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1. 五常:指五行。
2. 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3. 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4.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5. 难:指疾病。
6. 导引:指自我按摩的一种养生却病疗法。
7.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8. 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9. 未至而至:第一个“至”字指时令,第二个“至”字是指相应的气候变化。
10.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11.阴病: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12.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13.七伤:《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14.六极:杨雄《方言》:“极,疲也”。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证。《诸病源候论》谓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
15.谷饪:谷同榖(gǔ谷)。饪(rèn任),熟食也。饪指饮食。
16.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17.厥阳:厥,逆也。厥阳即阳气上逆。
18.卒厥:卒同猝。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其病机阴阳气血逆乱。
19.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20.四季脾王:王,通旺。意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处可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之意。
21.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22.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1.刚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恶寒,无汗为主症的疾病。
2.柔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汗出而不恶寒为主症的疾病。
3.几几然:本指小鸟羽毛未盛,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几”,(sh殊),也有的读作(jin 今)。
4.中暍:即夏季之伤暑,外感暑热之邪,多有挟湿。
5.疮家:久患疮疡或金刃创伤不愈的病人。
6.湿家:久患湿病的人,意指素体脾运不健之人,易招外湿致病。
7.湿痹:痹,闭也。指湿邪留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8.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外治法。
9.日晡所:日晡,为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日晡所,即指午后,或傍晚时分。
10.取冷:贪凉的意思。
11.卧不着席:指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即角弓反张的样子。
12.齿介齿:齿介(xi械)。齿介齿是指上下牙齿相摩切磋有声。
13.虫行皮中:指服用防己黄芪汤后,病人的皮肤出现犹如虫爬样的异常感觉,它是方药得效的标志。
14.食顷:指服药时间而言,大约吃一顿饭的功夫。
15.冒状:指瞑眩.头晕眼花。这是服药后的反应。
1.百合病:由于热病之后,或情志不遂引起心肺阴虚内热所致,临床以神志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异常及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等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2.狐惑病:由于湿热虫毒所致,临床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甚或酿脓为特征,伴神情恍惚、狐疑惑乱等症的一类疾病。
