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丨邓小南:想念父亲

本文是邓小南老师所撰写的,回忆她的父亲邓广铭先生的文章,收录在2012年出版的《想念邓广铭》一书中。作为宋史研究的大家,邓广铭先生既是邓小南老师学术生涯上的前辈,也是对她言传身教的家中父亲。

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也许我们还未能有过为人父母的经历,但注定的是,我们一生都是父亲的孩子。

祝每一位父亲节日快乐。

想念父亲

文 /  邓小南

父亲离我们而去,已经有十四年了,但面对这一题目,情感上至今仍无法轻松。

在提及自己的学史经历时,我最怕听到的是“家学渊源”。在这方面,我清楚自己的差距太远。我是在而立之年才真正接触到历史学科。我知道,我走上史学道路,父亲是感到欣慰的。但在我的青少年时期,父亲从未刻意培养或限制我的兴趣;对于我的志向选择,也从未过多干预。这是出于父亲的开明,或者他心中可能曾有什么顾虑甚至难言之痛,以前我未曾想过。回头来看,父亲对我最深的影响,应该说是熏陶渐染的“平日不言之教”

与女儿可因、小南及长外孙女邓航

1984年,于朗润园

父亲去世前,在友谊医院的病房中,曾经对我说:“我这个人,既非才子也非庸人,而是介乎二者之间。我的'三十功名’是从'尘与土’中爬出来的。这几十年来,我在学术上没有停顿,一是因为有大师指导;二是因为一直处在学术中心;三是因为我所交往、包括'交战’的,都是一个时代的人物。”

父亲从贫瘠闭塞的农村走出来,对于将他带入学界的前辈恩师,内心始终存有极为深挚的感念。他不止一次回忆说:“自从进入北京大学史学系读书以来,在对我的治学道路和涉世行己等方面,给予我的指导和教益最为深切的,先后有傅斯年、胡适、陈寅恪三位先生,他们确实都是我的恩师。”

在老北京大学灰楼宿舍前

1936年春

父亲曾经说,解放初期,江泽涵先生从海外回大陆,途经台北,傅斯年先生托他回京转达,他遗留在北平的书,都赠送给邓广铭。父亲说,傅先生太不了解大陆当时的情况了。但先生的这份嘱托,这份历久弥深的师生情谊,却一直珍藏在父亲心中。

1996年,为纪念傅斯年先生百年诞辰,应台湾大学逯耀东先生之邀,父亲写了《纪念我的恩师傅斯年》一文,刊登在《台大历史学报》上。当时他已年近九十,想起当年的情景,禁不住涕泪纵横。文章开篇部分,说“到一九五一年一月內,我闻悉傅先生逝世的消息之后,顾不得我应与他划清界线的大道理,不禁在家中失声恸哭起来。后几天,我就接到了陈寅恪先生《读〈霜红龛集·望海诗〉感题其后》一诗,知其为悼念傅先生而作,而我却没有敢写追悼傅先生的文字。”

邓广铭先生致傅斯年先生的信函手迹

1938年

未撰文悼念傅先生,长期以来父亲引为内疚。此文的撰写,也是希望还却心中的夙愿。文章发表后,计划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学术文化随笔》丛书。1997年出版前,编辑打来电话商议,要删去文中“失声恸哭”一句,说是显得“敏感”。那时父亲已经住在医院,我转达了编辑的意见,父亲断然回应说:“这句话不能删!要觉得'敏感’,就把全文都撤下来吧,这本书也不用勉强出了。”

与吴泽、张广达、孙淼

八十年代初

父亲坦率磊落的性格,即使在逆境中,也表露无遗。1968年,我去了北大荒,父亲则在不久之后,随北大教工“下放”到江西鲤鱼洲。或许是怕被检查吧,他的书信通常十分简单。我却从一位东语系老师那里,得知父亲在某次大会上,公开发言说“大学还是要培养人材的”。那位叔叔赞叹道:“这是什么时候,你爸爸可真敢讲话!”

