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楼看枫桥陈氏家族的书香气质
前文说了陈氏的藏书楼。陈氏的家学渊源,在藏书楼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正是陈氏家族代代传承,乐藏乐读,富藏富读,才得以诗礼传家,簪缨相继,人才辈出,而陈氏自然也成为越中的名门望族。
但仅有藏书楼还是不够,还得藏而能读。于是,读书楼的层出不穷,也成为陈氏书香门第的显著特征。考察古代的读书楼,当有两层含义:一是读书之所,即书房;二是授徒之所,即家塾。当然,两者也无法截然分开,古代很多读书楼,其功能往往两者兼而有之。
藏书楼当然是读书楼。但爬梳《宅埠陈氏宗谱》,发现除八个上规模的藏书楼之外,还有名目众多的读书楼。笔者将它们串联起来,构成了陈氏书香门第的另一道独特风景。以下所列举的,虽不能涵盖陈氏读书楼的全貌,毕竟家谱记载难免挂一漏万,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陈氏家族的书香气质。
寄隐草堂 始迁祖陈寿的读书讲学之所。陈寿,字第“迁一”,字益年,又字玄冈,号寄隐。陈寿初到枫桥,卜居于枫溪之东、梯山之阳,后又在居室之西“依山临水筑数楹”,这就是“寄隐”,后世称“寄隐草堂”。陈寿在人生的最后二十年,“坐卧其中,著书讲学,四方相从者日益众……王君厚辈咸出其门”。寄隐草堂是陈氏的第一个读书楼,既是陈寿读书著书之地,也是陈寿授徒讲学之地。陈寿的诗书引领,使枫桥“一乡率化”。陈寿桃李满天下,吸引了朱熹等学者慕名前来,故后来陈遹声将寄隐草堂喻作“元冈府君种桃之处”。寄隐草堂原址在“陈宅埠”,此地后为福一房子孙居址,“以其地多屋宅而势低下,遂号下宅”,即今船坊基、西埂里、西埂头之地。
梯山草堂 陈寿四世孙陈北辰的读书讲学之所。陈北辰,字第“端三”,字拱之,号梯山。端三公、端五公分居时,“各得屋四十二间”,陈北辰“题其所居曰梯山草堂”,址在陈宅埠。梯山草堂是理学的传播地,缘于陈北辰的父亲陈国。陈国“自幼刻意坟典,从儒彦潘伯洪学,于诸子百家无不研究精微”,潘伯洪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陈国。陈国于“乱离之际,日从事于学,闻许衡得姚枢之传,身往依焉,以便询究”。姚枢成为十道廉访使后,许衡在姚枢面前盛赞陈国的学问。(姚枢、许衡均尊信程朱,并将理学定为官学)后因十道廉访使姚枢的推荐,陈国官拜翰林文字,但陈国无意仕进,以老疾辞归。陈北辰是陈国的次子,他消极遁世,继承祖志,在梯山草堂读书讲学,传播理学。
惜阴书屋 陈寿五世孙陈策的读书授徒之所。陈策,字第“福八”,字汉臣,号惜阴。自幼好读书,初受业于安阳韩性,后成为许白云的入室弟子,“学日宏而名日著,远近从游者日众”。绍兴路总管泰不花评价陈策:“治经有本,亚西汉之名儒;悃愊无华,实东方之杰士。”陈策的惜阴书屋在其旧屋之西,曾遭风雨毁坏,在修理后陈策作赋曰:“筑室数楹聊蔽风,结庐数间聊蔽雨。翻天覆地霎时间,风颠雨骤何如许。卷我厚覆几重茅,撼我壁立几根柱。群从忙撑不可支,欺我醉眠茅窝底。倏焉天地压蒙昧,等闲化作祥风起。四方八表得清轻,荡荡乾坤扫尘翳。所幸臲卼栋不摧,犹得绵缠重葺理。天晴日暖鸟声碎,似向人前嘈杂语。时来窗下伴书声,书声鸟声天机里。谁知我怀郁不伸,书兮书兮吾负汝。此行愿作北窗人,此生愿作羲皇侣。但得人意回天心,富贵功名如脱屣。长啸一声天地宽,明月满空尘若洗。”
