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习俗大全,祝大家小年快乐,阖家幸福!(外一篇)

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四(南方的小年),

祝所有朋友:

小年快乐,阖家幸福!

小年夜,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俗话说:“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小年一过,春节的序幕就拉开了。大家都是哪天过小年夜?习俗又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小年,究竟是哪天?

大家都知道全国各地过小年夜的时间有所不同: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但大家都了解其中的原因吗?

小常识

问:为什么南北方的小年不同日呢?

答:民俗学家解释,古时过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这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有关。由于中国北方在更长时间里是国家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相对远离政治中心,故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

不管时间有何差异,小年一过,新年的氛围就更浓了!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习俗大全,这样过才有味儿!

【祭灶王】

“灶王”也就是厨房之神,祭灶王的习俗源自一个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于是小年这天,人们会摆一些甜瓜、灶糖在灶王像前,以表自己真诚祭拜灶王爷,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也是图个吉利。

祭灶王也有讲究的,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所以祭灶王的事,只能交给家里的男人。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此外,大家祭了灶王后,正月初四(一说除夕夜)之日,千万别忘了买幅新灶神像,将灶神请回来!

【扫尘土】

扫尘土,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

【剪窗花】

小年一到,挨家挨户就开始装饰自己的家里了!以前,窗花一般都是自己剪,手巧的老年人带着孙子孙女一起剪漂亮的窗花贴上。但如今,多数人都是去买窗花了,少了份喜悦,也少了种剪窗花的那种年味,家长们可以找找攻略,带小孩子学学剪窗花哟,既培养了感情,又能让孩子体验真正的年味儿!

【沐浴】

小年这天除了要收拾房屋,还要让自己变得干干净净的,才好迎新年!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贴春联】

贴春联这件过年大事儿,很多地方从小年就开始了。农村一般都会请村里写字比较好的来书写春联,也有自己家写春联的,用最普通的红纸黑笔,简朴但却并不缺少年味。不过买春联也十分有趣儿,从那么多春联里挑出合心意的,也要费点心思了!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所以,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备年货】

人们已经开始提前买好年货,比如买鱼、杀猪、灌肠,当然这些活也不是说一天就能干完,所以从小年开始就得准备。

【吃麻糖、饴糖、糖瓜】

麻糖

糖瓜

饴糖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的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吃热乎乎的饺子,其乐融融的样子,别提多有年味儿了!

辞旧迎新送灶王,

招财纳福迎安康。

扫驱陈年往日梦,

粉饰新春欢笑多。

新的一年,新的春天,

祝愿大家小年福禄多多,

大年欢笑多多!

(来源:壹号收藏转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年,去赴故乡约,去见故乡人

今天是小年,回家的日子又近了。不论身在何处,离家多远,那根看不见摸不着的亲情丝线,总会因为年的到来,将你和故乡、和亲人紧密连接在一起。

对游子来说,家,是自己出生的地方,那里有唠叨却无微不至的父母,那里有看着我们长大的叔伯阿姨们……

图片|网络

回家过年,是一场人情的仪式。但它和社会上凡事以利益出发的价值交换不同,那是一种包含了血缘牵绊的感情联系——它既让我们深深感到亲情的温暖、欢畅,却又常常令我们啼笑皆非、欲说还休……

有人说,亲情是一场缘分,我们无法选择彼此,却可以选择爱彼此的方式。

当回家的钟声敲响,也许你心中还存着一丝近乡情怯的心情。可我相信,只要心存人情味,你定能过上一个美满的年。

图片|张冬萍138 ©

回家,就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对很多人来说,回家并不是一件“轻装上路”的事。他们总担心带给父母的礼物不够贵重,攒下的红包钱不够多,更不敢两手空空回家。

而过年期间,亲朋间相互走动,言谈中又不免听到这样的话语:谁的儿子送了个什么名牌、谁的女儿带了个金龟婿回家、谁家买了一套新房子……我们常担心自己的成就不够,渐渐为原本愉快的相聚而苦恼。