“文革”后期,一次我从东北回来探亲,陪父亲走在校园中,路上遇到老友,他们即站在道旁谈起话来。议论到当时的政治形势,父亲说:“这'文化大革命’,一次就是七八年,七八年又要再来一次,这可怎么得了!”越说越激动,声音也不由得提高了。我四下看看,从背后推推父亲,他却不为所动。

与夏承焘、王瑶、吴小如等

“敢讲话”的父亲,也有沉默的时候。父亲去世之后,我们清理他遗留的文字、物品,发现用层层报纸包裹、塑料绳捆扎的一些笔记本。其中有他三四十年代的课堂笔记,也有五十年代的某些会议记录。其中一个深色封面的小本,记的是批判胡适的动员报告,以及各级传达和群众的批判发言。本子中夹着一张没有署名的字条,上面写着:“该你发言了,你怎么一直不说话?”看着这没头没尾的一句,不难想到它的上下文,也不难理解父亲当时所面临的压力。

胡适先生牵系着父亲的学术生涯、北大记忆。当初他选定以宋史为方向,正与胡先生的殷切鼓励有关。大学四年级时,他选修了胡先生主讲的“传记文学习作”课程,以《陈龙川传》作为毕业论文,得到先生的具体指导和高度评价,由此开始走上了治宋史的道路。北京大学的档案馆,至今保留着30年代学生们的选课记录。父亲毕业时的成绩单上,两门高达95分的成绩十分引人注目。其中一门,就是胡先生的“传记文学”课程[1]。

邓广铭先生本科毕业论文《陈龙川传》

与胡适先生的批语

父亲曾经说,经历过无数次运动,经受了无数次批斗,他有屈从的时候,而未能如人赞誉的“宁折不弯”。但在他内心,一直没有放弃希望与追求。我常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一代学人,在坎坷中仍能保持良知的底线,深藏自己的信念而不至沦落?父亲经常说到陈寅恪先生《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的文字,特别是其中“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数句。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该正是他们心底的向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襟怀与风骨所系。

看似淡薄人情的父亲,有很重情感的一面,他心中时常惦念着周围的同事老友。父亲多次说,周一良先生一辈子服从组织安排,为了工作需要,放下魏晋南北朝历史而去作日本、亚洲史,仍然成绩斐然。东洋史、西洋史都能做,这是其他学人所难以做到的。“文革”结束后,父亲应邀出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80年代初,据说有人在内部会议上批评说,邓广铭的“拨乱反正”,不是要回到17年(指新中国建立后到“文革”之前的一段期间),而是要回到1949年以前,回到胡适、傅斯年的时代去。这成为导致父亲辞去历史系主任一职的原因之一。

这些事情,他从不在家中商议,而一经决定,就一意前行。记得一天早上,他刚刚起床,就坐在床前跟我说,要向学校领导建议,请周一良先生出任历史系主任。他说,这是为历史系的发展着想,也是希望周先生能迈过“梁效”这个“坎”。周先生若能出来主持历史系的工作,精神面貌和外界的感受都将会大不相同。

与周一良先生一同参加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学术活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1983年秋,商鸿逵先生突然过世。得知噩耗,父亲和我匆匆赶去向商伯母吊唁。路上他一直沉默不语,回家后即要我找出刘禹锡的集子,抚着“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的诗句,久久不能自已。1994年3月,他为《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论文集》题词,即“抄录唐代诗人刘梦得答白乐天怀念亡友元微之诸人诗之后四句,藉以发抒我对商先生怀念伤悼之情: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对于后辈,父亲有严格要求的一面,也有尽力护佑的一面。他不仅爱才惜才,孜孜于培育史学人才,而且希望人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合理的机会。60年代前期,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因凑不齐学杂费而辍学,父亲听说后,当天即让我赶到同学家中,把应该缴纳的费用带给她。此后的两年中,每个学期都是有我的一份,也有她的一份。

与学生一起

父亲说他的家乡“是真正的穷乡僻壤”,对于农村考入北大的学生,他通常多一份勉励。80年代后期,他早离开了历史系的教学与行政岗位,却仍会为学生的遭际牵肠挂肚,寝食不安。1989年夏,有些学生临时决定回家却无从筹措路费,父亲知道后,毫不犹豫拿出积蓄帮助他们。毕业班学生找工作困难,父亲不管是否熟识,都想方设法为他们帮忙。父亲去世之后,学生们回到母校,曾到父亲遗像前汇报他们的成就,一个个动情失声。

“文革”结束后父亲付梓的首部论文集,是1994年面世的《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当时我曾帮他校订整理旧作,处理过一些鲁鱼亥豕的问题。该书正式出版后,父亲在扉页郑重地写上“小南吾儿存念  父字”数字。看着这遒劲而略带颤抖的字迹,到今天还是忍不住落泪。

与二女婿戴祖旬和三女小南在北京大学中关园

1960年初

前辈已经远去,作为后来人,诸多责任时在念中。

(本文原载张世林主编《想念邓广铭》,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

注释:

