冽甘甜,慢慢地,再远一些的居民也会跑到这边来挑水。
挑水的人越来越多,井底出水的泉眼就有些供不应求。遇上百年一遇的那次大旱,这井就犯了难:井下的泉眼虽然每天也是源源不断地涌出,但流量明显小了,水位也下降不少,更终究抵不住众人一天24小时守在井边,24小时把吊桶放在井底,一有点水就吊上来,有时还是浑浊的泥浆水呢……
没办法呀,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之一,再浑浊总比没有的好吧。
白天去守水的人太多,我也要读书,只能晚上9点过后才去。不到1米4的个头,赤着脚挑着一担空水桶,大人挑的那种。水桶绳子已经结到最短了,还是几乎拖着地面。水桶是木料做的,不懂得是什么材质,只知道空桶已经很重很重,压得我小身板几乎直不起来,肩膀红肿红肿地疼……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会体谅家长的苦心。哥哥姐姐们白天出工已经很累了,我得给他们喘口气的机会。
于是,需要挑水的晚上我都坚持颤颤悠悠到井边,找个人稀的空隙,放下水桶,再把早已收在水桶里面的吊桶拿出来,顺着井沿,慢慢垂下,扣水,上拉。
吊桶大多是铜做的,有些沉,但因为体积不大,勉强还能提得上来,虽然有些摇摇晃晃,伴随着偶尔的战战兢兢——长大后才知道自己有恐高症,低头往井底望时,每每头就有些恍惚。当时一是年纪小,二是只要吃喝正常就是身体好,从来不会想到那么多的病症,所以尽管心里害怕,还是扎稳马步,一点一点地往井里放下吊桶,再一次一次地抠着井底的泥浆水,慢慢往上提——回家沉淀一个晚上后就可以用来煮饭烧水了。
好不容易装满两只大木桶,二哥也踩着时点来了。他还带着一担小木桶,把大木桶里面的水倒出近三分之一到小木桶,然后他挑大的我挑小的木桶,一起回家去。
木桶很重,主要是桶身很厚,其实里面装的水并不多,我们有时一个晚上要来回挑三四次才能把家里的大水缸装满。9个人的家庭,吃水还是比较多的。这样一缸,通常只能吃两三天。
只是家里的水缸填满了,常常已是凌晨时分。稍稍擦下脚,就上床睡觉去了。小孩子头脑单纯,加上守水挑水疲劳,头一沾枕头就一觉到天亮。天天好眠!
四年级时,家里终于拉上自来水,我再也不用大半夜去守水挑水啦,感觉就像放了一个大长假,真幸福!
图片/网络
作家简介
吴秀明(笔名:子非鱼也、非鱼),中文本科毕业,福建省中学高级教师,漳州市作协会员。自由撰稿人,“冬歌文苑工作室”编审,“中乡美”平台和《中国乡村》杂志散文审编室组长。爱好读书、写作、旅游和摄影,已发表作品近三十万字。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5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