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多语失 食多伤心

□ 刘旭刚

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的蒙学教材《名贤集》,收录了这样一句话:“言多语失,食多伤心。”从小教育儿童要懂得说话过多定会出错,吃食过多定会伤害身心的道理。

言多语失的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尽人皆知。然而,有些人只是把这一道理挂在嘴边,内心却控制不住爱说话的欲望。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特别爱说话,有的人甚至说着说着就“满嘴跑起了火车”,让人哭笑不得,心生厌烦,敬而远之。可以用几句俗语给爱说话的人画画像,人们不妨对对号,看看自己是否也有此类现象。

“话唠”。同事之间聊天、朋友之间拉家常、同学和战友们聚会,总有一些人话特别的多,而且说话很唠叨,就像痨病患者的咳嗽一样的多,磨磨叽叽,没完没了,天南地北,东拉西扯,就好像是在表演单口相声。还有一些人更有意思,表面上看很腼腆,刚接触的时候不爱说话,可是随着接触多了才知道,此人也是个话唠!让人外表看不出来的这种话痨,人们通常称其为隐形话唠!

“话匣子”。旧称留声机为“话匣子”,后用以比喻爱说话的人,如他是个话匣子,一有机会就说个没完。举办会议,有时会安排交流发言,为了保证会议不拖堂,通常要限制发言时间。有的人“话匣子”一打开,越讲越来情绪,超过了限定的时间,当别人提醒时满不在乎,自己讲过瘾了再说。熟人见面打个招呼,本想聊两句走人,一方“话匣子”一旦打开,问这问那、介绍这介绍那,津津乐道,没完没了,让另一方感到左右为难,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心里很着急。有的人给他人打电话,不管对方是否有别的事情安排,“话匣子”一打开,嘘寒问暖、趣闻轶事、养生妙诀……热情洋溢、滔滔不绝,非让对方听个够。

“信口开河”。这句成语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口开河知。”比喻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有的人夸夸其谈,爱说大话,吹牛皮;有的人信口雌黄,说话没把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且不负责任,长篇大论说一些不靠谱的话,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假难辨;有的人胡言乱语,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死的说成活的,没理的说成有理的,让人避之不及。

人们会感到好奇,有些人怎么那么爱说,肚子里哪来的那么多的话。一些心理学家经过观察分析,给出了一些解释。心里有话,不吐不快。这类人意识不到自己所言有何不妥,不懂得察言观色,往往说话不过脑子,不会深思熟虑,不管他人是否爱听,一股脑把心里话全部讲出来才感到痛快。热衷幽默,哗众取宠。这类人通常头脑灵活,比较聪明,往往没有恶意,只是单纯想要卖弄自己的过人之处,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些开玩笑的话不合时宜,有些挖苦人的话无意中伤害了别人。缺乏自信,多说踏实。这类人总是纠结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生怕被别人看不起,为了表现自己知识渊博、能说会道,往往是抢话说,对每一个话题都能发表“高见”心里才感到踏实。孤独寂寞,机不可失。这类人或者感觉自己“因为不可靠而被孤立”,所以迫切想要成为众人焦点,让周围的人向自己聚拢;或者是朋友很少,没有什么来往,平时很孤寂,于是好不容易有了说话的机会,不能轻易放过,就喋喋不休说个没完。

一个人成为“话唠”,打开的“话匣子”该关上时不能关上,尤其是信口开河,说话“满嘴跑火车”,轻则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自身的良好形象;重则会失去他人的信任,给自身的仕途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说,人们对说话多、说话没把门的现象不可小觑。

要谨记“祸从口出”的古训。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意思是说灾祸从口里产生出来,告诫人们说话不谨慎容易惹祸。有一个典故,说的是宋朝的时候有个和尚找到赵光义,说求皇帝帮忙修一下天台国清寺,赵光义问修寺有什么好处,和尚说我无以为报,只好等寺成自焚以报……行!于是赵光义派了个侍卫带着和尚一起修庙去了。修完之后侍卫说,来吧,寺修好了,柴火我也给你准备好了,请你自焚吧。和尚痛哭流涕,死活不干,说我得面见皇上和他谢恩再说……侍卫大怒,把和尚叉起来扔火堆里烧死了。还有一个典故,是说寇准做人很嚣张,他任宰相的时候有一次大家一起吃饭,寇准的胡子被汤打湿了,当时副手丁谓很殷勤地过来帮他擦胡子,寇准就斜着眼讽刺丁谓:你一个朝廷大员给长官溜须还要脸么?这就是溜须的来历。羞愧难当的丁谓怀恨在心,想方设法地攻击寇准,最后导致寇准被贬到了广东。这两个典故启示我们,说话一定要过脑子,想好了再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千万不能目无法纪,不讲伦理,不重道德,不负责任,不计后果,只图一时痛快,口无遮拦、信口开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避免发生“祸从口出”的悲剧。

要善于控制自己说话的欲望。人说话的欲望太强,难免会成为“话匣子”。要防止“言多语失,祸从口出”,就必须在控制自己的说话欲望上多下一些功夫。打开自己的“话匣子”,要注意察言观色,众人爱听,就多放一会儿,众人不爱听,就变换频道或抓紧关掉。参加会议发言,一定要有时间概念,紧扣主题,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在限定的时间内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发言守时要比拖泥带水效果更好。在与他人交流时,应有礼貌的问对方是否有急事,是否有空闲时间聊聊天。在聊的过程中,也要时不时的表示不要耽误对方的正事,不要影响对方的休息,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尊行为。自己如果感到孤独、寂寞、烦闷,要学会用多种方式排解,选择合适的场景发泄,而不能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听众,抓住说话的机会就没完没了的唠叨。

《易经》中有一段话:“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意思是说,“乱象”的发生,言语往往是助势的阶梯。领导说话不谨慎会失信于下属,下属说话不谨慎会殃及自身,重要的事情不谨慎对待会酿成祸害。所以,有头脑的人说话处事都非常谨慎严密,不会肆意乱说、任意妄为。我们大家都要学做有头脑的人,说话不能随心所欲,信口雌黄,不当让人厌烦的“话唠”,不做让人心烦的“话匣子”,注重修炼说话的艺术,努力提高说话的水平。

言多语失,需要管住嘴,必须做到谨言慎行。食多伤心,同样需要管住嘴,必须做到科学饮食。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之所以能享一百多岁的高龄,除了他本人知医识药外,讲究饮食科学是主要原因。他尤其注重饮食的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作用,并在其巨著《千金要方》中写有“食治”专篇,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应把食物的治疗保健作用放在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首位。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孙思邈告诉我们,要想长寿,绝不是吃饱喝足即能达到目的,什么样的身体应吃什么样的饮食,哪些食物可防治哪些疾病,这都是有讲究的,一定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到科学饮食。

每个人既要追求心情愉悦,心理健康,也要搞好饮食养生,做到肌体健康,这与人的“嘴”都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要谨记“言多语失,食多伤心”的古训,真正做到管住嘴、用好嘴,防止因“祸从口出”给精神上造成打击,因进食不当给肌体带来伤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