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说史:古人怎么过清明?除了祭祀与踏青,还有更多玩法!
古人怎么过清明?除了祭祀与踏青,还有更多玩法! 清明节可以互祝快乐吗?网友说不可以,专家说能,到底听谁的?
引语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这是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辛弃疾自江西帅召为大理少卿时,途经池州东流县(今安徽东至县)时所作的一首词,题为《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当时,正值清明时节,旧地重游,突然想起了之前的一位红颜知己,感而题壁。作者年青时路过东流曾结识过一位青楼女子,当年的别情历历在目,今日重访,却已是人去楼空,今昔之见,表达他无处诉说的满腹离愁别恨。
转眼间,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近在眼前。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一般人印象中的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淳熙五年的清明节,对于辛弃疾来说,是在愁思无限的惆怅中度过的。除了惆怅幽思之外,古代先民到底如何“过清明”呢?今天,就让老黄带你循着古代诗人的情思,过回不一样的清明节吧。
清明祭祖: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是个非常庄重肃穆的时刻,所以,清明时节人们一般不会傻傻地群发“节日快乐”的垃圾短信。
但是,清明时节回乡“墓祭”先人,是古代人的必修课。这一点,从元末明初诗人高启的一首七言绝句《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就可以明了一二: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诗题中的陈秀才为作者友人,其人未详;沙上则为陈秀才的家乡,地址亦不详;省墓却交代非常明白,那就是扫墓,回乡祭奠故去的亲人。诗的前两句写陈秀才还乡的情景,之后诗人自己也免不了悲从中来;后两句想象清明节墓地上的情景,反映了元末战乱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高启的这首诗,通过清明节没人祭扫荒坟的一个生活面,写出经过元末大战乱后,农村萧条凋敝的情景。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现实,那就是清明扫墓是后世子孙对已逝先辈的必修课,如果荒坟无主,那将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无人祭扫的荒坟同,遂成“绝户”。黄庭坚的《清明》诗,描写的也是这种无奈的凄凉: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的这首诗《清明》,创作于北宋末年的“元祐党争”时期(1086年—1094年),是借清明而抒发内心的感慨之作。当时,因王安石变法时,强力推行新政措施,一意孤行,从而形成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派”和反对新政的“旧派”。旧派也被称为“元祐党人”,其中包括大文豪苏轼、司马光等人。黄庭坚因与苏轼交好,也受到牵连。时值清明,黄庭坚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诗中运用了很多对比,首联是“桃李欢笑”对“坟墓生愁”;颔联是“动物蛰伏”对“草木生长”;颈联是“无耻的乞食人”对比“忠贞的隐士”,对比鲜明,引发人的思考;尾联诗人抒发感慨,无论是贤者还是愚人,最后都是黄土盖身。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表现出了消极虚无的思想,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社会不平的愤激。
还有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首诗虽然表现的是文人士大夫及时行乐的心理常态,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古人过清明的另一种“玩法”——把酒叙情。这一点,老黄稍后再详述。
清明踏青: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这是北宋理学家程颢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题为《郊行即事》,作者在描写清明节红男绿女出门郊游,沉醉于原野上清新景致、尽情游乐的同时,亦不忘劝说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时光。
清明时节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无论阴晴如否,人们都会纷纷走出家门,与大自然来个亲切拥抱,正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这是宋代词人晏殊笔下的清明:新社日燕子飞动,清明前梨花飘落,青苔点缀池塘,黄鹂的鸣声从树间传出,飞絮轻舞,春日渐长。踏青采桑斗草的少女们,赢得的是青春记忆,示人的是幸福笑容。
程颢的“不妨游衍莫忘归”,只是一份善意的劝告,其实,面对如此良辰美景,流连忘返“迟归”一次又何妨?大家都是俗人,结伴出城,疯狂一天又如何?所以,杭州城外,才会有南宋诗人吴惟信笔下游人如织的西湖胜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的这首《苏堤清明即事》,不从具体实景入手,而是借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就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的情景送入读者眼帘。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这一切,都是因为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春光对人的吸引。