3.阴阳毒:由于感受疫毒所致,临床以发斑、咽喉痛为主症的急性热病。
4.中病,勿更服:有两种含义。一是:“更”作“换”解,指有效则不要更换方药,因病程较长且停药后容易复发。二是:“更”作“再”解,指病愈则不要再服方药,因生地性寒且量大,恐多服反致泄 利。
5.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是百合病的治疗原则,为本篇治疗百合病诸方的制方依据。即见到阴虚内热证,治宜补其阴之不足,以调整阳之偏盛。
6. 声喝:喝,读音(yè),因咽喉蚀烂,伤及声门而致声音嘶哑。
7.浆水:浆,酢也,《本草纲目》称浆水又名酸浆。嘉谟云:“浆,酢也,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酸,生白花,色类浆,故名。”
8.目四眥黑:眥,眼角;目四眥,即两眼内外角发黑,表明瘀血内积,脓已成熟。
9.目赤如鸠眼:鸠,鸟名。俗称斑鸠,其目色赤,为蓄热不解,湿毒不化,即将成痈脓的征象。
10.淅然:怕风,寒栗之状。
11.溺快然:意为排尿通利,无任何不适。
12.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1.疟病:是感受疟邪而引起的以先寒战,后壮热,汗出而解,休作有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2.瘅疟:瘅,热也。瘅疟是阳热炽盛,表现为但热不寒的疟病。
3.温疟:指里热炽盛,表有寒邪,表现为热多寒少的疟病。
4.牝疟:牝,阴也。指素体阳虚,疟邪痰阻所致,以寒多热少为临床特征的疟病。
5.疟母:指疟病久而不愈正气日衰致疟邪与痰血结于胁下而形成痞块的一种病症。
6.风发:风,泛指邪气。风发,是感受风邪而发热。
7.癥瘕:癥在本篇原文中是互文笔法,指腹中有痞块,坚硬不移。
8.饮食消息止之:指选择适当的饮食调养方法以辅助治疗。
9.烦冤:谓烦闷不舒,难以言状的样子。
10.分肉:肌肉外层为白肉,内层为赤肉,赤白之间界限分明,故名分肉。
11.消铄肌肉:指阳热之邪灼伤阴液,耗损肌肉。
1.中风病:以卒然昏仆或未经昏仆,出现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2.历节病:由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以遍历关节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3.喎僻不遂:指口眼喎斜,偏于一侧不能随意活动。
4.贼邪不泻:指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5.瘾疹:俗称“风疹团”,指皮肤起痒疹呈斑片状,时隐时现,时发时止。
6.黄汗:《金匮》中有两种认识。一指历节病关节肿痛处有汗出而色黄;二指汗出沾衣如柏汁的一种疾病。
7.如水伤心:因心主血脉,故犹言水湿伤及血脉。
8.瘫痫:瘫指半身不遂;痫指癫痫病。
9.少阴脉:为心、肾之脉。一指手少阴神门脉,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二指足少阴太溪脉,位于足内踝后五分陷中。
10.盛人:指素体肥胖,多为痰湿之体。
11.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变形,而身体瘦弱。
12.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似乎要与身体脱离一样的感觉。
13.温温欲吐:作蕴蕴解,谓心中郁郁不舒,有泛泛恶心之意。
14.邪气入中:指风邪内入,伤中心肺。
15.四属断绝:指四肢得不到气血营养而言。
1.血痹:由于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所致,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2.虚劳:由于劳伤所致的五脏气血阴阳虚损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
3.失精家:指经常梦遗、滑精之人。
4.痹夹背行:指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5.马刀侠瘿 :结核生于腋下名马刀,生于颈旁名侠瘿,二者常相联系,或称为瘰疬。
6.缓中补虚 :是虚劳干血的治法,方用大黄 虫丸。峻药丸服,意在缓攻瘀血,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目的,故谓之“缓中补虚”。
7.风气:泛指外感病邪,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乘虚伤人,能引起多种疾病。
8.肌肤甲错:由于瘀血内停,新血不生所致,肌肤失去营养,肌肤粗糙如鳞甲状。
9.尊荣人:养尊处优的人。
10.面色薄:指面色淡白无华。
11.酸削不能行:指两腿酸痛消瘦,不能行动。
12.脱气:指病机,即阳气虚衰。
13.喘喝:即气喘。
14.漏下:非月经期间下血,淋漓不断。
