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郑渊洁“勒令”12岁儿子退学:如今,37岁的他怎么样了?
全天下小孩曾经都羡慕郑亚旗,因为他有一个叫郑渊洁的爸爸。
在没有JK罗琳和她的哈利波特的时候,中国小朋友的童年很大一部分是由郑渊洁和他的童话故事搭建起来的。
冒险的舒克和贝塔。
双胞胎兄妹皮皮鲁和鲁西西。
永远没有在电视上播完的魔方大厦。
他笔下的每个角色,放在现实中都普通平凡。但角色经历的故事,却又那样精彩。
郑渊洁不是专业学文学出身的。
甚至他的文化程度只是小学肄业。
当了五年兵,没什么文凭,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误打误撞,在写了不同风格的文字疯狂投稿后,郑渊洁写的一篇童话被刊登了。
“那我就写童话吧。”
郑渊洁的想法很简单。写童话能帮他赚钱。
抱着这个最初的梦想,郑渊洁拿起了笔。
写作是一件寂寞的事。
尤其像郑渊洁这样,全靠自己用一支笔,每月出版一本杂志的作家。
每天早上4点起床,坚持写到6点才做其他事。
这样的生活不仅寂寞,还枯燥。
可郑渊洁却坚持了一辈子。
写作,给郑渊洁带来了很多的荣耀和财富。
他的杂志和书卖出了上亿册。
他是中国最有钱的作家之一。
很多孩子看着他的书长大,亲切的喊他童话大王。
因为收到太多的读者来信,很多年前,不舍得丢掉任何一封信的郑渊洁“不得不”在北京市区买下了十套房子只为收藏信纸——后来,北京房价暴涨,郑渊洁赚了。
肚子里有说不完的故事,口袋里有花不完的钱。
做郑渊洁的孩子,大概真的很幸福。
郑亚旗就是那个幸福的孩子。
郑亚旗出生在1983年,他比郑渊洁的《童话大王》整整大两岁。
所以在家里,郑亚旗总要求郑渊洁叫自己哥。
如果是其他孩子让爸爸喊自己哥,免不了会得到一顿暴打做礼物。
可郑渊洁没有,他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
郑渊洁没醉,也没疯。
在老郑家,没大没小就意味着平起平坐。相比于长辈后辈的关系,他更习惯与孩子处成朋友。
因为他自己,就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郑渊洁的父亲叫郑洪升。
和郑渊洁一样,当时,他也被其他家长看做“奇葩”。
毕竟,强制儿子退学、帮儿子顶撞老师的父亲,能有几个正常的?
当时,郑渊洁还在读小学。
作文课上,老师让写一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文章。
郑渊洁另辟蹊径,把交上去的作文题目改成了《早起的虫子被鸟吃》。
他洋洋洒洒地解释,如果早起的虫遇到早起的鸟,那虫的命就没了。所以到底要不要早起,首先要了解自己是鸟还是虫。
放在现在来看,这可以称得上是了不起的哲学问题。
但在一切都要求正确答案的应试教育环境下,特别的郑渊洁就变成了违背老师的反叛者。
老师要求郑渊洁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喊了几百遍“郑渊洁是最没出息的人。”
感觉自己受到屈辱,郑渊洁拉响了裤兜里的响炮作为报复。
后来,郑渊洁的父亲被叫到了学校。
无论怎么解释,老师依旧觉得郑渊洁是个应该被开除的坏孩子。
于是郑洪升说:那我把儿子带走,我自己教。
关键时刻选择和孩子站在一起,这样的父母最能得到孩子的尊敬和崇拜。
这样的行为,也能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于是在郑渊洁做了爸爸后,他对郑亚旗的教育,有了很多自己父亲的影子。
行为上需要有条条框框去规范,思想上不应该有。
因为被郑渊洁给予了思考的空间和自由,郑亚旗学会并习惯于质疑比自己强大的人。
比如,他的老师。
有一天,7岁郑亚旗听到老师对一位女同学这样说:你吃屎都赶不上吃热乎的。
郑亚旗不理解为什么老师会说这样难听的话。
放学后,他和郑渊洁聊起这件事,并要求郑渊洁去学校抗议。
郑渊洁没有。他害怕之后老师会因此针对自己的儿子。
可从那个时候起,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有太多想法的孩子,在不让孩子有太多的想法的教育体系下,是无法肆意成长的。
于是,在郑亚旗读完小学后,郑渊洁和他商量后做出了决定:学,我们不上了。
除了必须学习的教材之外,郑渊洁额外给郑亚旗写了一套辅导书,里面的内容从性教育到法律知识,从心理学到与人相处的规范守则。
那些学校没想过教的,不愿意教的,他都写进了故事里。
90年代,正是应试教育最流行的年代。
郑渊洁在儿子身上的“试验教育”引发了教育界激烈的讨论。
有人质问:郑渊洁,你的学历还不如你儿子小学毕业的学历高,你有什么资格和自信去教育他?
