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美国核武足够摧毁地球十几次!周总理一句话令其哑口无言
若干年后当美国总统尼克松回忆他访问中国的情景时表示:“我1972年访问中国期间,周恩来无与伦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刻印象之一。”听完这句话,周总理那沉稳睿智的形象仿佛又浮现在我们眼前,但尼克松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对周总理心悦诚服,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之旅的过程并不是一团和气,傲慢的尼克松也曾在与周总理会面时带着威胁意味地表示“美国拥有的核武器足够把地球摧毁十几次了!”面对尼克松的挑衅,一向沉稳的周总理并没有对其反唇相讥令场面尴尬起来,那将是外交上的失误。而是气定神闲地回了一句话,这轻飘飘的一句话却令尼克松心中一惊,立刻收敛起了内心的傲慢。
尼克松访华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除了忙于国内事务之外,也在外交场合上屡屡展现他的个人魅力,令许多国家的外交人士对其深深折服。今天历史求知所就来带大家一起了解周总理为何投身革命,缅怀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
周总理
鞠躬尽瘁,为国而生
1898年3月5日,周总理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的一个“绍兴师爷”之家,其家庭的几代祖先都是绍兴师爷,到了周总理的祖父一代,则搬到了江苏淮安当县官。但到了周总理父辈的时候,家道就衰落了,其叔父当师爷,其父当文书。在周总理出生不久,由于其叔父周贻淦病重,照传统习惯他被过继给了其叔父。
在传统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长大,周总理从小就饱读诗书,其叔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人,在周总理5岁时就常常给他讲故事。那些民间故事、儒家书籍伴随着时间流逝深深烙印在了周总理的脑海之中,对周总理此后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年少时的周总理表现文静,喜好读书,尤其于文章一道颇有心得,在跟随着其伯父到东北生活,进入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周总理的作文尤受老师的赞许,其国文教员在批阅周总理的作文时,对同事感叹“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学生!”
正当周总理在东北辛勤求学之时,一位之后他的战友同志此时远在湖南,也在上下求索,寻求救国之道。彼时的中华大地陷入了深深的民族危机之中,而在民族危机之下,千百年来受苦受难的底层劳动人民又何时能够翻身解放呢?腐朽的清政府无法对外保护国家权益和人民权益,对内则极尽剥削压迫中国人民。1904年至1905年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地区而爆发的一场战争,却致使数十万无辜的中国人惨遭屠戮。放眼望去皆是人民苦难的叹息和外来入侵者的猖狂行径,周总理也在思考着怎样改变彼时旧中国的局面。
日俄战争
方法有很多,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1911年,周总理在课堂上答老师询问的“读书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他坚决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这一年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周总理率先在学校剪去了象征清朝统治下臣民标志的辫子。清朝的轰然倒塌,民国的建立似乎让全国的空气为之一新,但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想要在旧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逐渐被证明是走不通的。
1915年1月18日,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作为条件,向袁世凯提出了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而1915年5月7日,日本向袁世凯提出最后通牒,限其在48小时内答复签订。这个消息传至长沙后,湖南第一师范的师生掀起了对袁世凯的口诛笔伐,纷纷撰写揭露袁世凯卖国行径的文章,并制成《明耻篇》,毛主席在读到《明耻篇》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懑,挥毫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中国近代历史上两位杰出的英才俊杰,在各自的青年时代,都挥洒着汹涌喷薄的爱国热情,他们不着眼于个人的荣辱富贵,而是把救国救民的重担自觉地放在了自己的肩头,负重前行,至死不悔。1917年周总理从南开学校毕业,为了能够继续求学,他决定报考日本的官费学校,只要考入指定的日本学校之一,就可以享受官费待遇,直至学成回国。
1917年9月,周总理由天津坐轮船东渡日本,但他在日本的经历并不顺利,反而十分曲折。由于日文成绩不好,1918年的第一次投考周总理未被录取,但他并没有气馁,反而制定了高度紧张的学习计划。但抑制不住内心的爱国冲动,周总理多次参加留日学生爱国运动使得他的复习计划几乎完全被打乱。于是再次考试未被录取。1919年3月,在听闻南开学校即将开办大学部后,周总理决定回国学习,虽然此次留日并未能进入日本大学深造,但周总理却摆脱了赴日留学前的迷茫状态,在这段自学和社会实践期间,周总理初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南开学校旧址
回国之后周总理正赶上五四运动的浪潮,他迅速组织天津的学生参与五四运动,1920年初,周总理领导天津一二九运动而被捕入狱,但北洋军阀的拘捕并没有吓倒这位22岁的年轻人,反动政府的镇压只会激起人民更大的反抗浪潮。周总理还来不及看到这股浪潮席卷全国,在出狱后他决定到欧洲留学考察,进一步探求救国真理。相较于赴日的时候,此时的周总理在思想上成熟了许多,1921年1月5日周总理赴伦敦,开始对英国进行社会现状的考察,彼时的欧洲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间隙,战争的阴云始终笼罩在欧洲大地。在谈及欧洲现状时,周总理表示“物价高贵,失业者多,劳资阶级之争无或已时,是欧洲执政者所最苦耳。”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欧洲在发展了几百年之后,凭借着坚船利炮打开了旧中国的大门,令无数的中国人对欧洲有种不加思考的崇拜,但当亲身感受到欧洲大地上亟待爆发的矛盾,欧洲各国底层人民的饥寒痛苦和上层人士的纵情享乐与彼时的中国又有何异?即使中国效仿英、法、美的道路,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共和国,不还是在重蹈它们的覆辙吗?
