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敏 | 追溯犁陂老梆子(三)

追溯犁陂老梆子(三)

文|张天敏

当犁陂村人圆了在自家门前看大戏的好梦时,便在天天锣鼓喧天里爆出了打油诗:东岗看大戏,老少挖开去。三折变戏精,五场成戏迷。另有:玉娃唱一腔,迷了八道岗,男人不下地,女人不烧汤。

小小成就感,将一群带着天真奔人生的萌娃拉上戏路,也是梨陂淳朴村风所得的善报,更是一方民众文化层次的体现。另一边的杨先生和乡绅像及时雨一样,开始添置戏衣,打戏箱,垒台,搭蓬,买马车,组起完整的班底,准备到外村演出。不久,外村有人来请老梆子去演唱了。东岗的春风晴朗明媚,玉娃们第一次坐上大马车,激动得不得了,把尖叫糅在花腔里,一亮响三坡。班头儿赶紧叫停,当戏子得惜嗓子,多喝温水润喉咙,登上台时有底气,花腔吼到得劲儿里。玉娃们乖乖领会,登台后劲头充足,唱腔圆满,招式精当,捻作流畅,满场喝彩,那心直沾到了蜜罐里。

犁陂早期的玉娃戏班演出的脚步,就这样兴冲冲地向十坡八岗迈去。

梆子戏在远近村镇扬出了名声后,各村也相约俗成地兴起了管艺人饭的风俗。那时候村店饭馆少,由大户人家在院里垒起泥坯型灶,买了大铁锅,粗瓷大海碗。一锅芝麻叶捞面条,炒个葱花鸡蛋骚子,是一顿香喷喷的乡村午饭。晚上白蒸馍包谷糁炒萝卜丝,再加个南瓜汤,让玉娃们吃个肚子圆。遇到富裕大户会炒个肥肉片,为玉娃改善儿。半桩娃们遇到好吃喝,一年窜出半头高,转眼就长成了大小伙子,小奶腔不知不觉被岁月刷掉。

梨园主杨先生开始深研主唱调,曲头叫板,快速培出名角主角,演出精品剧目。当地有民谚:脚上带个灯泡,明脚(名角)。就是从那犁陂老梆子戏角上说起的。边耕边唱的热闹梨园已像花一样绽放出村戏的灿烂,让所有人都沉浸在乐呵里,却忽略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民以食为天。

那时间玉娃们只是靠出演吃喝,并没稳定报酬。

东岗坡上黑土加礓石,遇到大旱,在中原平地包谷是三天卷叶,黑土地一天卷干,旱三天整秋绝收。遇到这样的旱灾年,村民自家都缺吃少穿的,戏班十几号人的吃穿遇到困难了。戏班成了无源之水,由花腔带来的狂欢被嘎然中断。当地富户王家出资增补戏装和龙套组合,将戏班变成特有的庭院娱乐工具。在富人家里演堂会的日子又打发了半年,戏班终于散了伙。留下的精干名角仍出入梨园,半耕半戏地维持着草根不枯萎。东岗上仍有唱梆戏者,却是悲情哭调。偶而有二蛋儿盘腿坐到蚂蚁草坡上呕个二八慢板调的花腔,听着鬼哭狼吼的。下工的村民会从背后扔过去个芝麻虫,把二蛋儿吓跑,变味的花腔才能切断。梆剧慢慢沉寂如冬季的岗峦。

更难料的世事还有微词,好事多磨难。上天一点也没有体谅这台民间戏班有多孱弱,天灾人祸仍像季节更替一样,在后边悄悄潜伏。

到了清朝后期,捻军起义部队开始在与清军争战,学院迎来了一把大火。那大火熊熊了两天,烧得滋滋喇喇,冲天火光映红了连绵的岗坡。火光里有老戏骨落泪,有小戏迷呼叫,还有老艺人跪求。但无情的火焰仍以闪烁不定的诡异表情,用一天一夜时间送走了梨园的数间房舍,留下一片砖瓦废墟和枭枭青烟。

这是犁陂老艺人在纷繁的讲述里最苦涩的一段,也是犁陂老梆子发展史上最痛的一笔。老艺人的表情里还透露一个信息,那个刚会学步的村庄戏班,在强悍的自然灾害和战乱面前,是多么无助和无奈。当老艺人再讲起剧团复兴时期的轮廓,历史的脚步即走到了清末。

老梆子遭遇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兴衰轮回后,转机终来临。

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戏剧时代的登峰期。犁陂村有外地工作者回来透露,大城市戏剧很吃香,主角知名度高过大官,戏院人比百货大楼都多。那时,老梆子戏班经历了聚散的痛,民众也耐不了寂寞的苦,大家一呼百应,齐心协力要梆剧东山再起。到了再组新班时,再没人顾及封建礼教,凡会唱梆调者都报名学戏。村里大变活人似地,生猛地站出了十来个老戏精小戏迷,拍着胸膛说,与其上地干活唱给岗坡听,不如登台表演给大家看。在半月内组起了近三十个演职人员,剧团像梧桐树招来了金凤凰。这回班主已看好苗头,盯紧机遇,要甩开膀子大干一番。组班后不再拘折子小戏了,要唱就唱镇台的大英雄戏。大家趁农闲时拿下了老梆剧中的四大征,先搁村里唱七天。

结果,一开台就引来几十里外的观众,黑压压的人山人海,挤满了岗坡。还没演够七天,就有请家找上门来求戏了,要请三场大戏。外村的三场戏刚演了,又接到三四个村庄来请。起初的出演仍是以管饭为主,有富家私设的堂会,也有村民的红白喜事。还有逢年过节乡绅和百姓共同包管吃住的年节喜庆。慢慢演的场次多了,有收成好的村送上一袋小麦或包谷。再后来外出演唱变成村庄的庆贺,庙会,灯节,婚丧,求神,还愿,寿庆和社戏。喜事请梆戏,图个人欢喜,白事唱梆剧,求个阴阳顺。请梆剧来庆贺的行为已蔚成村风,约成民俗。演出辐射到内乡南阳新野襄凡淅川河口。出演方式主要以送戏为主,送戏者即当时的戏剧经纪人。农闲时分,或哪乡需要大戏庆贺,送戏人就把戏班介绍过去,先谈好戏班来了怎样吃住,怎样酬劳,然后再告知戏班,达到两厢愿意,送戏者即成功,戏班就驾起马车前行。

因梆剧在民众得到广泛热爱,请犁陂老梆子供戏者常常得排队等待,哪村要戏得提前一月就来订场。有人想提前求戏,会通过熟人多送粮食,或抬高报酬。老梆子戏班并没在利益面前放底文明的门坎,他们坚持先来后到,不让插队者破例乱规。这样的局面维持一年过去,犁陂周边的文渠,腰店,孟楼,内乡,新野,南阳,唐河,淅川,都看到老梆子戏的吃香,也纷纷招兵买马,成立梆子社,并争相拉人。这正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竟一举掀起了好戏连台的村戏规模,将老梆子推到了空前的鼎盛期。(未完待续)

图|网络

【作者简介】

张天敏,女,中国作协会员,邓州市作协主席, 鲁迅文学院作家班结业,邓州市文化馆专业作家。河南南阳第三、四届人大代表。著有长篇小说《女人桥》,长篇历史小说《张仲景》,长篇网络小说《情人山庄》,小说集《半醒》。散文集《逝梦的河》《流年》。长篇小说《情人山庄》获长江杯网络小说大赛优秀奖。作品被中国图书馆及各大院校馆藏,并被中国新闻周刋,小说选刋,中国青年报,河南曰报,郑州晚报等报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