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宏 | 诗人杜甫的胸襟和情怀

年少时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深。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逐渐学会了想一些事。这时候,再读此诗,愈来愈觉得杜甫的伟大,字里行间闪跃着人性的光辉。

不妨想象一下,在大唐帝国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深秋时节,遥远的成都平原潮湿阴冷。在一所四面透风的茅草屋里,住着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人及一家老小,这本身已经够凄凉的了。然而,这还不够,当带着寒气的秋风呼啸而至的时候,茅屋开始瑟瑟发抖,房顶上的茅草层层剥落,飞飞扬扬、飘飘洒洒地落到树梢上、掉到池塘里。寒风之中,老者拄着拐杖,佝偻身躯,惆怅而又无助地瞅着岌岌可危的寒窑破舍时,不仅令人心酸。

屋漏偏遇连阴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南边村子里还有一群嘛事不懂的熊孩子,抱着屋顶落下的茅草就躲到了竹林中去了,气的老汉捶首顿足无可奈何。回到家里,风停了,天暗了,雨水如麻不断、屋内阴湿无干。摸摸床上铺盖多年的被子,硬得像铁,暖意全无,年幼的儿子卷曲着寒冷的身体难受地睡在床上。老人的生活就是这么凄惨。

唉!安史之乱以来,一直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小官吏杜甫,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已经习以为常,有时甚至以泪洗面,直到天亮。一个以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除了为国家社稷、为黎民苍生担忧,还能做什么呢?能做的,就是尽心。

即使生活这么窘迫,但他想的不是个人的命途多舛,也没有哀伤呻吟。他以自身的切肤之痛,想到了“天下寒士”。于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句脱口而出。这是真正的人性,真正的大爱,让我们真正地看到了诗人杜甫的博大胸襟。

虽然如此,他的话还没说完。接下来,他又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到此时,我们终于感受到了诗人杜甫丰富的而又深邃的内心世界。即使个人生活饥寒交迫,仍然憧憬的是以个人的痛苦和牺牲,去换取千万人幸福。从这时,我们才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诗人杜甫“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君子情怀。这种道德情操,不正是今天仍然需要褒奖和弘扬的吗?

中年以后,杜甫虽然有过短暂的人生转机,但是多数日子,几乎都很穷困。难能可贵的是,贫困并没有销蚀掉他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他写的“三吏三别”,同情百姓,闪耀着人性主义的光辉;他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道出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他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反映了舍身取义的道德情操。

在唐代,不乏诗人,也不乏大诗人。比如潇洒豪放的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也是好话说尽,对韩朝宗不乏阿臾溢美之词。为什么?为的还不是“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其仙风道骨此时则坦然无存;再看白居易,虽有千古名篇《长恨歌》,但也曾在浔阳江头休闲娱乐,在哪儿凝神细听“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即使同时代写过很多边塞诗的王维,虽也历经安史之乱,但在生活安定之时,也曾徜徉于山水之间,写一些《田园乐》之类,生活充满了闲逸萧散的情趣。在这里,并没有贬低唐代其他诗人的意思,只是觉得杜甫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为强烈。

我喜欢杜甫的为人,以至于他的诗篇。至于为什么?确实因为学问不精、知之甚少,因而难免认识肤浅、漏洞百出、话不投机、词不达意,为回避高人之不屑,为减少茶余之笑料,不敢细说。(2017年6月18日)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杨伟宏,男,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调研员,高级工程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