五四运动
在欧洲的这段时间,周总理先后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经过反复的学习和思索,周总理终于实现了思想上的飞跃,做出了一生最重要的决定,那就是信仰共产主义,并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从过去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简单地希望中国富强,民族复兴,到认定共产主义之后决定投身革命,解放受苦受难的穷苦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直至“全人类的解放”,周总理从过去的“谈主义,我便心跳”到“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周总理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革命事业当中。
《共产党宣言》
资产阶级不承认民族、国家内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大力鼓吹民族和国家是利益完全一致的整体,把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掩盖掉。“尽管我在剥削你,但我们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我们都是'自己人’,我们的敌人是其他民族、其他国家。”这便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民族矛盾、国家矛盾上。试问旧中国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究竟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佬造成的呢,还是高坐在台上,被誉为民族、国家领袖的蒋介石以及国民党造成的呢?很显然答案是后者。
蒋介石
马克思主义者绝不会上这个当,在旧中国,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底层劳动人民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底层劳动人民尽管也会响应号召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但当外来侵略者被打跑之后,他们还是要推翻剥削压迫他们的统治阶级,自己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爱的国不应该是压迫人民的如袁世凯的北洋政府、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这样的国,而是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新中国。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必将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历史原因,从幼年时期便遭受国民党围剿,多次陷入严重危机的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打跑蒋介石和国民党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民不断受到宣传教育,起身觉醒的过程。在那个风雨激荡的觉醒年代,周总理正是率先觉醒的中国人民的一员。
在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新中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倒蒋介石自己坐江山,而是让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是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先锋队,它为人民群众指明道路,为人民群众开辟前途,正如毛主席所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解到这一点,也就能够理解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了什么,也就更能理解,为什么民国时期那些贫穷困苦的底层劳动人民能在新中国成立后迸发出巨大到足以改天换地的力量,不辞劳苦万众一心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这种情况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不可能发生的。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个国家是属于劳动人民的国家,他们自然会发奋努力地去建设,去保卫,去爱戴。当劳动人民失去国家主人的地位,一切劳动的热情都会不再。
周总理虽然贵为国家总理,但他却是人民的总理,他又怎么可能容他人去欺侮这属于人民的新中国呢?在外交场上,周总理给人的印象是滴水不漏,处事波澜不惊。新中国成立后外交环境极为复杂困难,欧美国家纷纷不承认新中国,周总理临危受命,在担任外交部外长之后,首先向世界各国发去公函,宣告新中国成立,但除了苏联予以回应外,其他国家的回应寥寥无几。
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俨然成为了世界上除了美国和苏联之外在世界舞台上拥有重要话语权的国家,许多曾经由殖民地独立而来的第三世界国家唯新中国马首是瞻,在美苏冷战,两大帝国主义先后妄图称霸全球时,只有中国敢于站出来对抗美苏。尤其是打出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扫百年沉疴。
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各国一开始就对中国群起而攻之,周总理没有针锋相对的反击,那并不符合他的性格,也不利于新中国的外交局势。周总理现场起草发言稿,第1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第二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的而不是立异的。”最终万隆会议打开了新中国的外交困境。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众多国家的支持和响应。
万隆会议
在面对刁难时,周总理会用风趣的话语令刁难者哑口无言,既反击了对手的挑战又不失大国风范。20世纪70年代苏修和美帝争得不可开交,中国抓住时机展开中美破冰之旅,但破冰之旅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在尼克松访华期间,他与周总理展开了多次谈话,在一次闲谈时,尼克松傲慢地说“美国拥有的核武器足够把地球摧毁十几次了!”,这一句话颇有挑衅的意味,周总理听到后表示“我们的原子弹太少了,只能摧毁地球一次而已。”这一番话令尼克松不敢再接下去,因为他知道中国已经不再惧怕美国的核威胁了。而尼克松也在此后对周总理极尽钦佩之情。
周总理的故事太多,永远也讲不完,而中国人民对于周总理的故事也永远听不烦,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人民。他生长在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奋斗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缅怀周总理,不仅是为他的精神而感动,更是为了继承他未竟的事业,创造更大的辉煌,以告慰毛主席、周总理等无数为新中国而奉献一生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