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超凡脱俗的一首词,人生失意的时候读三遍,让人回味无穷

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苏东坡是一座直达天际的文化高峰。

和他伟大的文化成就相比,苏东坡的一生却是非常坎坷的,仕途不顺,从26岁入仕到66岁去世,他一直在宦海中沉浮,大半辈子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做小官,远离“庙堂”而居“江湖”。

特别是一生中受到的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在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下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以及62岁时贬到儋州(在今海南省)。

当时的儋州还是蛮荒之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尽管经历了无数艰苦,苏东坡依然乐观开朗,并且他热爱自然,喜欢游历,贬谪生涯也让他见识了无数的奇异风景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

分享一首苏轼最有江湖气的词作,潇洒从容,郁闷的时候读三遍,令人豁然开朗!

临江仙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何时忘却营营”

苏轼政治上受大挫折,忧惧苦恼,向道家思想寻求超脱之方。这两句颇富哲理的议论,饱含着词人切身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发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以议论为词,化用哲学语言入词,冲破了传统词的清规戒律,扩大了词的表现力。正如前人所说。东坡“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词、文、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与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目前我正在读《苏轼词传》,书中收录了苏轼一生中所作的词和诗,推荐这套书

此书用唯美深情的妙笔将苏东坡的一生娓娓道来,融东坡的生平与经典诗词为一体,将他少年时的惊世才情、青年时的意气风发、中年时的愈挫愈勇、老年时的达观淡泊生动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整套书分为《苏轼词传》《辛弃疾词传》《李煜词传》《李清照词传》《纳兰性德》《仓央嘉措》。

内容讲得很精致,涵盖政治、历史、人文等很多的领域。可以说,这是最不可错过的一套经典诗词读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