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历史:清代广西十一府之六,平乐府行政区划范围,平乐的沉浮
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关注!
平乐,如今是广西桂林市治下的一个县的名字。一提起平乐历史,就有人想到一个话题,那就是与平乐有关的曾经的建制——平乐府。因为府县同名,所以也有人感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的平乐由府降为县,归为他地一县,算是平乐的没落了。用现在的话打比方说,就是从地级市变成其他地级市所辖的普通县,这种历史落差也就是话题了。
但是,翻开平乐这片区域的千年历史,平乐由府变县也不过是千年轮回,回归原形罢了!历史如何,那就打开平乐的地方志,慢慢还原平乐这片区域的千年历史变迁。
都知道,清代末期广西行政区划为十一府二州二厅。其中十一府即是桂林,柳州,庆远,平乐,梧州,浔州,南宁,太平,思明,思恩,镇安。到民国建立,各省逐步实行了“废府置县”,“废府留县”的改革,行政区域改行省县二级制,于是这就改变了很多地方的命运了。
就这背景之下,1913年,平乐府被撤掉了,他原来所管辖的一州七县都划到漓江道(1914年改名桂林道),“撤府留县”的规则下,原来的平乐府城,平乐县保留下来了,平乐也就仅仅是代表一县之地了。
在后来三十多年中,平乐代表的行政区域也一度有所提高,如平乐民团区,平乐行政监督区等等,这是一个复杂的区域行政区划变革过程,说起都长篇,总之,在社会变革之下,平乐也终是回归于一县之名。
像这种府,县同名的地方,按历史沿革看,实际上很容易让人混乱,总会混为一谈,毕竟同名三分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般也不会很细分这种历史区别。既然本文以平乐府为主线,那就得区分平乐府与平乐县的历史了。
平乐之名,肯定是来源于平乐县,在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平乐县开始设置,隶属始安郡。
话说此地有两条水,一曰平川水,源出恭城北七十里;一曰乐川水。二川合流即成为平乐溪,再入漓江。这就是平乐之名的来源,当然,这时候平乐,只是一县之名,县治在糖榨村。
不过,“平乐”这个名字的来源,不同史籍有不同说法,这只是其中之一,但和这个平乐溪都有着重要的联系,如央视的《影像方志·平乐县篇》中,就介绍了三国时,平乐因盐而盛,因盐而置的历史故事,也有和平,安乐之意。
自三国吴后的几百年发展中,平乐所代表的区域地位并没有变,一直是县制的存在,直到大唐时代的到来。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天下初定,高祖李渊即实行区域重组划分,把始安郡拆分,以平乐,恭城,龙平,立山四县,新合成一个乐州,州治在荔浦江口。
到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乐州州治,平乐县治同迁到一处,即今天的平乐镇,从此,千余年间,在平乐县境内的两级行政的办公地再也没有分开过。
到了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太宗把乐州改名昭州,即以县城西的昭潭冈为意。在没有读到这一段的时候,说实话,也一直以为昭州和昭平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没料到~~~~~这又是所谓的近名三分像的一般理解了。
昭州作为此区域的最大建制,历史故事可谓之丰富,就说人文,熟知的唐诗三百首中的著名诗人,就有几位在此地留下千古名篇:
盛唐名相张九龄代天子祭南岳,巡南海,由桂州(桂林)漓水南下,经昭州到广州,山水风景之间作下《巡按自漓水南行》,“悠悠咏”,写出了他对盛唐的感悟,顺道回家省亲的欢愉之情。
悲剧才子宋之问,一生献媚武后升仕途,不料最后却被流放桂林,在昭州所作的《下桂江县黎壁》,是不是已经感受到了生命的最后悲凉,“泣此夜漫漫”,是不是成为他的绝唱?
冷门诗人李商隐失意流落到桂林工作,驻留期间,到昭州一游,在昭州的山水间,以诗抒情,一首《昭州》,“日正西”,“醉如泥”,写下了自己的仕途失意。
唐乾元到宋代,昭州的建制名称也多有反复,复名平乐郡,又复名昭州,这也是时代的历史事件所使然。
直到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十一月,昭州升级为府,正式改置为平乐府,领平乐,恭城,龙平,立山四县,府治平乐县,这就是平乐府县同名的开端了。
到明代,平乐府就渐渐扩大了。洪武十年,太祖废贺州为贺县,与富川一起并入,此时平乐府辖六县。十八年,省立山去荔浦,省龙平入平乐。
到弘治四年,以永安州,桂林的荔浦,修仁划属平乐府;万历四年,废龙平割平乐县二里新置昭平县,由此,平乐府形成了一州七县的区域,并沿袭到清。
明后期到清一代,平乐府领辖的七县一州,即:平乐县,恭城县,富川县,贺县,昭平县,荔浦县,修仁县,永安州,府治在平乐县。
平乐县,早于平乐府设置,最后也继承着平乐府的历史。
恭城县,南朝梁铣在境内设置茶城县,到唐武德年改名为恭城(一说直到明成化十三年才改名),并开始归隶乐州,
富川县,也算是广西比较老的一个地名,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平南越时,在此地设富川县。后在明洪武年归隶。
贺县,始于汉汉元鼎六年的临贺,在千百年的历史变革中,成为后来的贺州,贺县,一脉相承,和富川县一道,同是明洪武年归隶。
昭平县,则和上文中提到的龙平有着很大的沿革关系,在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改制为招平,后改昭平。
荔浦县,在南朝齐时,建武二年(495年)改始建国时,新置荔浦。最后在弘治四年归隶。
修仁县,在之前的文章《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五——与荔浦千年分合的修仁县(桂林)》中已详细介绍,其于弘治四年归隶。
永安州,历史也是十分复杂,和唐时的蒙州有着沿革关系,也是弘治年来隶。
到了民国改制,从“废府留县,置县”的制度划分来说,实行的是“省县二级制”,平乐府的历史也应该是结束了,平乐之名也仅仅是代表一县之制。
但广西省1927年开始,在时局之下,将原先治安、军事建制的民团区提升为准行政建制,实行省,区,县三级制,严格来说,这个民团区,并不是现在认知的省,地级市,市,县一类行政划分,这是个准行政划分,算是一个0.5级行政,是当时时局环境下的一种设置。
当时广西又划分为十二个民团区;1932年又改制成八个民团区,这种广西特有的民团区制度之下,都有一个平乐民团区,并且在每个时期区域都有所不同,但基本和清代平乐府的行政范围差不多,也算是一种历史行政沿革。
1930年,广西省正式置平乐民团区,区治平乐,辖平乐、荔浦、修仁、恭城、富川、钟山、贺县、昭平、蒙山9县。到1932年4月撤销,完全并入桂林民团区。不过,到1933年10月又再次复置,同时改治贺县八步,除辖旧属9县外,还增辖原属梧州民团区之怀集、信都2县,合计辖11县。
到1934年3月,行政监督区制度又取代民团区制度,所以,平乐民团区又改称平乐行政监督区。
解放后,平乐这个名称依然代表着两级行政,平乐县和平乐专区。直到1958年,梧州专区的建立,平乐专区撤销,由此,平乐之名所代表的大一级行政历史结束了,从此专属于县一级行政的平乐县。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