存诚轩 陈寿七世孙陈奭为其子孙所筑的读书之所。陈奭,字第“秩六”,字叔芳,又字太平,号存诚,陈玭第三子。陈奭持守不阿,立心维正,一言之出,终身可复,以诚信著称,故自号“存诚”,并名其堂曰“存诚堂”,名其轩曰“存诚轩”。存诚轩是读书楼,《宅坊居址营建》载:“秩六公建此于新堂之西,令诸子读书其中。”新堂即存诚斋,而存诚轩则在存诚斋西面。《存诚公传》载:“其婿翰林院修撰王公钰,倡士大夫皆为吟咏,以彰其美,一时名公皆为吟咏。”在女婿王钰(字孟坚,号葵轩,诸暨人,明成祖永乐十年进士)的倡导下,多位名士为存诚轩题咏作诗,翰林三山林公(林干,字克贞,号纳斋)还撰写了存诚轩的书斋记,后来这些诗文汇编成《存诚轩卷》。
埠南书屋 陈寿八世孙陈斋的读书楼。陈斋,字第“维六”,字仲肃,号南斋,陈奫长子。“其学于经史子集,皆博究而约通。尤喜读史传,又精于岐黄之术”。陈斋的居室名“南斋”,《宅坊居址营建》载:“南斋:维六公于所居东南作室若干楹,移'养源堂’匾悬于中堂,堂之南为斋,题曰'南斋’。”。后又在南斋之东建埠南书屋(后亦写作“步南书屋”),《宅坊居址营建》载:“维六公又建室于宅东,胪列八景,题曰'埠南书屋’,日偃仰其中,怡然自适曰:'此吾安乐窝也。’”南京吏部尚书钱溥为陈斋撰写了书斋记。陈斋将埠南书屋视作安乐窝,整天坐拥书屋,校书著《易》。间或穷涉山谷,餐霞吸水,枕石卧薪,与至人论诗讲书,乐以忘返。陈斋的诗词雅淡有余味,不事刻削,著有《南斋集》。
读余池馆 陈寿十世孙陈元功的读书之所。陈元功,字第“寅五十七”,字应武,一字康伯,号柏轩,陈翰英第四子。善诗文,太学生,援例授德府典膳所典膳正。陈元功筑有阳明书屋,贮书万卷;又在东泉筑别墅,名曰“东泉耕舍”;又在东泉耕舍筑读书之所,名曰“读余池馆”。《宅坊居址营建》载:“寅五十七公于东泉耕舍之左建屋百余十楹,以为读书之所。取董遇'学以三余’之言而题曰'读余池馆’,山阴梁文实有记,陈义、葛大伦有诗。”(董遇“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陈义诗曰:“宏开池馆事甄陶,分寸光阴不放饶。休辍雨余还闭户,读残冬尽每焚膏。水光绕几琴书润,月色穿帘笔砚旁。幸矣吾侪分半席,坐春风里挹清标。”葛大伦诗曰:“科第蝉联百世芳,故家宁忍断书香。馆兴百堵罗群彦,匾著三余惜寸光。简策时时亲孔孟,羹墙日日见虞唐。要知力到功深处,咫尺东泉逼庙廊。”陈元功于东泉耕舍“读书万卷,种梅千树,坐卧其中,随意翻阅,怡然自得”,著有《柏轩集》《东泉日草》《体古录》,课子孙有《进修录》。
东园书屋 陈寿十一世孙陈文祥的读书之所。陈文祥,字第“廉一”,字吉夫,号庸轩,陈元昭长子。因陈元昭为山东德府长史,陈文祥为引礼舍人。《宅坊居址营建》载:“东园书屋:寅七公长子廉一文祥公所建。”又载:“东园,去旧宅一里许,以地在乌台门诸家衕之东,故名。”余不详。
