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华老师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来发展~
陈老师,中等个,多穿蓝色中山装,为人严肃,不苟言笑。走路时,低着头,双手剪在背后,若有所思状。棠树岭人,该村地处鄂东边陲,吴头楚尾,与黄梅县,宿松县相邻,故该村人口音多带有黄梅腔,宿松腔。日常用语中,常带有一个"将"字,不知何意。但在我的记忆中,陈老师讲课时,从没有讲过带有"将“字腔的方言,相反,他绝对的书面语,有些甚至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比如,学生作文中有语意模糊,表达不清之句时,他常用"岂有此理","匪夷所思","百思不得其解"等语,颇似古时的挂书袋的老学究。
据与他同村的王金贵同学讲,陈老师是村里的会计,自学成才,后来考上公办教师。记忆最深的是,陈老师讲作文课很有一套,他提倡作文题材要新,尤其讨厌作文中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题材,只用反问语言评了一句:"别人嚼过的馍,有什么味?",不屑的神情,尤不能忘。
陈老师带过我初二语文,课本中有《人民大会堂》、《中国石拱桥》丶《苏州园林》等篇目,自然我们也要学着写说明文,记得他布置了一篇《我家门前的小桥》的作文,这可苦坏了我,我家门前无河无桥,但也难不到我,作文就是"作"嘛,常去枫树村砍柴,路过一平板桥,就把那座石桥"异地搬迁"到我家,连桥头一棵樟树也被描述到文中,末尾还不忘抒情一句:"桥下流水淙淙,桥上笑语盈盈…我爱我家门前的小桥。"陈老师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在全班评讲了一番,对最后一段讲了一句"有诗情画意"。不仅如此,他亲自捉刀,写了一篇《钢笔》的说明文,其中笔帽、笔套、笔尖、挂钩、吸水袋…一应俱全,有详有略,堪称佳作。在我看来,许多语文老师光说不练,真正能亲手动手写文章的,还真是少见。
陈老师甚至对作文标题都不马虎,斟酌再三,对我影响尤大。初三那年,他带三(一)班语文,我在三(二班,那年我去参加语文竟赛,当时的作文是一篇素材作文:记者问球王贝利:"你一生踢过无数个球,最满意哪一个?",贝利答“下一个",就此写一篇读后感。考完回来后,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我,把我叫到一边,问我议定的题目是什么,我说了,他摇摇头,说"不好,不好,无新意,不吸人眼球。我议的题是贵在下一个,怎么样?",我听了不禁暗自叫好。若干年后,进入现在这家外企,有一次参加改善事务局举办的征文,我斩获一等奖,我的标题是《改善贵在务实》,同仁皆称好,这也算再一次沐浴师恩雨露吧!
走向社会,浪迹江湖多年,闲来也偶尔弄笔,写一些被朋友们称之为"文章"的东西。有时文思枯塞,写不下去,也想图省事,随大波人云亦云,但先生的话"别人嚼过的馍,有什么滋味?",犹言在耳,催我警醒,不敢偷懒,不敢敷衍。
《家乡文化天地》微信平台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欢迎全球各地的湖北人、蕲春人、以及各地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投稿,散文、小说、格律诗词、古风诗、民歌民谣、自由体诗、精彩摄影、绘画、书法、经典自拍短视频、精彩自唱歌曲、戏剧等等文化作品,都受欢迎。各类作品文责自负,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力求原创,若在其他报刊或微信平台上已发表过,务必请注明,以免误判。
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各投稿者务必请附上个人简介一则,近身照片一张,以及与作品有关的照片若干张。
各类文章的打赏金,一周内累记超过20元的,除去微信系统的扣费外,原创文章作者和平台的运营者按7:3分成,须一周后到账。
在这离多聚少的打工年代里,愿五湖四海的老乡们能在网络中团聚、相知,言说自己的难忘故事,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分享久违了的乡情文化,联络同乡故旧之间的感情,传播时代正能量。愿这个平台能为各位老乡的生活带来一些温暖,一抹亮色……
投稿QQ邮箱:631832697@qq.com
最接地气的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