清明游西湖,在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眼中,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欧阳修笔下的西湖,并非杭州西湖,而是颖州(今安徽阜阳市颍州区)西湖。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出知亳州,还特意绕道颍州,故地重游。欧阳修对颍州西湖可以说是深情一片。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欧阳修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终于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十首《采桑子》。上面的那首《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即为其中之一。这首词描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
诗圣杜甫笔下的《清明》则是:“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此诗作于大历四年(769年),是当年唐代长沙清明节的真实写照。
清代的乾隆皇帝,也写了首《清明》诗:“轻暖轻寒杏酪天,绯桃绿柳斗芳妍。殷殷午夜方祈雨,忽忽春风又禁烟。新种恰宜浸浅水,嫩苗已看茁平田。望云未释中心愿,任取儿童放纸鸢。”写的是清明野望,烟雨帝都,稚子游乐,春意田园的太平胜景,或许,这样的情景也许并不真的存在,只是他心中的“理想国”而已,但是,却也透露出清明时节的盎然生机。
清明把盏: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诗酒不分家,从最早的《诗经》,到唐宋诗词盛世,酒诗的结合承载着文人侠客的情怀意境,也见证了五千年厚重历史。古代的诗人们,都是诗酒相伴的惬意人生,从“对酒当歌”的曹操,到“将进酒,杯莫停”的李白,从唐代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到宋代苏轼的“夜饮东坡醒复醉”,从唐代杜甫的“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到宋代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无一不让人指动心欢。而清明之酒,写得最勾人的,当数杜牧的那首《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短诗,是写清明春雨中所见:前两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与人物,写出了清明时节人们凄迷纷乱的心境;后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将诗人与读者一下了引向了酒香弥漫的杏花深处。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清明时节,不仅男诗人们会寻机纵酒放歌,即使是藏在深闺(甚或深宫)中的女子,也同样有思春纵酒之想。唐末五代的诗人张泌就借宫女之口,为后世留下了一首清明宫怨词:
花正芳,楼似绮,寂寞上阳宫里。钢笼金锁睡鸳鸯,帘冷露华珠翠。
娇艳轻盈香雪腻,细雨黄莺双起。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
上阳宫系唐代宫名,在东都(洛阳)禁苑之东,遗址在今河南洛阳市。唐玄宗时,杨贵妃得宠,排斥有姿色的宫女,有些宫女在上阳宫里被关闭了几十年,头发都白了。白居易有《上阳白发人》诗,专咏此事。张泌的这首《满宫花·花正芳》,写的正是清明时节宫女的寂寥。上片写上阳宫女,正当妙龄,寂寞倚楼,空对鸳鸯,难耐露重帘冷。下片写其倚楼所见,雨细莺飞,大有辜负娇艳丽质的感叹。于是产生了后两句叛逆的假想:与其寂守深宫,还不如伴那浪荡的公子,踏青郊外,桥边沉醉!
大多数诗者对张泌并不太熟悉,在此,老黄替大家科普一下。张泌(生卒年不详),字子澄,淮南(今江苏扬州)人,唐末五代文学家、诗人。南唐后主时登进士第,授句容尉。唐亡前后主要在武安军节度使马殷统治的湖湘桂一带活动,官至中书舍人。张泌能诗,擅作曲子词,其词用字工炼,章法巧妙,描绘细腻,用语流便。《全唐诗》存诗1卷。
孟庭苇有首名为《没有情人的情人节》的歌:“没有情人的情人节,多少会有落寞的感觉,为那爱过的人不了解,想念还留在心里面……”唱出了没有爱情的孤独与对爱情的渴望。其实,在古代,一个没有酒的清明节,也是件令非常沮丧的事,所以,北宋诗人王禹偁才会说: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济州钜野(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王禹偁是宋初有名的直臣,因敢于直谏屡遭贬谪。王禹偁的这首《清明》,就是创作于他贬居商州期间(991年~993年)。王禹偁诗中所写,就是他被贬时期的窘境,尤其诗中的那句“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读来令人心醉欲泪。本来是该赏花饮酒的清明节,因为无钱沽酒,诗人的欢乐被贫困剥奇,清明节过得索然无味,清苦得象荒山野寺的和尚。为了排遣心中的寂寞与不快,他从邻居那里乞得新火,闻鸡鸣而起借火光来读书,才算是不负光阴。
清明怀乡: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节不仅仅要祭祀已逝的先辈,家中还有盼归的亲人,所以,清明怀乡,也是古代诗人笔下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望江南·超然台作》词,就抒发了作者清明怀乡的强烈愿望: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宦游在外的诗人们,正是因为有着“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所以,才会倍加思念故乡与身在故乡的亲人:
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念过眼光阴难再得。想前欢,尽成陈迹。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
北宋词人曹组在其《忆少年·年时酒伴》一词中,写出了身在异乡倍思故乡友伴的深情。前三句同用“年时”二字开头,急促、急切,给人以时光飞逝的紧迫,词中的“年时”即当年的清明节,清明又近时,自己却成天涯难归客,前欢难续,无语恨生,只能暗拍阑干。
杨徽之是生活于五代后周至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杨徽之是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其家世代尚武,至父辈杨澄时才开始读书。杨徽之自幼刻苦勤学,终有所成,并于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举进士甲科,授秘书省校书郎,至集贤校理,累官左拾遗。宋太祖赵匡胤禅代登位之初,知杨徽之于前朝曾讥议他,将欲加害,因其弟赵光义(太宗)力保而得免,贬出为唐州方城监税。复因建言得罪,再贬为陕西凤翔府天兴县令。府帅素知其名,予以礼遇。