[1] 另外一门得到95分的课程是军事体育训练课。父亲曾说,体育老师本来给他75分,而至少门门课程都在80分以上才能得到学校的奖学金。眼看生计无着,父亲去找体育老师请求帮忙。得知父亲其它成绩都不错,老师看看他说:“这'8’可不好改。”沉吟片刻,提笔将“7”改成了“9”。对于这位同情贫寒学生的老师,父亲一直十分感激。

(0)

相关推荐

  • 荣新江:学缘与学术的养成

    长按二维码订阅<中华读书报> 2021年7月22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当选英国学术院(British Academy)通讯院士( ...

  • 今天,让我说爱你

    每个人的成长路上 都有一个"超级英雄" 他也许没有光鲜的外表 也许没有渊博的学识 但他用双手撑起了我们的家 今天是父亲节 我们邀请了17位北大人 有尊敬的师长.有身边的同学 讲述他 ...

  • 民国记忆|背叛,也是一门学问

    啸鹤文字|守护心灵-- 温 暖 · 真 诚 · 乡 愁 背叛,也是一门学问 杨辉峰 | 文 傅斯年本是黄侃的得意弟子,但一次偶然机缘,傅斯年竟"背叛"师门,成了胡适的学生.胡适刚到 ...

  • 蔡元培先生的北大往事

    点击进入"文艺星青年">> 蔡元培先生 那年冬天,他与北大的不解深情 1917年1月4日.时为国立北京大学的校门口,所有校工毕恭毕敬,迎接新校长的到来. 一位风度翩翩的 ...

  • 姜元先丨想念父亲

    我不知道,一个人视力所及的距离能有多远?听力所及的范围又是多大?我只知道,我想眺望遥远的父亲,想听父亲那早就哑寂在岁月喉咙里的声音. 然而,千山阻隔,我既不能长留在父亲的身边,也不能把父亲接到我的身旁 ...

  • 邓小南 | 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

    邓小南,女,汉族,1950年6月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1985年留校任教,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妇女史.主要学 ...

  • 想念父亲

    突然很想念奶奶和父亲,不知道他们在那边还好吧!有想哭的冲动,也许是太孤独了吧,人总会在特别失意的时候想念逝去的亲人. 奶奶去世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正是贪玩又无忧无虑的年纪,从没觉得亲人会死,会离开,可 ...

  • 邓小南教授探讨数字人文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关系,认为带来了新的学术活力,新的融通期待,《中国文化》春季号...

    深研中华文化  阐扬传统专学 探究学术真知  重视人文关怀 中国文化  2021年春季号  数字人文与中国历史研究   邓小南   进入21世纪,我们处在一个压力明显增长的时代.历史学界面对着创新的挑 ...

  • 邓小南 杨立华 余辉 江湄:华夏文化为何造极于宋朝?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三联·新知大会第三季 提问历史,想象未来 第三场 宋人风雅: 华夏文化为何造极于宋朝? *现场+直播,信息请详上方海报 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人文精神.极有教养.极富审美的朝代之 ...

  • 邓小南 | 读钱理群等主编《安顺城记》

    长按二维码订阅<中华读书报> 如主编钱理群先生所说,<安顺城记>是一部"从土地上长出来的历史":是一部融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地方志,也是一部由小地方.小人物撑 ...

  • 文友主页丨邓荣河:迎着朝阳走起

    每天清晨,我有早起遛弯的习惯.可以说,迎着朝阳走起,是我每天的必修课. 迎着朝阳走起,走的是一份神清气爽的惬意.经过一夜的修整,所有的疲惫都遗落在了那个过去的夜里.再加上身边清风徐徐,树梢小鸟婉转,浑 ...

  • 那些事儿丨王鑫鑫:父亲的四十公里

    1985年,我考上了县里的第一中学,成为村里历史上第一名高中生. 接到录取信息后,父亲喜上眉梢,走路时无论碰见谁都要给人家说一遍. 那时候虽然家里穷,但临近开学,父亲还是为我筹备了一卷新铺盖和一袋用笼 ...

  • 『博野秀场』第105期:刘烨凡丨一首《父亲》送给天下所有的人

      博野秀场 征集 这是一个展现博野人魅力的舞台.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吟咏诵读,武术杂技随您展示.音频.视频不限,男女老幼皆可.只要您有才,尽可呈上来,期待您的风姿风采. 词:筷子兄弟/曲:筷子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