15.干血:由于虚劳日久不愈,使经络的营养和气血运行都受到影响,因而产生瘀血内停,日久而成“干血”。
16.里急:指腹中有拘急感,但按之不硬。
1.? 快药:指作用峻猛的一类攻下药。
2.? 浊唾涎沫:浊唾指粘稠之痰,涎沫指清稀之痰。
3.? 口中辟辟燥:形容口中干燥状。
4.? 肺痿:因久咳所致肺气痿弱不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5.? 肺痈:因感受风热毒邪所致肺生痈脓的病变。以咳嗽,胸痛,振寒脉数,咳吐脓血,气味腥臭为临床特征。
6.? 咳嗽上气:一指主症,为咳嗽、喉中痰鸣,甚则不能平卧。二指病机,为肺气上逆。
7.? 肺胀:有两种含义。一指病名,是以咳嗽气喘,胸膈满闷为主症的咳嗽上气病。二指病机,概括为肺气胀满。即因素有饮邪,又外邪束表,内外合邪,邪实气闭所致。
8.? 喉中水鸡声:水鸡即田鸡,俗称蛙。水鸡声,形容喉间痰鸣,如水鸡的叫声,连连不断。
9.? 肩息:指气喘而抬肩呼吸,是呼吸极度困难的表现。又称“摇肩”、“息高”等。
10.? 浊唾腥臭:指肺痈肉腐脓溃,吐出脓血痰,气味腥臭。
11.? 目如脱状:因肺胀喘重而两目胀突的症状;或病人自觉目如将脱出的样子。
12.? 火逆上气:指胃中虚火上逆,熏灼肺金,肺失清肃所致咳嗽气喘,是对病机和主症的概括。
1.奔豚气:是一种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发作性疾病。其气攻冲,如豚之奔状,发作后即如常人,故名。
2.惊怖:⑴指惊悸善恐一类的疾病;⑵乃指不良情志因素所致的精神症状。
3.火邪:泛指误用烧针、艾条、火熏、熨等方法所引起的病变。
4.甘澜水:又名劳水,千里水。即将水反复扬之,然后取用之水。其气味质清而甘平,有补脾益肾之功。
1.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2.心中痞:指胃脘部痞塞不通。
3.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4.诸逆:泛指阴寒、痰饮之邪向上冲逆。
5.心悬痛: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
1.腹满:有狭义、广义之别。狭义是指出现在多种疾病过程中的腹中胀满的症状;广义是指以腹部胀满为主症,兼腹痛、便闭或呕吐等症的一类疾病。
2.寒疝:《说文》:“疝,腹痛也”,寒疝是一种阴寒内盛的急性腹中疼痛病,与后世所说的疝气不同。由于内外寒邪俱盛,寒邪与阳气搏结所致,以发作性绕脐痛,肢冷汗出,脉沉紧为其典型证候。
3.宿食:包括伤食和食积,由于脾胃功能失常,食物经宿不消,停积于胃肠所致。
4.谷气不行:指大便不通。
5.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较重的声音;切痛,形容腹痛厉害如刀割。
6.痛而闭:指腹部疼痛兼大便不通,不排气。
7.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形容腹中寒气攻冲,腹皮突起如头足样的块状物上下冲动。
8.如一炊顷:约当烧一餐饭的时间。
9.厥逆:有两种含义,既指病机阳虚寒气挟水饮上逆,又言症状指四肢逆冷。
10.白汗: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11.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因实热证腹满病系积胀俱重,其腹满无减轻之时。“减不足言”为插笔,是与“腹满时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辨证要点。
12.真朱:指朱砂。
13.食糜:指吃粥。
14.两胠:即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1.肝着:指肝脏受邪而疏泄失职,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以致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2.脾约:因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偏渗膀胱,肠道失于濡润,以大便坚、小便数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3.肾着:指阳气不行,寒湿之邪着于腰部,以腰冷、腰痛、腰重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4.gu气:指水谷之气停积留滞之病。
5.鹜溏:指水粪杂下,状如鸭粪。
6.蹈其胸上:“蹈”原为足踏之意,此处可理解为推、揉、捶、按胸部。
7.三焦竭部:三焦各部所属脏腑的机能衰退。
8.邪哭:指病人精神失常,无故悲伤哭泣,如有邪鬼作祟。
9.淋秘:淋指小便淋漓涩痛;秘指小便闭塞不通。
10.肠垢:指大便粘滞垢腻。
