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生长的积极关心

作品简介
作者:弗洛姆(美国)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关于爱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爱等问题,在《爱的艺术》中,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对爱的诠释。爱的艺术并非是一本教人学会如何爱的情爱圣典,而是关于指导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

经典语录

1、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2、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3、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4、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地待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不喝酒。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无关。

5、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

6、非合理的信仰是指服从一种非理性权威的信仰,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

7、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强烈程度当作是强烈爱情的证据,而实际上这只不过表明了这些男女先前是多么地孤单、寂寞、无聊而已。

8、在成熟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特有的态度:成熟的人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成熟的人只想得到他自己为之付出劳动的果实;成熟的人放弃了全知全能的自恋幻想;成熟的人取得了一种以自己的内在力量为基础的谦恭。而这种内在力量只能由真正创造性的活动所给予。

9、我们可以在母爱中间发现自恋的因素。因为她一直把孩子视为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痴迷可能是对自恋的一种满足。

10、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就没有爱。

11、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 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12、尊重意味着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因而,尊重也包含着不能利用对方的意思。我希望被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去表现,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如果我爱他人,我感到和他是一体,但他仍然是他自己,而不是要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于我的利用。只有当我自己取得独立的地位,在没有拐杖的情况下独立站起来,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别人时,尊重对方才是可能的。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

13、爱别人与爱自己并不是两者择一、不可兼得。恰恰相反,在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身上,我们恰恰能发现自爱的态度。爱,在原则上说,是无法将“对象”跟自己分别开来的。真正的爱是创造性的体现,包含了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被人推动的情感,而是积极地渴望被爱者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自爱的能力。

14、孤独的感觉是所有焦躁的根源。

15、在性爱中,两个独立的人结合为一,而在母爱中,过去是一体的两个人却分开了。母爱不仅应该容忍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支持这一分离。就是在这一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母爱要求无私,贡献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以外别无所求。也正是在这一阶段,许多母亲都失败了,没能完成母爱的任务。

16、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它是一种“自足”。一般来说,可以用首先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来描述爱的特征。

17、你必须花时间确定对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为爱与信仰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不止包括感性元素,同样也需要理性元素。除了与生具来的部分,还要体会,学习,领悟,练习,揣摩,先评估自己是否有爱人的能力才有资格谈爱。

18、责任就其真正的意义来说,是一个完全自愿的行为;责任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需要的响应。“负责任”就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需求予以响应。

19、通过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这种爱往往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20、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爱情可以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双方都会因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21、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对人和对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爱,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使对方产生相应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

22、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

23、我们对自己是一个谜,正如同别人对我们来说,也一直是个谜。得到全面知识的惟一途径是爱:爱超越了思想,超越了语言。爱是对融合体验的大胆投入。但是思想所能给予的认识,即心理学知识,也是在爱中达到全面认识的一个必要条件。为了能够看到他的现实,或者是克服幻象,消除对他的歪曲印象,我必须客观地认识他和我自己。我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我才能在终极本质中,在爱中认识他。

24、在他的给予中,他丰富了他人;通过提高自己生命感,他也提高了别人的生命感。他并不是为了得到才给予;给予自身就是一种异常的愉悦。但是在他的给予中,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醒某些东西,而这些被唤醒的东西则返回到他自己身上;在真正的给予中,他禁不住会接受从对方身上返还的东西。

25、了解的层次有很多种;作为爱的一个要素的了解是要洞察到事物的核心,而不是皮毛。要想达到这种了解程度,我只能超越自己的关注点,而完全从对方的立场出发。

26、爱是人身上的一种积极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樊篱并使人与人结合。爱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疏离感,但同时又能使人保持个性,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在爱中会出现这样的悖论形态: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又仍然保留着个人的尊严和个性。

27、作为给予行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个人性格发展的水平。它预先就假设了人要取得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在这一倾向中,此人必须克服他的依赖性、自恋和支配欲、盘剥他人以及也就是悭吝的愿望;对他本人的个人力量拥有信心,对凭自己的力量达到目标的勇气信心十足。如果在某种程度上此人缺少这些品质,那么他就会害怕付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爱。

28、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29、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桩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么承诺相爱一辈子就没有基础。一种感情来了,又会离去。如果我的爱不包含判断和决定的话,我又何以能肯定爱情的绵绵无期呢?

30、“沙漠”,这里一个多么令人无奈的比喻,然而生活又却是如此,我们无时不刻处在“沙漠”的包围之中。

31、生命仅从其纯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奇迹,一个秘密;在人性方面,每个人对自己和对他人来说都是一个深不可测的秘密。我们了解自己,但竭尽所能,我们还是不能认识自己;我们了解他人,但我们还是不认识他们,因为我们不是一件东西,他人也不是一件东西。我们越是深入了解我们自己或是他人,我们离认识生命的目标就越远。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忍不住想去了解人的灵魂的秘密,了解此人之为此人最核心的部分。

32、讲述自己的个人生活,描绘自己的希望和焦虑,展示自己幼稚、孩童般天真的一面,以及建立面对世界的共同兴趣——所有这些方面可以算作克服人之孤独的途径。甚至表露自己的愤怒和仇恨,无所顾忌地交心也都被看作是亲密。

33、从本质上来看,爱应该是一门关于生命意志的艺术,是一门以一个完整的生命去承诺另一个生命的艺术。

34、爱的标尺:我们必须客观地去认识自己和对方,以便使自己能够真实地看到对方的现实状态,或者能够克服自己的幻想,也就是要克服自己想象中那个被歪曲了的对方影像。只有当我们客观地认识了一个人,才能在爱中了解他真正的本质。

35、病态之爱:如果他们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们就信心十足,觉得自己占了全世界的上风,这时他们对其他人也会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但过了一段时间,如果妻子不再合乎他的想象,就会出现冲突和摩擦。

36、如果只有名利和地位才值得人们耗费精力、付出代价,而爱情只是对灵魂有用的空谈。那么在现代意义上,爱情毫无用处,只是一种奢望,一种不值得人们为其付出代价的奢望。

37、在爱的关系中,只有完全的清醒才能不感到厌烦或不使人厌烦,确实是这样的,不感到厌烦或不使人厌烦正是爱的主要条件之一。

38、人类越是脱离原始的纽带,就越疏远自然世界,而寻找摆脱孤独途径的需要也就越是强烈。

39、害怕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也只是个贫穷和可怜的人。

40、爱是一种产生爱的能力:赋予自己生命力和爱的能力,就是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发对方的生命力,用自己全身心的爱的能力去引发另一个人的爱的能力,使另一个人也能成为给予者、爱人者。

41、对神的爱即不是从思想上了解神,也不是指自己爱神的思想,而是在爱的体验中体验自己同神的一致。

42、人类对于上帝所产生的爱和敬畏不过是人类因为需要永恒的爱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同时,这种爱与敬畏也是人们因为在现实中无力实现这种爱所自行制造的一种精神幻影。

43、超越自己: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

44、父爱的艺术: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别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45、爱的投射:有些人对他人的每一点细微的错误都很灵敏,而对自己的缺点却不闻不问,他们永远都在考虑的如何指责对方或者是教育对方。如果一对男女双方都热衷于这么做,那么他们的爱情关系就成为相互的投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