图片|网络

遥想儿时的春节,所有人都喜气洋洋满怀期待,一顿香喷喷的饭菜、一夜欢畅的谈话,足以令我们感恩团聚。如今,过年却不知为何开始变得物质,礼物变成了衡量“孝心”、衡量“有没有出息”的工具。

但其实,真正的亲情并不能单纯用物质去衡量和维系。对父母来说,比起对着一屋子礼物,孩子却还因为工作繁忙不停地打电话、或是低头看手机,他们更希望孩子能够坐下来,和爸妈好好聊会儿天。

图片|嵐山mrchen ©

图片|燃奇 ©

记得去年过年,一次等电梯,听到同栋楼的两个住户在聊天:“你看,我女儿今年回来给我买的金镯子。”说着将她的胳膊伸到旁人面前,还问:“你女儿呢?今年给你买的什么?”

另一位住户却笑盈盈地说:“女儿回家过年,陪我聊聊天,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了。当父母的,不会在乎孩子给我们多少钱、送什么礼,他们平安快乐,就是我们的福气。”

像《常回家看看》里唱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平平安安。只有心心相印的陪伴和关怀,我们才是真正“回了家”,我们的心才是真正到了场,对父母来说,这比什么礼物都贵重。

这样的人情,最温暖,这样的年,最幸福。

图片|函真 ©

问候,是对亲人久违的关心

很多人开玩笑,过年回家最怕就是被七大姑八大姨“问话”:有对象了吗,工作怎样,什么时候结婚……常常不知如何应对,只好尴尬地笑着。久而久之,年轻人们越来越怕过年走亲戚了。

图片|韩志明 ©

但在我看来,年轻人之所以觉得和长辈们“无话可说”,一是因为彼此的生活方式相差较远,一边是在大城市打拼,接触各种新潮多变的事物,另一边则是在平静的城镇过着安定的日子,所以彼此的共同话题不多。

二是,在大部分长辈眼中,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也莫过于能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能不能找到好的伴侣。那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往往是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关心年轻人。

图片|二姐不喜欢二月 ©

我们与其排斥,还不如尝试多去理解对方。有时只要换一个角度、多一些耐心,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就会完全不同。

比如我们可以在串门前,花几分钟想想最近有什么有趣的、他们也能理解的事情,比如聊聊家乡的变化、自己最近遇到的趣事,关心一下他们的健康,也听听他们年轻时候做的那些他们很骄傲的事情……

哪怕面对“三大问”,我们也可以大方地说,正在努力,不过自己现在也过得很好。对于长辈的关心,坦然面对、主动回报,亦是我们作为亲人的情意所在。

图片|网络

曾有朋友告诉我,去年回家,母亲让她去探望一下舅舅,她却觉得没什么能聊的,不想去。母亲却对她说:也许你已经不记得,其实小时候舅舅很疼你,他年轻时每天一下班,第一件事就是来看看你,抱抱你,带很多小零食小玩具逗你开心。

如今他老了,很久没见到你了,平时还是经常问起你的近况啊。朋友听完,马上提着水果打车到舅舅家,陪他聊了很多小时候的事,聊了很多自己在城市打拼的事……

我们都需要给亲人和自己一个重新了解、彼此关心的机会。只有真诚相待,才是把快乐和融洽带了回家。

这样的人情,没有客套和误解,真正走进了心底。

图片|光影视角 ©

人情味,才是真年味

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十五,处处是亲情的盛宴。天南地北,千门万户,伴随着大街小巷的爆竹声,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坐在一起,面对着美味佳肴觥筹交错,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只有过年回家,见到父母和亲友,我们才得以返璞归真,做回那个率真的自己,我们得到的祝福,都是最真挚的人情味。

图片|先森彭 ©

当我们的生活变得日益多元,但是回家过年,那些沉甸甸的情感并未消失,它以崭新的形式重新呈现,给每一个游子以归属感和力量。

有了这份故人情,我们才能在生命的每一个进程中有岸停泊,打点行囊,在亲人的叮咛声中,再次投入每一个美丽的明天。

有了这份人情味,属于中国人的年味,才能生生不息地传承。

图片|ssDa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