1.? 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篇名所指是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的总称;而狭义痰饮为其分类的四饮之一,仅指饮邪停留于心下、胃肠的病变,以“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其临床主症。“痰”字只是形容词,与“淡”、“澹”相通,用以说明较清稀的饮邪具有流动貌。
2.? 悬饮:是指饮邪停留于胸胁(胁下),累及肺肝。因肝脉布两胁贯膈上注于肺,当饮邪所致肝气不升,肺气不降,气机逆乱时,以“咳唾引痛”,甚则“嚏而痛”、“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为其临床主症。
3.? 溢饮:是水饮流注于四肢肌表,责之于肺脾之脏。若脾阳不运,水饮外溢四肢、肌肤,必有身体疼痛而肿重等临床主症。
4.? 支饮:在本篇原文中有“膈间”、“胸中”、“肺饮”及“伏饮”、“膈上病痰”等不同描述,针对小青龙汤为其治疗主方,临床主症有:“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苦喘短气”,“喘而不能卧”,“短气而渴”等,均属饮停胸肺的标志。其病机为肺失宣降,心阳被遏,气逆水亦逆;气不布津则渴不欲饮。
5.? 留饮:指饮邪深痼于里,停留不去,病程较长,病势较重,一般药物难以攻除之饮病,它分属于四饮之中。(详见原文8~10条)。
6.? 伏饮:指饮邪久伏于胸肺,潜伏不出,平素常有满喘咳吐等症,一旦气候变化,多因外寒引动内饮,使病情反复发作,因而它属支饮的一个类型。
7.? 微饮:是指狭义痰饮的轻证,仅见短气、小便不利等症状。虽
有在脾、在肾的不同证治,然温阳化气以除饮的目的是一致的。
8.? 肺饮:即水饮犯肺之支饮,因其脉平不弦,症见“苦喘短气”,为支饮病情较轻或较稳定时的症状,是指支饮的轻证而言。
9.? 伤饮:是指饮病初期,饮邪轻浅,有骤伤之意,而非久积停饮,故曰“伤饮”,而不名“有饮”。
10.? 素盛今瘦:谓狭义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较丰满;既病之后,身体消瘦,乃因脾运不健,饮邪停聚,饮食精微不得充养肌肤所致。
11.? 沥沥有声:指狭义痰饮病人有饮邪自心下(胃)至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12.? 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凭倚呼吸。
13.? 悬饮内痛:指悬饮病人胸胁部牵引而疼痛。
14.? 苦冒眩:苦,指痛苦、病症为重;冒,如有物冒蔽;眩,视物旋转。苦冒眩,即苦于头昏目眩;或以头昏目眩症为重之意。
15.? 癫眩:癫作“颠”解。《说文》:“颠,顶也”。头位于身体之顶部,故癫眩即头目眩晕有颠倒之感。
16.? 心下坚筑:指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由水饮凌心、抑遏心阳所致。
17.? 咳嗽则辄已:辄当“就”、“总是”解;已指“停止”、“不动貌”。即悬饮病人因咳嗽时胸痛加剧,故被迫抑制或停止咳嗽,以减轻胸痛的剧烈程度。另有版本载:“一作转甚”,是指咳嗽会使胸痛加剧而言。
18.? 面色黧黑:谓面色黑而晦暗。因支饮在胸肺,日久不愈,营卫运行不利所致。
19.? 脉双弦:左右两手脉象皆弦,主里寒。
20.? 脉偏弦:左手或右手脉象见弦。谓饮邪停聚人体局部,偏注一侧之意。
1.小便不利:指小便困难量少,但尿道不疼痛的症状。
2.淋病: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
3.小便如粟状:即小便排出粟状之物。亦指小便涩痛的症状。
4.小腹弦急:小腹拘急作痛。
5.消谷引食:消渴病主要症状之一,因胃中有热而致食欲旺盛,容易饥饿,进食较多。
6.消渴:消渴有病与症两种含义。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消渴症是指口渴引饮的症状。
7.水逆:水邪内蓄,水不化津欲引水自救,饮入之水为停蓄之水邪格拒而上逆。
8.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形容饮水多,小便亦多。
1.风水:指因风邪袭表,肺失通调而致,以脉浮,恶风,骨节疼痛,头面肿及一身悉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病。
2.皮水:指因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溢肌肤而致,以脉浮,不恶风,四肢、身体浮肿,按之没指,其腹如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病。
3.正水:指因肾阳不足,水湿停聚而致,以脉沉迟,腹满而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病。
4.石水:指因肾阳衰微,水寒凝结于下焦而致,以脉自沉,腹满坚硬,不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病。