溪园小堂 陈寿十一世孙陈赏的读书之所。陈赏,字第“廉十”,字懋邦,号青峰,陈元魁次子。宏治十七年甲子(1504)以礼经中乡试第十五名,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中会试第五十六名,官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直隶正定府同知。在明世宗“大礼仪”事件中,陈赏冒死直谏,虽因廷杖落职,却以清操留名。陈赏去官归里后筑溪园小堂,安享晚年。陈赏题溪园小堂诗曰:“麻衣返里事纷纷,旧屋无椽可复存。溪汇漫然成栋宇,椿庭聊可奉晨昏。三峰耸立清何限,一水周流远有源。莫道书生居室小,兴来震动五雷门。小桥引路入迢迢,一室悠然暂息劳。泛岸晴光醒醉眼,透窗竹影动诗豪。步随夜月庭何广,坐对南山地自高。只恐青云生足下,天风万里又征袍。”廉三十六公(陈衮)和诗曰:“画锦堂成事解纷,名流左顾是长存。雘丹架插藏书卷,响玉清泉洗睡昏。槛外名山添胜景,座中骚客骋词源。主入曾做过人事,吸尽源头跳禹门。一曲清溪绕路迢,名公居室岂心劳。源头活泼怡情趣,檐外香浮引兴豪。木石巍然隆地脉,廉陂曾见觉堂高。庆延画锦谁能比,藏取君恩十万袍。”
耕读巢居 陈寿十二世孙陈宽的读书之所。陈宽,字第“鼎十”,字伯栗,号龙日,陈文瑞子,陈元昭孙。明嘉靖乙丑岁贡生,考授广东韶州府学训导,在官三载,以老乞归,归里后筑耕读巢舍。望文生义,耕读巢居是陈宽的居室、耕室兼读书之室。《广东韶州府学训导龙日陈公传》载:“天资颖敏,力学不倦。游庠后,督学使者汪文盛、陈公儒连拔高等,食廪饩。宪司闻公才,谕县令访之,辞不见。科场八战不利。嘉靖乙丑贡于朝,授广东韶州府学训导……公自幼至老,手不释卷,守身如处子,不敢妄有所作,不与人少竞,盖传为博学醇儒焉。”
联芳世院 陈寿十二世孙陈良佐的课子之所。陈良佐,字第“南三”,字敬峰,号继峰,陈赏第三子。《宅坊居址营建》载:“联芳世院:南三良佐公课子之所,在恩荣堂之东北。”(“恩荣堂”是陈赏致仕后所建的台门,有郡守洪珠所书进士匾额,门内有祖孙父子兄弟甲科匾额。)陈良佐立心正大,言笑不苟,不谐于俗,谨饬自好。他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当今之时,言语不可不慎,以'饱谙世务慵开口,识尽人情只点头’之可耳。”陈良佐与兄辈捐资赎祖墓、建宗祠、修族谱,慷慨乐助。尤竭力教子,期以上达,但卒无一成,后陈良佐“灰志(意志消沉)而亡”。
南山书院 陈寿十二世孙陈经济为其子孙所筑的读书之所。陈经济,字第“介四”,字宏道,号浙泉,又号无咎,陈堂第三子。《宅坊居址营建》载:“介四经济公初置此院,以为后人读书之所。”此书院原在世科第(寅十五公建),后因世科第子孙繁衍,陈经济父子便移居至鹞子岭右孝芝里(今“岙子岭”)。虽然搬家了,但“仍号上新甲第(鹞子岭仍有“南山书院”),悬父子科名匾额,其堂曰'来青堂’。”其子养乔(字汝迁,号东望)作诗曰:“高年父母卜山居,顿足搥胸苦莫知。广厦既离先世泽,穷途必与野人趋。偏惊乌鹊频呼唤,羞睹豺狼满麓衢。默想迁岐非得已,何时克复免亲吁。”陈养乔生而颖悟,读书思缵先业,后因目瞽(眼睛瞎),无缘科举,唯以催耕课读以启后为事,所集有《见闻记载》《遗音响》,所作有《随时倡和》《解愁闷》《月下吟》等集藏于家。