可自此,郑亚旗真的从学校消失了。
“中学”的郑亚旗,时间是这样安排的:
每天只要学习三到四个小时。
在其他孩子被禁止看电视的时候,郑亚旗要尽可能多的关注各种新闻节目。
吃完饭,郑渊洁会和郑亚旗一边散步,一边交换今天的所学所见。
每学完一段课程,郑亚旗会出考卷给郑渊洁考。
郑渊洁说:只要你能让我考不及格,那你就算是考及格了。
3年后,郑渊洁宣布郑亚旗高中毕业了。
18岁,郑渊洁买了一辆奥迪A6给郑亚旗做成人礼物——他的童年时代,也毕业了。
孩子成人前,抚养和教育他们是家长的责任。
成人后,家长也要学会放手。
郑渊洁说到做到。
郑亚旗18岁的第二天,郑渊洁就不再资助他一分钱了。
开着奥迪车,没有经济来源的郑亚旗和朋友去了北京一家超市做起了鸡蛋搬运工。
这是拥有正经小学学历的他唯一能找到的工作。
扛一箱鸡蛋5毛钱,这个工作郑亚旗做了3个月。
每天上班,他都把车停在很远的位置上。
毕竟,无论他如何解释,都不会有人相信他真的不是“来体验平民生活的富二代”。
几个月后,郑亚旗找到了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电脑技术员。
郑渊洁家是全中国第一个装上网线的家庭。
在很多人还没有机会接触互联网的时候,郑亚旗已经在家里的“私人中学”学会了一些编程和互联网知识。
应聘时,只收本科生的公司根本瞧不上郑亚旗。
郑亚旗软磨硬泡,才得到了当场演示的机会,也因此拿到了入职通知书。
郑亚旗长大了。
新闻一出,郑渊洁又成为了大众讨论的热点。
没走上歪路,没变成文盲,没有和社会脱轨。在互相交流和接受采访的时候,郑亚旗的谈吐和行为也证明了他是正常的、优秀的。
尤其,是当小学毕业的郑亚旗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家公司的CEO后。
一时间,一锅郑渊洁牌成功教育鸡汤在网上烧开了。
试验成功了。
然后呢?
郑亚旗不是郑渊洁唯一的孩子。
1999年,44岁的郑渊洁有了小女儿郑亚飞。
外人猜测,郑渊洁会延续教育哥哥的方式来教小女儿。
可叛逆的家庭里,每个人叛逆的方式不同。
郑亚飞和哥哥不同,她爱学校,爱朋友,喜欢热闹。
对留在家里读书,她一百个不愿意。
于是,郑渊洁他把女儿送进了国际学校。
“孩子适合什么就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郑渊洁说,只要女儿愿意,他对她不会有18岁独立的限制。他会把她供到博士,只要她喜欢。
郑亚飞很争气。
虽然相比哥哥,她异常的低调。
可她对自己的生活,也有很高的要求。
她喜欢各种户外运动。郑渊洁告诉她:想学你就自己学,什么都让别人教,等于健康人坐轮椅。
郑亚飞自己就在失败中摸索。
很小的时候,她就学会了滑雪、滑冰、游泳、网球。
读书的时候,她也是班上的学霸。
在国际学校,她是高三唯一一个拿到30万全额奖学金的学生。
高中毕业,她拿到了美国六所名牌大学的通知书。
没有成为第二个郑亚旗,她成了唯一的郑亚飞。
如果说以前是孩子羡慕郑亚旗有一个好爸爸。
现在,父母都羡慕郑渊洁有这样的好孩子。
但是,如果非要严肃讨论郑渊洁成功的教育模式,当然同样也离不开他那普通人无法比拟的经济实力。
有钱、有能力,这是他有更多的机会做更好的抉择的基础。
如果郑渊洁只是普通人,他要忙于打工、忙着还贷、忙着撑起这个家,他是没有能力把时间完全放在亲自培养儿子身上的。
如果郑渊洁只是普通人,他也不可能把女儿转入到读书氛围宽松、条件最好的私立国际学校。
虽然他曾说着,18岁是郑亚旗和自己脱离关系的时候,可事实上,如今已经快要40岁的郑亚旗,的的确确还在依赖着父亲童话王国的影响力。
郑亚旗创办的杂志叫《皮皮鲁》。
他手中的公司一个叫皮皮鲁总动员,一个叫郑渊洁品牌管理有限公司。
如果没有郑渊洁创造出这些故事,郑亚旗CEO大概也不会存在。
曾经,人们说,寒门出学子。
的确,出成绩靠的是硬实力。但现实的社会,除了拼实力之外,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不过即便如此,郑渊洁一家人身上,还是有很多的教育理念值得借鉴的。
尊重孩子的想法,允许孩子质疑,愿意花时间去倾听、去沟通,愿意给孩子尽可能选择的自由。
接纳孩子的缺点,赞美他们的长处。
教育学家总是说,要做孩子最好的朋友。
可在我们的周围,那些真的愿意与孩子平等相处的郑渊洁式父母,又有多少呢?
做了爷爷的郑渊洁写给孙女郑在的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