5.黄汗:由营卫郁滞,湿热熏蒸所致,以汗出色黄粘衣,发热,身肿,骨节疼痛,脉沉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6.颈脉:即指足阳明人迎脉,在喉结两旁。
7.周痹:病名,以全身上下游走性疼痛为主症。
8.血分:指妇人因经闭而致水肿者称为血分。
9.水分:指妇人因水肿而致经闭者称为水分。
10.气分:指因阳虚阴盛,阳气不通造成以心下坚,大如杯盘,手足逆冷,恶寒身冷,骨疼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气病。
11.泄风:由于风邪外泄而致瘾疹身痒的现象,故称泄风。
12.痂癞:即肌肤化脓结痂,有如癞疾。
13.风强:即风邪盛。
14.气强:即水气盛。
15.聂聂动:指皮水因阳气被郁,正邪相争所致四肢动而轻微。
16.心水:由心阳虚衰,水气凌心所致,以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证候。
17.肺水:由肺失通调,水溢肌表所致,以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证候。
18.肝水:由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以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证候。
19.脾水:因脾阳虚衰,脾失健运所致,以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证候。
20.肾水:因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所致,以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证候。
1.爪之不仁:谓肌肤麻木,搔之无痛痒感。
2.火劫其汗:谓用艾灸、温针或熏法,强迫出汗。
3.两热所得:谓火与热相互搏结。
4.肚热:谓腹中热。
5.痿黄:即萎黄,谓身黄而不润泽。
6.胃中苦浊:“苦”作“病”解,浊指湿热,胃中苦浊指脾胃湿热内蕴。
7.谷疸:黄疸病类型之一,因饮食不洁或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蕴,所致之黄疸,称为谷疸。
8.酒疸:因嗜酒伤中,湿热内蕴所致之黄疸,称为酒疸。
9.女劳疸:因房劳伤肾所引起的黄疸,称女劳疸。
10.靖言了了:靖同静,语言不乱,神情安静。
11.黑疸:是一种症状,表现为目青面黑,大便黑,本证可由黄疸经久不愈转变而来,亦可为酒疸误下后的变证。
12.心中如噉蒜虀状:噉是吃的意思。“虀”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此指病人如吃了蒜末一样,胃中有灼热不舒感觉。
13.苦烦:重滞不舒的意思。
14.阳部、阴部:阴指在里,阳指在表。
15.阴被其寒:谓太阴脾经受寒生湿。
1.惊悸:惊是惊恐,精神不定,卧起不安;悸是自觉心中跳动。惊自外发,多因外界强烈刺激引起;悸由内生,常因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导致。
2.革脉:指脉弦大,按之中空,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的病证。
3.目睛晕黄: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黄,围绕黑睛周围有黄晕,与黄疸白珠发黄有别;二是指病人视物昏黄不清。
4.目睛慧了:指目睛清明,视物清晰明了。
5.直视不能眴:眴指眼球转动,直视不能眴即指两目直视,不能转动,是由于衄血误汗伤阴后造成的变证。
6.近血:《金匮》认为下血,先血后便者为近血,即便血在前,大便在后,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近,故称近血。
7.远血:《金匮》认为下血,先便后血者为远血,即先大便,后便血,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远,故称近血。
8.阴伏:病人自觉有热,心烦胸满,口干燥而渴,但诊其脉,并无热象,是因瘀血日久,郁而化热,伏于血分所致,因此热非伏于气分,而在血分,故曰阴伏。
1.客热:指虚热或假热,相对真热而言。
2.呕吐: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引起的病变。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临床上呕吐并称,本篇呕吐还包括反胃。
3.哕:哕即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连续不断为主证。其病变部位在膈,是胃膈气逆所致。
4.胃反:亦称反胃、翻胃,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为特点,因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所致。又为反复呕吐的总称。
