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方子,专治“膝盖积液”!阳气一升,膝盖不肿,源于临床实践【一点资讯】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膝盖积液的事儿。

闲言少叙,我直接给你说个案例。

话说有一个男子,当时60岁,姓王。

这个人,右侧膝盖肿胀已经三个多月了。三个月来,此人接受过按摩、口服药等多种治疗,效果都不好,肿胀没有完全消解,而且膝盖活动日益受限。

后来,就有人劝他,实在不行就抽积液吧,把膝盖里头的积水抽出来。此患不肯。因为他听说过,抽了积液以后,还容易犯病,犯一回,抽一回。

怎么办?思来想去,决定看中医,喝汤药。

喝汤药,能把膝盖肿给消了?当时家里人还不相信,但拗不过患者本人,于是就带他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右侧膝盖部位颜色不变,屈伸不利,肿胀明显,而且脉沉细,舌淡苔白,便溏尿少,四肢不温发凉,腰腿酸软乏力,脸色也有些苍白。

当时,医家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桂枝、制附子(先煎)、苍术、白术、茯苓、猪苓各10克,熟地、山药各30克,山萸肉、杜仲、炒白芍各15克,干姜5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结果,患者服用10剂以后,大便成形,尿通畅。再用10剂,膝盖肿胀大大消减。接着又用10剂,患者诸证悉平。最后,以成药金匮肾气丸善后收尾。

用中药方子,真的把膝盖的肿胀给消了。患者喜出望外,患者家属也啧啧称奇。

这里头的道理,我给你简单说一说。

其实,面对膝盖积液,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抽出来。这个,文老师心里有数。在一般的骨科门诊里,大夫都会建议抽积液,打药。

作为中医人,我不便对此作出评价。但我的知识结构告诉我,膝盖里的积液,源于身体内部,所以不能把希望只寄托在抽积液、局部打药上。它很可能涉及到一身阴阳的失衡。当然,这是个人的想法,不见得完全正确。

你看上头医案里这个患者,他属于典型的脾肾阳虚。脾主运化。脾阳不足,所以便溏拉稀。肾主水液代谢,司膀胱开阖。肾阳不足,代谢不畅,膀胱开阖不利,所以尿少。肾主腰膝。肾阳不足,所以腰膝酸软。一身阳气不足,温煦失常,所以患者就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淡苔白,脉沉细,这都是阳气不足,温煦失职的表现。

阳气,是一身水液代谢的基本能量。这好比水壶里的水。只有下面的火烧得旺,它才能不断蒸发、消失。同样,膝盖里的积液,作为痰湿的一种表现,也是体内津液蒸腾、输布缺乏动力才形成的。因此,得用温阳的办法,增进这份动力,从而把积液由身体内部化散掉。这才是上文医案中的患者,应该采取的办法。

好了,现在我们再看看当时医家开的方子——

桂枝、制附子(先煎)、苍术、白术、茯苓、猪苓各10克,熟地、山药各30克,山萸肉、杜仲、炒白芍各15克,干姜5克。

这显然是以温补脾肾阳气为主的方子。桂枝、制附子、干姜温补脾肾之阳,通行阳气。这是治疗的基础。

水液代谢离不开肾的支持。因此,用熟地、山药、山萸肉、杜仲,来滋补肝肾阴精,以增强肾的代谢之能。同时,这些药材也可以辅助干姜附子来扶正、温阳。

苍术、白术、茯苓、猪苓,用于健脾除湿。毕竟,脾是运化之本。这些药材,入脾经,既可以增强脾的运化之能,还能直接利水除湿,从而将膝盖里的水湿之气化散掉。

白芍用于缓急止痛,改善患者的躯体感受。

这就是基本用药思路。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

这其实就是利用温补脾肾阳气的办法,治疗膝盖积液的案例。此案曾在1998年《中医杂志》上刊发过。

我为什么要说这番道理呢?

原因就在于,患者太多。

我在工作中,见过很多这样的患者。他们的年纪,大多在60岁以上,膝盖不好,走多了,干活累着了,都容易疼,容易肿。肿了以后,有的需要烤电治疗,有的需要按摩理疗,还有的甚至需要抽积液。如果不去管它,那一肿就好几个月,患者活动受限,生活质量下降。与此同时,他们往往还畏寒、怕冷、四肢酸软乏力、便溏、食欲差、耳鸣头晕。

这个时候,就得考虑,是不是由于脾肾阳虚、水湿不化导致的膝盖积液。用温阳化湿之法应对,是比较科学的。

当然了,我说的,只是业内经验。此时此刻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或你的家人,是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还需要审慎思考。至少,我们得去看中医,以求得准确辩证,确属脾肾阳虚,再考虑借鉴。没有阳虚证,那就不能用。总之,必须在中医师四诊合参、辨证指导下来应用,不可以盲目为之。

但是,无论怎样,我请你记住一个观点——我们身体上的病,没有一个,和身体内环境的失衡无关。即便是局部的膝盖积液,也要从整体角度出发,来审视其形成的原因。这就是我们在掌握中医思维以后,所具备的独到眼光。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希望我的文字,可以给你带来一点启迪。如果能对那些膝盖不好,常年肿胀的人,起到那么一丁点的帮助作用,那就太好了。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