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掠影】近处的林非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李锡文

林非小传

林非,1931年生,江苏海门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等。出版著作有学术论著《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治学沉思录》《文学研究入门》《鲁迅和中国文化》《散文论》《散文的使命》《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林非论散文》等;散文集《访美归来》《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它》《西游记和东游记》《林非散文选》《林非游记选》《令人神往》《云游随笔》《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记》《离别》《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林非卷》《世事微言》《人海沉思录》《话说知音》等;回忆录《读书心态录》《半个世纪的思索》等共约40部。并主编《中国散文大词典》《中国当代散文大系》等。

不太老的相册里保存着一张我跟一位老者的合影。照片里的他年长我很多,身材也不算魁伟;而我站在他的身旁,还是显得有些单薄。我一度确实很瘦。

这位长者,是林非先生。

林非这个名字,热爱文学的人几乎是无人不晓。他不仅是国内最权威的鲁迅研究学者,也是我国“文革”之后新时代散文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林非作品尤特别是他的研究性文章,经常出现在“文革”之后的各大报刊尤其是文学刊物上。我年轻时也曾闻其大名,但那时对散文认识不足,更对文学理论疏于学习,对林非也了解不多。及至1999年,由天津著名散文家张宝树先生组织编纂的“大视野散文丛书”正式出版,里面也有我的一本散文集,丛书的作序者就是林非先生。这样一来,他的名字刻在我的书里,也刻在我的脑海中,他的作品也慢慢学了一些。

这样一位名家,似乎离得很远。所谓的“远”,不见得是空间距离,而常常是内心的感觉。没想到几年后的2003年,我却有机会走近了林非——面对面的,肩并肩的,手握手的,垂手站立的,新奇紧张的,随意自然的——注目,聆听,交谈。那是7月盛夏之时,中国散文学会和天津市作协为文学评论集《心灵绿洲》举办首发式,这部作品收录了赏析评论张宝树作品的文章近40篇。时任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秘书长王宗仁、天津市民主促进会主委姚建铨以及众多的著名作家、评论家,纷纷前来到会祝贺。林非中等身材,满头银发,白净的面庞上,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会上,他侃侃而谈,对张宝树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饱含着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洋溢着一种战胜与超越苦难的乐观情绪”,他说,张宝树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性,给人以启迪和审美愉悦。作为会议主办方领导和学者双重身份的他,发言时,我就感觉到格外肃静,伴随着他的洪声的,是会议桌上一片“嚓嚓”的写字声,每个人都似乎在聆听一堂好课,奋笔疾书,要把每个字都记下来。林非的这次发言内容,后来发表在了《文艺报》上。

会下,大家纷纷与林老合影,他也是来者不拒,很高兴地配合着。宝树老师把我拉到跟前,介绍给林非老师。我当时因日常工作繁忙,经常无暇读书写作,文章写的不多,他语重心长地说:“写作确实是个苦差事,贵在坚持!”他曾看过我的文集原稿,说了几句鼓励的话之后,要我多看、多写,发表出更多的作品。多看,是多读书,读经典作品,从中汲取营养。我懂得“坚持”这个词的分量,欣然接纳,融化在心,至今依然受益。

午后林非先生要回京,交通不甚便当,宝树老师跟我商量能否用车送一趟,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但先生已经72岁高龄,怎样确保他的安全呢?我也会开车的,但技术实在不行,不敢有一点闪失。那时我在单位是配有公车的,司机50来岁,开车非常稳重,于是我就利用了一回“职务之便”,请司机代劳送客,并再三嘱咐,确保安全顺利到家。当我们陪着林老,送他上车时,他握住我的手,再三表示谢意,回到北京后又打电话请宝树老师转告给我。

这是我有幸与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家的邂逅。

林非的散文和文学评论,是教科书般的领航之作,甚至散文的概念,如今人们也大多引用他的定义。林非历来强调散文的真实、真情和真诚,他曾说过,散文不能为了功利,迎合市场;创作要面向各个层次的人群,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据报道,一个远在吉林小煤厂工作的青年工人,都曾得到了林非老师的鼓励和经济上的帮助。在浮躁的市场环境下,林非是帮着散文作家把握方向的人,是现代中国散文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创新也日益成为新的课题,林非先生的散文观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论,而他的文学造诣与正直品格,无疑激励着无数的散文爱好者不断探索。

近处的林非,与他的散文风格珠联璧合。在相遇的有限时间里,我留下了他的不凡印象——知识者的儒雅和严谨,平易可敬;他身上显示出来自信和一点点“傲气”,也不过是一位著名学者“器识高爽,风骨魁奇”的自然流露。

近处的林非,让我近距离感受他的文学视野,欣赏他的思想火花,学习他的执着精神。走近林非,就不敢再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停滞不前,因为我们的面前,是一座令人仰止的学术思想之峰,惟有不懈攀登,才可领略万千气象。

作者简介

李锡文,散文作家,高级经济师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山西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兼任文学期刊和微刊编辑工作。出版多部文集,大量作品发于中外报刊杂志并获得各种荣誉。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温馨提示:投稿请附个人生活照及150字以内简介。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