5.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
6.彻心中愦愦然无奈:彻,通彻、通联之意;心中指胸胃;心乱为愦,愦愦然是形容心乱的样子。主要指患者自觉胸胃烦闷不已,有无可奈何之状。
7.下重:即里急后重。
8.清脓血:清通“圊”,厕也。圊脓血就是便脓血
9.郁冒:指郁闷昏冒。
10.晬时:即一昼夜,又称一周时。
11.气利:指下利滑脱,大便随矢气而排出。由中气下陷,气虚不固所致。
12.下利气:指下利而有矢气,气随利矢,频频不已,由脾虚不运,湿滞气阻,蕴郁肠道所致。
13.少阴负趺阳:就是少阴脉比趺阳脉弱小的意思。
14.视其前后:指观察病人的大小便情况。
15.气绝:指脏腑之气虚衰。
1.疮痈:外部痈肿。
2.肠痈:属于内痈范畴。是热毒内聚,瘀结肠中,而生痈脓的一种病证。
3.金疮:刀斧等金属器械所致的外伤疾患。
4.浸淫病:一种皮肤病。为较顽固的小粟疮,起病时范围小,先痒后痛,分泌黄汁浸渍皮肤,逐渐蔓延遍布全身。
1.趺蹶:“趺”同“跗”,指足背。“蹶”,《说文》:僵也,即僵直之意。指足踝关节以
下的足背强直,行走不利,能前不能后的疾病。
2.腨:胫后肌肉,俗称“小腿肚子”。
3.手指臂肿:因风痰阻于经络,致手指及臂部时常肿胀颤动,甚或全身肌肉跳动的疾病。
4.转筋:因湿浊化热伤阴,筋脉失养,以病人四肢突然发生强直痉挛性掣痛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5.? 阴狐疝:由于寒气凝于厥阴肝经所致,表现为阴囊时大时小,时上时下的病症。
6.? 蛔虫病:“蚘”同“蛔”。本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疾病。蛔虫寄生于肠道,
病人经常发生腹脐部剧烈疼痛,甚或吐出蛔虫为特征。
7.? 蛔厥:由于蛔虫扰动所致,主要表现为腹痛剧烈,手足逆冷,吐涎沫,烦躁不安等
症。
1.平脉:是平和无病之脉。
2.阴脉:此指尺脉。
3.宿有癥病:指旧有癥积之病。
4.衃:一般指色紫而暗的瘀血;又作癥痼的互辞。
5. xiu 痛: ,同 。读“绞jiǎo”或“鸠”时,指腹中急痛;读“朽xiǔ”时,指绵绵作痛。此处指腹中拘急绵绵作痛。
6.胞阻:是妊娠下血伴有腹痛的病证,又称胞漏。
7.少腹如扇:①形容小腹有冷如风吹的感觉;②形容腹部膨隆胀大如扇形之形状。
8.子脏:指女子胞宫。
9.漏下:妇女不在行经时间,阴道流血,量不多,而淋漓不止,时断时续,称为漏下或经漏。
10.半产:未足月而流产者,三个月以前为小产,三个月以后为半产。
1.郁冒:指产后出现头眩、目瞀、郁闷不舒等症状,是在产后亡血的基础上,感受外邪所致。
2.孤阳上出:是阳气独盛而逆于上之意。
3.恶露:指分娩后阴道流出的余血浊液。
4.阳旦证:即指太阳表虚证,亦即桂枝汤证。
5.结在膀胱:此泛指邪结下焦。
6.阳旦汤:此指桂枝汤;另外还有两种说法,一认为即桂枝汤加黄芩;二认为是桂枝汤加附子。
7.乳中虚:指产后哺乳,乳汁去多,气血不足。
8.喜中风:指产后气血不足,易感受外邪。
9.胃燥:“胃”泛指胃与肠,由于津液耗伤,胃肠失濡而致燥结成实。
10.冒家:指经常郁冒的人。
11.烦乱:心烦意乱
12.干血:指血瘀日久为干血。血虚或虚劳日久,内生瘀血亦称干血。
13.新血下如豚肝:“新血”之“新”作瘀是也,《兰台轨范》疑为干血之误,如豚肝,形容下血如猪肝样,此乃瘀血下行之效验。
1.胞门:指子宫。
2.形体损分:指形体消瘦,与未病前判若两人。
3.奄忽眩冒:奄忽,即倏忽;奄忽眩冒,指忽然发生晕厥。
4.厥癫:指昏厥、癫狂一类疾病。
5.多嗔:是时常发怒。
6.带下:一般指赤白带下,这里泛指妇人经带诸病。
7.咽中如有炙脔:肉切成块名脔,炙脔即烤肉块。咽中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欲称梅核气。
8.陷经:意即经气下陷,下血不止。
9.经水不利:指月经行而不畅。
10.经一月再见:意指月经一月两潮。
11.敦: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上下稍锐,中部肥大。
12.脏坚癖不止:指胞宫内有干血坚结不散。
13.白物:指白带。
14.胞系了戾:指膀胱之系缭绕不顺。
15.胞:即膀胱。
16.六十二种风:泛指一切风邪
17.阴吹:指前阴出气如后阴矢气一样。
18.正喧:意谓前阴出气较频繁,以致声响连续不断。
19.脏躁:病名。多由情志不舒或思虑过多,肝郁化火,伤阴耗液,心脾两虚所致。其症以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伸,神疲乏力为特征。
20.热入血室:血室狭义者是指子宫,广义者则总括子宫、肝、冲任脉。热入血室是指妇女在月经期间感受外邪,邪热与血互相结于血室而出现的病症。
21.梅核气:病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对饮食一般无妨碍,还可伴有胸闷叹息等症。
22.生后:即产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