杨徽之与郑起二人均负诗名,同为五代后周的宰相范质所赏识,擢任台省之职。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二人又被贬为外官。相同的爱好,相近的性格,一段相似的政治遭遇,使二人虽分处二地,仍书信往来,互诉衷曲。清明将近,杨徽之向故人郑起倾诉“别离心绪”,赋诗《寒食中寄郑起侍郎》以赠: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诗的首联描写诗人清明时节出郊寻春,满目虽见家家插柳应节,山城仍是一派寂寞冷落光景。颔联更以极其疏淡的笔墨,绘出种种凄清的风物,诗人政治失意的凄黯心境即由此隐然透露。“天寒”两句表达薄酒难以消愁,登高望远只是徒增忧闷的苦况。“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篇末直叙与故乡、挚友疏隔,离情别绪无谁告语之愁。
清明怀人,并非都是感情阴冷之作,其中也不乏清新、明亮而暖意融融者。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精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明朝建立后,高启以才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高启在南京与宋濂等人编修《元史》始成,其时正值清明时节,诗人与翰林同僚唱和玩乐,写下了《清明呈馆中诸公》一诗: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高启在这首诗中,描写了清明时节南京城内外无限的春意,以及客居外乡的游子们思念家乡的情景。与前文所引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不同的是其感情色彩的变化,由于是新朝初建,一切都给人以希望,所以,虽是思乡怀人之作,但是,情感基调却是鲜明而愉悦的。“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美好的心情和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全诗立意新巧,对仗工稳,写得从容委婉,清丽动人,暖意融融。
清明惜时: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诗人都是多愁善感之人,所以,清明将临春过尾,也会触动诗人们的感时、惜春与伤春之情。比如,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朱淑真就直接以《伤春》为题,抒写了春去情伤的小悲哀:“阁泪抛诗卷,无聊酒独亲。客情方惜别,心事已伤春。柳暗轻笼日,花飞半掩尘。莺声惊蝶梦,唤起旧愁新。”
南唐末代君主李煜,是个文人气质很浓的皇帝,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在某年的清明时节,就写下了一首惜春伤时之作——《蝶恋花·春暮》: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时节已过清明,桃杏芳香依然。小雨之后,淡月朦胧。信步亭皋,忽闻秋千架上,笑语轻盈,勾起了心中的万缕相思。此词通过作者暮春夜晚漫步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起伏扬抑的伤春、相思情怀。全词以清景无限来烘托、暗示人物情感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深婉优美的意境。 这首词是典型的婉约词,是当时词风影响下的产物。虽无积极意义,但写景鲜明。写情真切,以景人情,情景交融,极其自然。而词中不用典故,语言浅近,读起来委婉动人。所以,此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它的特色。
再说说朱淑真,她不仅能诗,更工词。面对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她怎能无动于衷?于是,铺纸研墨,写下了一首《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枝畔,红杏梢头。
朱淑真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差堪比肩”,并称“词坛双壁”。其虽家世显赫,婚姻却十分不幸,她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多才多艺的她只能将愁思寄予词的写作。这首词写的是一位闺中女子(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绪万端。词通过春景的描写,宛转地抒发了惜春之情。全词率性凄清,清空柔媚,感情真挚,情韵俱胜,此词正是其词风格的写照。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惜时》)。”清明过也春将尽,时光匆匆不忍停。人生并不漫长,时间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千万不可轻抛。
结语:清明节可以互祝快乐吗?
清明节可以互祝快乐吗?如前文所说,有部分读者认为,清明节是不可以互祝快乐的,理由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祭祖、扫墓庄重、肃穆。同时,这两者与死亡、鬼神有关,“快乐”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其实,自古以来,清明时是可以互祝“清明节快乐”的,相较而言,“不能说清明节快乐”,是近几年才冒出的说法。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人们对清明节的内涵了解不够深。
清明节的内涵是什么?《淮南子·天文训》有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也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除了祭祖、扫墓的文化内涵外,它也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我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而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清明节是春季最重要的节日,主题内容十分丰富。清明节的主题不仅仅只是祭祖、扫墓,它还是人们出门踏青、与大自然拥抱的美好时节,更是人们思念故园、感恩亲人的节令平台。所以,民俗学家高巍坦认为,清明时节,对朋友、亲人道一声快乐,是再正常不过的情感表达了。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成功的快乐,此时此刻,又有什么样的感情不可以表达呢!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