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MSC)培养与鉴定方法
相比于胚胎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MSC具有易获取、易体外培养、传代稳定性、低免疫原性等优势,在体外经过多次传代后仍具有多向分化和自我复制的潜能,且MSCs多来自于成年的组织,研究过程的道德和伦理学问题较小。
MSC的大小与形状具有异质性,即不同种属或不同组织的MSC具有不同的生长形态,例如三极形、长梭形、小圆形、短梭形和扁平形态。几乎所有的MSC都是贴壁生长,具有较强的贴壁能力,而MSC的原代分离也正是利用了MSC强贴壁的特性。例如,骨髓MSC的分离方法为:将从组织中分离出来的单个核细胞悬浮培养于含有FBS的培养基中,1~2天后去除非贴壁细胞,保留贴壁细胞再培养2-3周即可获得。此外也可采用免疫磁珠对MSC进行分选,但这种方法成本较高。
对于MSC的鉴定,常采用的方式包括形态学鉴定,表面标志物鉴定和多系分化潜能鉴定。MSC一般呈纤维细胞样生长,细胞在支持物表面呈梭形或不规则三角形生长,细胞中央有卵圆形核,胞质向外伸出2-3厘米长短不同的突起。MSC的细胞表面标志物则常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不同组织来源的MSCs可共享相同的细胞表面标记,如CD29和CD44。但目前我们对MSC表面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还不完善,已发现的表面标志物也存在特异性不强的问题,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分离、培养和鉴定MSC,需进一步不断发现新的特异性标志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