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波乡村经济的兴起:用零距离对抗高成本
乡下的小企业,竞争力挺强
老家在苏北的农村,原来以为还是那种记忆中的田园生活,最多是出去打工的人多了一些。
但实际上完全不一样,我们那个离县城有50多里的村子都出现了几个工厂,而且效益不错。
为什么在这么偏远的乡下会有效益不错的厂子?关键点是:产品便宜。
在偏远的乡下开厂的产品质量一样的前提下,价格更便宜。这是怎么做到的?不会是天方夜谭的故事吧。
我反复确认了一下,还真是如此,东西好,价格便宜,最核心的原因是人工便宜。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是血汗工厂之类的字眼,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来算一下就知道为什么人工便宜,而且便宜得很合理。
小企业进村
这类乡村企业的特点如下:
1、技术含量低,员工稍微培训即可上岗:这些企业都是生产玩具、工具等,只要几个房间、一条生产线、几个工人就可以开工了。
2、人力成本低:工人就是村中人,除了工资,没有其他成本;对于工人来说,这也是双赢,可以在家照顾老人与孩子,不用跑到外地去、不用缴纳房租和各种交通费。在深圳、东莞需要五千元到八千元的人力成本,刨去各种费用,最后赚到手的也没那么多,而在村中,两千元到三千元工资即可,而且是纯收入,还不耽误自家的其他事情。
3、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一般是在苏州或者上海有一个销售代理,每个月过来拉货即可。
因为人力成本非常便宜,所以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就很强,同样质量的情况下,价格可能只有广东的50%到60%,中间有很多渠道愿意接受这些产品。
这几个特点决定一部分加工和制造企业快速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实现了产品的迁移和扩散,留下资源和空间进行产业升级,这种趋势已经在近海(不是沿海)各地开始拓展开来。
滚动效应:中国的产业升级、制造业的留存
中国的制造业不仅仅是那些高精尖的企业,更多的是涉及民生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支撑起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也是宁波小商品市场的魅力所在,产品一旦形成规模和产业链,就能变成切实的竞争力。
随着各地的产业升级政策落地,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城市对于这些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已经不那么爱了,那么这些产业迁到哪里?就是更远一些的三线、四线城市和乡镇,那里的环境更有竞争力。
这就是制造业的波浪滚动效果,作为外围的欠发达地区逐渐被滚动到,形成下一波的制造业浪潮。
波浪滚动效应
对于中国的产业升级,网络上有很多人在担心这些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去,我观察的结果是:这些制造业确实转移了,只不过只转移到更广阔的后方城市了,而且更有优势。
这波制造业的转移,不仅仅是企业搬走了,更多的是将产业链扩大了,让更多的人力、资源投入进来。
我们村有很多人不愿意出去打工,因为家中老人要照顾,孩子上学要辅导,大家还是希望能够过上比较正常的生活,现在有人在村中里面建厂,这就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刚需。
也有一部分人比较懒,不愿意出去打工,家中老人反而希望他们出去,现在村中有了企业,他们就没有借口了,这部分的劳动力就能够充分利用起来。
可能纸面上拿的钱少了,但是如果对比最终留存到手的收入数量看,在村中工厂赚的钱并不比出去打工少。
人口红利的深度挖掘
当下中国最大的财富就是人口红利还在生效,这部分人口红利在三线城市、小城镇和偏远乡村。
这波乡村经济的兴起动力就是这部分的人口红利,他们顺势承接了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制造业。同时他们也进一步拓展了消费需求。
随着企业向着偏远地区的迁移,小城和乡村的消费能力也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可以带动更多的消费进入小城镇和乡村。一些以前只会在一二线的品牌现在也开始普及到乡镇的门面中。
而且,随着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应用的兴起,村子中的很多产出慢慢转化为商品,例如有些人发了一些土特产的视频,结果就有人感兴趣,询问价格。
乡村的人口红利
一些问题
作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这些小企业的生态链更灵活,也更脆弱,很多时候都是几个在外地打工的人找到了上下游渠道,算一下成本和利润,就回村开干,一旦订单变动或者外部环境出现变化,资金链就可能断裂,需要在资金和税收上给与支持。
此外,企业生产的规范性、安全性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政策上给与关怀。
总结
中国的低端制造业正在向三线城市、小城镇、偏远乡村转移,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人口红利,但是也需要一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请关注镭师兄,优势强化师,华为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