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景新 | 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
文|马景新
穆斯林又称穆民,是阿拉伯语的汉译,意为顺从真主,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穆斯林称人的死亡叫“无常”,人死了,就叫人“无常”了。
无常这个词,人们并不生疏。我们常说人生无常。但那个“无常”,是世事难料的意思。在民间鬼怪传说里,“黑白无常”是阴曹地府专职分管摄人魂灵的两个使者。在伊斯兰教门用语里,“无常”专指死亡。
在虔诚的穆斯林家庭,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说“死”,就会受到大人的严厉呵斥。认为那是信仰的不纯正。我第一次知道并使用“无常”这个回教词汇是在奶奶去世的时候,那时我还很小。
那天中午,教书的父母都不在家,我在院子里玩耍。在厨房忙碌的爷爷要我去看看奶奶得饭吃完了没有。我进到堂屋里,看到坐在西房间床上被窝里的奶奶,头勾在胸前一动不动,面前碟子里放着未吃完的菜饼。我就去告诉爷爷说,奶奶睡着了。爷爷进屋去一看,立即慌里慌张地出来,急急地交代我说,快!跑快!到街口茶馆去,喊你二妈快来,就说你奶“无常”了。
“无常”,啥叫无常?我不明白,站那愣着没动。爷爷大叫,无常,就是无常!快去,就这样说。我被爷爷从未有过的喊叫吓着了,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告诉二妈,说奶奶无常了。正在茶馆招呼生意的二妈一听,拿在手里的细瓷茶碗就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
奶奶被移到堂屋正间的地上,躺在一张席上,身上盖上了白布,门口平时卷起的竹帘也放了下来。家里来了很多人,女的进到院子里就哭,一直哭到堂屋里去。来的人,每人发一顶白帽,屋里屋外都是带白帽的人,进进出出地忙碌着。我呆在一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后来奶奶被白布包裹着从屋里抬出来,放进一个长型的箱子里,被人拥护着抬走了。妈妈小声告诉我说,那就是奶奶。还说,奶奶无常了,无常就是死了,死了就是永远也见不着了。我一听就哭了,就哭着要奶奶。妈妈紧紧抱着我,也哭。
那时我很小,关于奶奶生前的印象几乎一片空白,唯一的记忆就是那天看到的奶奶勾着头的样子。也许那天发生的事情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冲击太大,也许我就是从那一天起才有了记忆。我竞记着了奶奶离去那天的场景,记着了无常就是死,死就是永远见不着了。
但我不知道奶奶到底去了哪里,过后很多天了,大人们总爱问我,奶奶哪去了,我说奶奶无常了,装到箱子里了。
那状如箱子的东西实际不叫箱子,叫“塔布匣子”。那是我长大以后才懂得的。懂得了回族穆斯林和汉族兄弟们在葬礼上的不同,懂得死者叫“亡人”,尸体叫“埋体”。 汉族人死后,家乡的风俗,至少要放七天才能入葬。但回族则提倡“入土为安”,非特殊情况,要在三天之内,尽快埋殡。
回族实行土葬,不用棺材。亡人不穿衣服,经规定的程序将全身洗浴后,用几层白布从头到脚包裹起来,选择一个地势高燥的地方,挖一个深深的叫作“窜堂”的墓坑,把亡人放进去,然后拢土作坟。汉族的坟是圆锥形,回族的是前宽后窄,前高后底的长形坟,那是有讲究的。阿訇说,那坟的形状象征着人的鼻子,意思是说生命短暂,死亡近在眼前,要珍惜人生。
亡人出殡那天,全村的回族人都要来送殡。所有送殡的人,之前都要到清真寺里去“换水”,就是沐浴。以洁净的身体和虔诚的思念送亡人归去。送殡的人还要自愿交一些钱,叫作“捏提”,用来救助坊上的贫困人家。方圆各清真寺里的阿訇都要赶来为亡人发送并现场发表演讲。
在我印象中,有一位白须飘飘的老教长,说起话来声如洪钟,气宇轩昂。他在一次送殡的场合讲的一段话,我至今仍记得很清楚。他说:“多斯提们(阿语:兄弟们)不要悲伤,不要哭泣,让我们面带笑容送亡人归去。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已完成了使命,归去是真主的召唤。亡人赤条条而来赤条条而去,了无牵挂,我们为什么要悲伤呢?你的眼泪只会使亡人离去的“裸核”( 灵魂)不安。今生是短暂的,来世才是永恒的。我们每个人从哪里来,最终还要回到哪里去。离别是暂时的,有一天我们还会在另一个世界里相聚。”
