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河笔记:柳树皮和马蜂窝
梁东方
昨夜刮过风,风还不小,回想一下,在梦里似乎听到过窗户玻璃被反复吹击着的响。因为疫情的封闭刚刚结束,一切噪音还都缺位,任何一点点声响都格外清晰。所以没有把夜里刮过风的印象从梦里带到清晨,是因为清晨外面一片含混的雾霾,完全不像是曾经刮过风的样子。
这么大的风也带不走的雾霾,一定是很严重的雾霾。预报显示污染指数已经好几百,属于重度污染水平了。
在这样深重的雾霾里,河边的阳光下,前几天的严寒里冻得很厚的冰却已经开始融化。空气脏不脏和有没有风之间都已经没有了必然联系,和气温高低之间也更没有联系了。
因为没有人没有车,所以兜里这老旧手机的收音机外放声音很清晰,一段婉转的歌喉里是很有点幽怨的咏叹。偶尔传来一下嘎吱吱的声响,像是啄木鸟啄木,又像是被风吹断以后还连着一部分木纤维的树杈在偶尔的摇摆。眼前的一切,在含混不清、望之不远的雾霾里,更有一种优美的凄凉味道。它在一瞬间可以击中人的脑后的一个深深的部位,那个部位直接连通着人的灵魂,将曾经的与未来置身大自然之中的感受联合起来,形成当下似乎可以永远走下去的无限脚步。
沿着河道伸展开去的柳树行列下面,是一片片被昨夜的风吹断的枯枝。枯枝大多比较细小,细小的枯枝纵横交错地铺展在树下,脚步踏上去,发出啪啪的轻微断裂声,说明它们的确都已经干透,柳树躯干之中流淌着的充沛丰盈的汁液和它们绝缘已非一日两日,早已经没有了任何生命迹象。
这场风为所有的柳树做了春天重新发芽的工作,至少是下一场更大的风之前的清理工作。从枯枝都不大这一点来看,柳树的健康状况是不错的,没有伤筋动骨的病害。倒是有些干裂的树皮被吹落了,掉在地面上,一块一块的,显然是被虫虫蚁蚁啮噬过以后的老皮。远看是一块黑乎乎的树皮,没有什么细节,形状不规则,就是我们印象中的长短不一的树皮的模样。近看,拿起一块树皮来看,其边缘上的参差之状毕现:没有任何一点点是平滑的,全部是树木的纤维断掉以后伸出无数的手臂般的依依不舍之状。每一根木纹纤维的长度都不一致,每一道纹理和密集凹凸的暗黑树皮之间的衔接也绝无雷同。
被风吹下来的柳树皮非常具体地展示了植物的生命脉络与组织形式,这枯死的一小部分是其庞大整体的一部分,不仅无伤大雅、无损于外观,而且还能很快在来年春天的再次生长期里获得恢复。当然也很可能是今年已经恢复之后,新皮将老皮顶起,它们才脱落的。
柳树皮的这种新陈代谢大致上和人类皮肤的角质层的更新相仿吧,如果不是今天没有人,没有打扫的话,可能依旧无缘得见。一见之下,还是很有点感慨的:前此以往居然从来没有注意到天天见面的柳树的这种自我更新。人类的注意力对于其他的生物一向都是不大以为然的,以柳树为例,也不过是在看到某个柳枝垂垂荡荡于水面夕阳中的场景的时候,可能会想起那句人约黄昏后的诗来而已。不是植物学家,不是搞绿化的,不是搞卫生的,谁会在乎掉到地上的柳树枝柳树皮呢!
习以为常却又视而不见,完全不以其他生物的生命历程中的脚步和环节为意。如果说这是人们的常态的话,那再向前走,看见地上的这两个马蜂窝的时候,至少会因为新奇而驻足一下了吧。
这俩马蜂窝同样是被昨夜的风吹下来的,它们一大一小,结构相同,颜色黧黑,孔洞式的蜂巢结构几何造型紧密而结实,没有任何一点点空间浪费,将凭借它们小小的嘴喙分泌与植物纤维积累而成的庞大家园做到了尽善尽美。
因为是深冬时节,蜂巢里自然是没有马蜂的。也就不会有其他季节里马蜂窝周围盘旋着大量马蜂的护家之势,可以大胆地伸出手去将它们拿起来,拿到眼前来观看。如果是夏天的话,这个动作往往意味着极大的危险,会被群蜂蜇得鼻青脸肿、死去活来,甚至有丧命之虞。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爸爸下班回家,骑车经过一个地方的时候,正有人捅马蜂窝,捅了就跑,结果蜇了正途径此处的爸爸,又是抢救又是输液,痛苦不堪……正因为人类多次经历过类似的危险,所以在基因里已经埋下了对蜂窝的深深恐惧,很少有如此近距离地与蜂窝靠近的经历,更不会直接用手来拿蜂窝了。所以我拿着它们端详的时候多少还是有点不同寻常的心有余悸的感觉的,像是对着一张薄薄的蛇蜕,一阵风过就准备撒腿猛跑一般。
还是寒冷给了人信心。这样冷的时候,马蜂无法飞舞,任何一种飞虫都已经绝迹。何况马蜂窝是被风吹下来的,和人无关。当然主要还是因为没有马蜂了,如果有它才不管有关没关呢!查了查资料才明白,所有的思虑都是多余的。马蜂在冬眠之前已经彻底抛弃了去年的旧巢,雄蜂交配以后死去,雌蜂则去地面上向阳的石头缝、土窝、草丛里抱团越冬去了。一待春天到来,雌蜂就会散开,各自去做自己的巢,产卵繁衍……
马蜂窝的成分复杂,既有蜂蜜、蜂蜡也有纤维和矿物质,是被称为蜂房的中药,它和别的药配伍起来可以治疗包括过敏性鼻炎在内的很多需要提高免疫力的病,对毒疮之类的臃毒也有疗效。即便只是作为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制造的艺术品摆放在桌子上,也不失为一种让人可以永远铭记得到它们的这一时刻的个性化摆件:某年某月疫情反复而普遍有信心抑制其流行之势的时刻,户外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