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经方麻黄汤,原来可以这样治病愈人
导 语
有个研究导弹的老科学家一直头痛,顽固性头痛达30 年,头痛以后脑勺疼痛为主,后脑疼痛得最厉害,一直治不好,四处求医一直未果。这该怎么办呢?且看今日国医大师张磊教授是如何以经方治病愈人的。
荐读:麻黄四逆汤治疗抑郁症
有一位病人是个研究导弹的老科学家,他的病就是头痛,顽固性头痛达30 年,头痛以后脑勺疼痛为主,后脑疼痛得最厉害,四处求医一直治不好。后来找到我让我看。
我说你有没有怕冷?你出汗不出汗?
他说我不出汗,就是头痛,遇冷遇风寒头痛加重。
我给他摸脉,发现寸脉略微有点浮象,脉浮带点紧象。
寸脉略微有点浮象,脉浮带点紧象,不出汗,遇冷遇风寒头痛加重,这是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从另一种角度思考:他这头痛以后脑勺疼痛为主,后脑疼痛得最厉害,这时我就考虑,太阳主表,项背为阳,所以老是后脑痛。
根据脉象和太阳病位,就可以考虑此病可能为太阳病麻黄汤证。
所以,我就开了麻黄汤的处方,因为麻黄汤发汗劲急,所以我开得不多,只给他开了3剂。我说你别多吃,吃3剂,等我下礼拜出门诊的时候你再来。然后我告诉他麻黄汤的煎服法,麻黄先煎去上沫。等到这位老科学家第二次再来复诊的时候,告诉我他没想到这3剂麻黄汤就把他这30年的头痛给治好了!
学生:那你是抓住病人哪个关键之处了呢?
医生(编者按:医生即本书作者,下同):主要是患病的部位,后脑疼痛,所以思路往太阳病上去想;还有就是不出汗,而且脉浮紧,这是麻黄汤证。
但这个病情并不是完全符合《伤寒论》条文的描述: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这怎么办呢?这就要抓主症嘛,《伤寒论》有一个条文,在101条,被视为一项伤寒临证法则:“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麻黄汤证一般指发热、无汗……才能用麻黄汤,一定要有表证,但是不是一定要发热、一定要无汗、一定要身体骨节疼痛才用麻黄汤呢?也不见得,本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学生:为什么不用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也有头痛的症状?
医生:吴茱萸汤证的头痛,或者是有胃寒,或者是寒饮上犯,并且以颠顶疼痛为主或者是满头痛。再者,吴茱萸汤证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症状就是呕吐。吴茱萸汤证一是头痛,二是眩晕,第三是呕吐。而麻黄汤没有呕吐。所以排除吴茱萸汤证。
学生:太阳病所涉方剂中,您用的哪个方子最多?
医生:太阳病里我用得比较多的就是桂枝汤,桂枝汤是一个系列嘛,桂枝汤、麻黄汤我都用过,以桂枝汤为最常用。上述这个例子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用麻黄汤的例子,麻黄汤本身我用的次数不是很多,这是其中的一例。当时我记得麻黄没有用9克,我记得用的是6克,用了几剂他就好了。这就是按照六经辨证的思想,见麻黄汤证用麻黄汤,而不管是什么病,肯定就有效。不是麻黄汤证而用麻黄汤肯定是错误的、无效的。
你们要特别注意:麻黄剂,不是说这人恶寒、怕冷,然后这个人就可以用麻黄汤了。在一些内科病里沉寒痼疾,几十年还存在的麻黄汤证就可以用麻黄汤,像我上面这个病例,30年的顽固性头疼,就是麻黄汤证,脉浮紧,遇冷遇风寒头痛加重,我就是根据这些,用麻黄汤3剂药解决问题。如果以后我再碰上有类似的顽固性头疼,遇风寒加重,那我首先考虑他是不是麻黄汤证,有没有脉浮、有没有脉紧,有没有一遇风寒恶寒、疼痛加重,如果有的话,我就可以优先选择麻黄汤。
除了上例中的治头疼,还有治鼻炎的案例:
东北的一个小孩,一到秋天的时候,鼻炎流清鼻涕,简直是怎么流也流不完。后来,碰到我给他看病。开始的时候,我用一些常用的治疗鼻炎的方子,像苍耳子散等这些药物加减,效果都不好。脑袋老发沉、头痛,外感风寒,遇风寒鼻子就不通。
我当时考虑:外感风寒,遇风寒鼻子就不通,还是肺窍不利,麻黄剂的麻黄配杏仁达表开里,确实能开肺气,所以当时考虑开肺窍,用麻黄汤。我给他宣发肺气,把肺气宣发开,看他的窍通不通。
后来我试着给他用麻黄剂,三五次就好了。鼻子也通了,头也不疼了,原来脑袋老发沉好了。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病案,这是一个个人总结的经验,以后我再遇到类似的鼻炎症,就多了一条路,考虑麻黄剂,或不用麻黄汤,而用其他的麻黄剂,麻黄用了6克,用的量也不大。
有的人用了一辈子经方,麻黄汤却根本没用过。这非常让人遗憾。我本人也曾给自己用过麻黄汤:曾经有一次,我身体不舒服,全身发紧、酸疼,说不上来那难受劲儿,一摸脉浮紧。全身怕冷得厉害,毛孔都怕冷,发紧。怕冷,还觉不出热来,真是冷得头皮都发炸,我得盖两床被子,捂两个热水袋。
麻黄汤原方原料直接下,真是汗出如水,那是峻汗之剂。桂枝汤不能发大汗,麻黄汤可以发大汗。你服桂枝汤要喝点粥,如果单纯服桂枝汤是不出汗的,必须还要借助粥的力量驱邪外出,因为这是小风之邪嘛!但这麻黄汤就不一样, 它汗发得厉害。患麻黄汤证的人,一感冒全身就怕冷得厉害,毛孔都怕冷,发紧。怕冷,你还觉不出热来,其实是发烧,这个情况出现脉浮紧,直接就用麻黄汤,不考虑别的。我把头一煎麻黄汤服下去,汗就出来了,出来以后觉得身上轻松点了,接着喝第二煎,隔了不到两个小时,这一杯药下去,汗湿透了,我脑袋、嘴皮都是汗,滴沥吧嗒使劲往下淌,我就觉得身上不那么紧了,全身轻松多了,但起来一走动,还是觉得身上有点凉。我说还不行,还得再吃麻黄汤,于是接着熬药,吃完晚饭后接着服。这样两剂药,分四次喝,等于两个小时喝一次,这是我对麻黄汤的亲身体验,那真是效如桴鼓,15分钟可以出汗, 4个小时就好了。
太阳病的辨证,不一定是必有恶寒、发热,才可以用麻黄剂、桂枝剂,因为桂枝剂这药在《伤寒论》这本书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几十次,它不是单纯代表治疗外感这样一个方子,包括妇科病、产后病都可以运用,它既可以治内伤又可以治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