在家乡,汉族人死后的葬礼上要放鞭炮,要请戏班唱戏;有的还要放礼花、放礼炮,要哭灵,那场面热闹非凡,十分隆重。回族则不同,提倡一切从简,越简单越好,甚至不允许大哭。但人生永别,悲伤难忍,哭是人之常情。这时,总有德高望重的长辈过来,威严的斥责一声:少哭几声!哭声就会嘎然而止,压抑着的情感,只有伴着泪水无声涌流。
装亡人的“踏步匣子”是公用的, 平时就放在寺里,谁家人无常了谁家抬去用。那上边写着一句话,一边是:“今日得闲”,一边是:“悔之晚矣”。阿訇给我讲过这两句话的意思,那是让活着的人们在死亡的现实面前警醒。意思是:今世的人们忙碌终生,往往以无空闲为借口,不向真主祈祷、忏悔。甚至不遵圣行,为非作歹。当你死后,即将接受末日审判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亡人洗净了,白布包裹完毕,就抬出来,放在庭院里。地上铺上洁净的席子,大家脱掉鞋站上去,面对亡人,面向西方,在阿訇的带领下“站晢那”,就是全体一起为亡人祈祷的仪式。
伊斯兰教认为,人死后灵魂就会出窍,只留下一副空空的躯壳,因此提倡简单埋葬。
深挖在土层下的墓坑,是不能用砖垒的。但活着的人们总是放心不下,总觉得那是死者最后的归宿,不弄好一些,孝心不忍。就有人用木板或砖把坟坑的墙壁装修起来,圈成拱形,然后再覆盖上土,现在大多用石板。但不管用何等材料,亡人身下什么也不能用,必须要和土接触在一起,不然就无法上天堂。
到外婆去世的时候,我已经长大。作为长外孙,下“埋体”责无旁贷。埋葬的时候,我钻进地下那只能容下一人的洞穴一样的“窜堂”里。 先一天,弟弟已经把里边打扫的很干净。那时我们家庭贫穷,无条件给外婆用砖,就按母亲的安排,用筷子刮成竹钉,把白布钉在墓坑的四周和顶上。母亲一再交代,要把里边收拾整洁,外婆生前很爱干净的。
“窜堂”外边的人把裹着白布的外婆递进来。我在里边把外婆的“埋体”摆放端正,并按照规距,解开头上的白布,把脸露出来,然后把脸,扶成面朝西方的位置。西方,那是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的方向。
墓坑很低,我的脸和外婆的脸近在咫尺,那是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接触亡故的人,但我一点也不觉得害怕。在那幽暗的墓坑里,我最后看一眼像睡去一样安祥的外婆,忍着眼泪,伸手轻轻捋起她散落在额前的白发。我说,外婆,你安心走吧,外孙跟您告别了,愿真主赐福给您。这时,外边的人在大声喊叫,好了吗,好了快出来。
墓坑开始填土拢坟,并排站在一侧的阿訇们开始诵念古兰经。送殡的人们肃立在坟的周围,悠扬神秘的经文在庄严肃穆的气氛里顿挫起伏,我觉得,那似乎是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在进行着一次约定的交接。此时,我真的好希望,墓坑里的外婆能像经典中说的那样坐了起来,复活了。
圣训上说,当经文声起的时候,亡去的人在墓坑里就坐了起来,开始接受审判。你在世上的所作所为要进行一次回放,善恶是非重新来到眼前,那是决定亡人是否进入天堂或下火狱的关键时刻。
送殡的人们,面对三尺黄土,黯然垂首肃立,坟坑里边的情景,不得而,但人们仍然虔诚的把对亲人的祝福寄托在最后的祈祷里。双手捧在胸前,随着阿訇的经文的结束,共同念一句,“阿米乃”。那意思是,真主啊!请准承我们的祈祷吧!请你饶恕亡人生前的罪过吧,请你赐福给他后世幸福吉庆吧!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马景新,回族,河南新野人。网名:飞马千里,识途的老马。爱好旅游、摄影。闲暇时光,喜欢骑上自行车去丈量大地。没读过多少书,却爱用文字留下生活的印记。一路走来,且行且吟,自得其乐。才疏学浅,无甚建树,文学爱好者而已。文章多是写给自己看的,当然,如果能在饭后茶余得到朋友些许青睐,便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