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 《张玄墓志》独树一帜,刚柔相济
《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张府君墓志》,清代为避康熙玄烨讳,故一般通称《张黑女(汝)墓志》。此志未详何时何地出土,志文称“葬于蒲坂城东原之上”,蒲坂,即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故此志出土当在其附近。此志原石已佚,存世仅有原石拓剪裱孤本一册,正书,12页,页4行,行8字,共367字。现藏上海博物馆。
张玄墓志
《张玄墓志》骏利疏朗,蕴籍典雅,方圆兼备,刚柔相济,在北魏时期粗犷厚重书风中独树一帜,何绍基曾赞之为:“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一、《张玄墓志》的主要内容及相关记载评价
《张玄墓志》志文分三段,第一段追述了张玄先祖的名字和任职情况,第二段叙述了张玄的任职情况,赞美了其高雅出众的品行,记录了张玄去世及与其夫人陈氏合葬的时间和地点,第三段为颂词。
志主张玄,及志文提及的张和、张具、陈进寿,史传均失载。据墓志,张玄死于太和十七年(493年),而墓志刻立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期间相隔38年,当为迁葬时所立。
此志刻工精细,笔致稳重,自流传以来,备受佳评。
《张玄墓志》最早记录是由清初僧人成榑所藏,故知至少应是明拓(也有认定为宋拓的,如清代陈介祺跋云:“此直似宋时毡蜡,明以后无此拓也。”)。清道光年间何绍基在济南得剪裱旧拓孤本,十分珍爱,自称三十多年中,“往返二万余里,是本无日不在箧中也。船窗行店寂坐欣赏,所获多矣。”册后有清初山东益都诸生王屿似、王海二跋,又有包世臣、陈介祺及何绍基跋。民国时归无锡秦文锦(絅孙),后入上海博物馆收藏。
清中晚期,碑学大兴,在何绍基的推动下,《张玄墓志》相继录入金石学著作,有关的品评文字、翻刻出版、书家学习取法也日渐增多。
王屿似、王海写下此志第一条品评。王屿似评之曰:“此碑不知搨自何时,书家议论皆所不及。其体在八分真书之间,真书之最古无过此者矣。然学此者必须晓其原委,若以后代笔法运之,则有千里之谬。师故工汉隶者,下笔自有水乳之合,但求脱云八分体势,斯为善变耳。”王海曰:“披此几为神移,支颐盈盈,凝睇矻矻,水仙花香忽隔幕扑鼻,神与古人遇矣。中庭月洁,殿角钟清,如世外逢异人夜坐。”两人对《张玄墓志》的品评极为精彩,王屿似重“质”,王海重“神”,两者均谈到了此志的“古拙”。
包世臣跋云:“此帖骏利如《隽修罗》,员(圆)折如《朱君山》,疏朗如《张猛龙》,静密如《敬显隽》。”
吴式芬题:“魏晋人书,法帖率传摹失真,赖碑志犹存,可想见古人笔法,然如此刻之幽深无际,古雅有余者,见亦罕矣。”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子斿残石》有拙厚之形,而气态浓深,笔颇而骏,殆《张黑女碑》所从出也。”又评“《张黑女碑》如骏马越涧,偏面骄嘶。”
二、《张玄墓志》的主要艺术特色及临习要点
《张玄墓志》书法集雄健、轻灵、秀逸、含蓄为一体,写刻俱佳,既有北碑俊迈爽朗、体势宽博,又含南帖温文尔雅、含蓄婉约的特点,是魏碑中较高艺术成就的代表之一。其艺术特色有如下几点:
1、笔法方圆兼备,点画干净利落,落笔成形,刚柔相济。此碑用笔中侧锋并施,以中锋为主,以圆笔为主,以方笔为辅,构成了刚柔并济、风姿卓约的独特风格。同时,字的点画都显得劲挺有力,特别是长撇,力贯始终,就像一张拉开的弓,在弯曲中蕴寓着弹性和力感。
2、结体多取横势,略呈扁形,尤其是长撇、长捺和长横都特别夸张,撇和捺的组合又拉得很开,更增添了一种飘扬宽绰的情趣。而应顺笔势、随体赋形的变化,又显示出极大的灵活性。
此外,此碑结体宽博,留白疏朗,富有隶书意趣,风骨内敛,雅洁高逸,典雅温婉,和穆之风,扑面而来,使人精神舒适。
在临习此碑时,要注重两点:
1、不要僵硬地描摹点画。此碑虽方整,但点画间仍有照应,承前启后,笔断意连。一定要弄清点画间的关系,准确下笔,方能写出点画的情致来。
2、不要把字写和妩媚甜俗。此碑骏利挺拔,似有爽爽英气,临习时须果断行笔。此外,此碑拙中显灵,古中透秀,一定要在掌握其外表特征时,还原它的精神之美。
何绍基临作,侧重于书写性
曾熙临作,取其圆柔
张大千临作,取其空灵
胡问遂临作,取其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