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历史故事《唐太宗纳谏》
♡明君于贤臣
唐太宗虽然出身于大贵族家庭,但是他亲自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亲眼看到农民起义的强大力量。他总结出隋亡的原因是隋场帝荒淫无度,违背君道。所以,他当上皇帝后,总是不忘隋朝灭亡的教训。他经常说:“一个皇帝,要是按正道办事,百姓就拥护他;如果他不行正道,百姓就推翻他,这实在可怕!”他又说:“百姓好比是水,皇帝好比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即位之初,唐太宗就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处理国事。唐太宗很注意纳谏。有一次,他问大臣魏徵,君王怎样才是“明”,怎样才是“暗”。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非常赞成这个见解,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魏徵像
贞观二年,一个叫李百药的大臣对唐太宗说:“以前虽然释放过宫女,但宫中无用的宫女仍然很多。宫里阴气太盛,也会招致天灾。”唐太宗接受了李百药的建议,下令释放宫女,前后放出3000多人。
有一年,唐太宗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召。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微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徵还是扣住不发。唐太宗派人把魏徵叫来,训斥道:“那些个头高大的男子,说自己不到18岁,可能是故意隐瞒年龄,逃避征兵。我的诏书,你为什么扣住不发?”魏徵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捞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了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了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
唐三彩
唐太宗觉得魏徵说得有道理,可还是不服气。魏徵接着说:“陛下常说要以诚信待人,使众官百姓都没有骗人之心,但陛下即位这几年,已经在好几件大事上不讲信用了。”唐太宗吃惊地问:“我什么时候不讲信用了?”魏徵回答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曾经下诏:拖欠官府东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们照样催收,这是不是说话不算数?陛下一向说要以诚信待人,为什么征兵的时候怀疑百姓作假?无缘无故怀疑人,这能算讲信用吗?”魏徵的一席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于是,唐太宗又重新下了道诏书,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当兵。这以后,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徵了。
唐太宗还鼓励各级官吏有什么说什么,不要因为怕得罪皇帝而隐瞒真相。有一次,他询问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自古以来撰修国史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这是为什么呢?”房玄龄回答说:“一个正直的史官,他写的国史一定会如实地记下君主的功过。君主看到里面记载着自己的过错,一定会发怒,所以国史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唐太宗说:“有什么写什么,怎么会得罪君主呢?我很想看看国史上是怎样写的,把以前的错误作为今后的鉴戒,有什么不好呢?”房玄龄就把有关高祖、太宗的历史材料整理好,送给唐太宗看。唐太宗看到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下面记载的玄武门之变中,有关杀死李建成、李元吉的情形叙述得十分含糊,便把编写国史的史官叫来,细致地讲了一遍当时的情况,并说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一事不必隐讳,因为这是安定国家、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当即命令史官削去浮华的辞藻,直接记录史实,认为这样才能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
唐代文官佣
贞观中期以后,唐朝经济更加繁荣,政治也很安定,朝廷大臣都尽力歌颂太平盛世。只有魏徵不忘过去的艰苦,给唐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在10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唐太宗不仅能纳谏,而且能主动采取措施引导大臣评论朝政,提出改进意见。即位之初,唐太宗上朝时的态度十分严肃,弄得大臣们战战兢兢,很长时间没有人敢发表意见。唐太宗发现这个问题以后,主动改变作风,自己有意识地找大臣交谈,摆出一副和颜悦色的面孔,以减少大臣的畏惧情绪,对敢于批评朝政的大臣,还给予赏赐。
唐太宗为了给大臣创造批评朝政的条件,建立了一种制度,即允许速官、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实行这种制度以后,谏官能及时了解朝政内幕,宰相不敢谎报政绩。大政方针如果有错误,谏官有权当面指责。同时,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可以及时了解皇帝和宰相的言行,以第一手材料编写起居注,对封建统治者来说,这是一种有效的监督。
唐太宗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唐太宗的倡导下,大臣们都敢于直言,甚至连一个小地方官也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栎阳县丞刘仁轨是个小小的八品官,他反对唐太宗在秋收大忙季节出去打猎,要求改在冬闲的时候进行。唐太宗不但采纳了他的意见,还提升了他的官职,表示鼓励。
643年,魏徵去世了,唐太宗亲自为他撰写墓碑的碑文。他非常怀念魏徵,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645年,唐太宗远征高句丽无功而返。回来时,他感叹地说:“假如魏徵在世,他一定不会让我有这番远征举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