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工作中的“眼镜蛇效应”
在殖民时代的印度,眼镜蛇大量繁殖于德里城区,让市民们人心惶惶。当地政府决定悬赏捕杀眼镜蛇。政策效果很明显,眼镜蛇数量开始减少。人们越来越难以通过捕杀眼镜蛇领到赏金了,但丰厚的赏金实在太诱人,于是人们开始在自己的家里繁育眼镜蛇,然后再通过杀死这些“家蛇”来获取赏金。因此,虽然眼镜蛇在德里城区几乎绝迹,但提着“战利品”前来领赏的人仍络绎不绝。
当地政府注意到了事情的吊诡之处,于是停止发放赏金。相应地,养蛇者把那些现在毫无价值的眼镜蛇放归街头。故事最后的结局竟然是,德里城的眼镜蛇之灾比以前更严重了。试图解决问题的努力反而让问题趋于恶化,此故事的这一寓意被经济学家们概括为眼镜蛇效应。
这种情况在身边其实常常发生,我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听一位老同学分享一个故事:他们公司提倡“节约”的文化,比如打印纸打印了一面,另一面也要利用起来,或者做草稿纸。有人用干净的打印纸做草稿纸,曾经被领导批评。于是,有些人先去打印一面无关紧要的内容,再拿另一面做草稿纸,做给领导看,这样反而产生了更多的浪费。
在HR工作也经常发生这些问题。比如在绩效考核中,我们为了使干部关注人力资源的“选育用留”,去考核“人才保有率或员工离职率”,而干部为了达成指标,哪怕是不胜任岗位的下属也不淘汰,或者通过给员工不断加工资来“挽留”员工,造成企业成本上升。
眼镜蛇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有些政策尽管动机良好,结果却适得其反,我们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时要提前考虑员工产生的博弈行为,防止该行为产生相反的副作用。
你们公司有这样的情况吗?欢迎您留言分享。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