搴霞阁 陈寿十五世孙陈洪绶兄弟的读书之所。陈洪绶,字第“灏七十七”,字章侯,号老莲,又号悔迟,陈性学孙,陈于朝次子。宗谱未载搴霞阁,但陈洪绶《涉园记》有载: “忆余十岁,兄十五岁时,读书园之前搴霞阁中。”《光绪诸暨县志》载:“搴霞阁,老莲先生读书处,今废。”搴霞阁是陈洪绶兄弟童年时的读书之所。“搴”是“采摘”,“搴霞”便是“采摘云霞”。这个名字,既有诗情画意,又寄寓了读书当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神思”。陈洪绶成年后,在宝纶堂的读书之所还有三个:一是“遗楼”。《光绪诸暨县志》载:“遗楼,在借园前,老莲先生居此,今圯。”陈洪绶《遗楼》诗曰:“无力为园圃,先人遗一楼。山川殊不足,雪月颇全收。文字真牙慧,图书非卧游。半间悬古佛,要学白衣修。”由陈洪绶诗推测,遗楼是父亲陈于朝的学佛之楼,当然也是后来陈洪绶的学佛之楼。二是“无见楼”。具体位置不详,但陈洪绶笔下多次有此楼的记载,单诗题出现无见楼就有四处。如《新晴独酌无见楼》:“高楼满日光,春气更洋洋。古画流新色,寒梅发艳香。乱书勤自整,好景不能忘。细展渊明传,欣然多一觞。”同此不难看出,无见楼是陈洪绶的书楼,里面挂有古画,堆满了书籍,陈洪绶还坐在其间读陶渊明的传记。三是“退居”。顾名思义,退处一室而居,因为家中孩子接连降生,陈洪绶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清静的读书之室。
燕山书屋 陈寿十九世孙陈殿魁课子孙之所。陈殿魁,字第“鋐九百九十九”,字鳌占,号梅庵,陈承先(邦泰公)三子。《梅庵公家传》称其“状貌古朴,身中而不甚伟,独其精神强固逾于恒人。迁有无,课农桑,兢业无少倦,以故经理家政不二十年,而田园之增以数百计”。陈殿魁从小放弃了科举,且家庭十分富饶,但他酷嗜读书,更不忘耕读传家。他在桑圃中筑室三楹,课子孙读书,并颜其室为“燕山书屋”。其后诸孙多博学淹通,皆得益于陈殿魁的善教。
养正书屋 陈寿二十一世孙陈烄为其子孙所筑的家塾。陈烄,字第“森百三十五”,字光义,陈叶蕃次子。性诚朴,笑言不苟,有大度,好济施。幼立志读书,因父亲去世,遂弃书主家政,但读书之心仍耿耿于怀。到了晚年,陈烄为了却自己的读书心愿,决计为子孙开办一个家塾。他说:“吾每过人家塾,闻读书声辄心羡之,已而怅然,以有志未逮也。今行且就衰,无能为矣,所望者二三子弟耳。”于是兄弟合力,议建家塾。家塾落成,陈烄题额“养正书屋”,义取《易经》的“蒙以养正”。《光义陈公传》载其延名师不惜重金,见塾师必执弟子礼。陈烄还就如何读书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说:“为子不孝,为臣不忠,虽食万钟粟与乐道于畎亩之中,其荣辱贤否何如也?额之曰'养正书屋’,即为子孙座右铭,庶几显名思义,共务实学,毋忝厥祖,是予之志也。”他的思想,是始迁祖陈寿“为学不在徒诵空言,必以实践为贵”的传承。
(以上引文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宅埠陈氏宗谱》)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