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茶桌上,大家拿出的都是6位数的岩茶!
《1》
我感觉福州人已经是非常富有了。
不,应该是福建人民已经非常富有了。
这是最近某个GDP的数据有提供的线索吗?不是。
是从喝茶的水准上来出来的。
我们福州人过年的茶桌上,武夷岩茶肯定是主角!
特别是今年,我发现亲戚朋友们兜里、包里都随身带着几泡看名字还不错的岩茶,而且还能说出点门道来。
如果再往下深聊,他们又都缩了,直摆手,“关于岩茶的几句简单说道,都是临时抱佛脚学的,应付一下跟客户喝茶时的交流,纯属装X。”
这些年,岩茶日渐成为一种社交工具。
年前,一位上海的同学发了两张茶盘的照片给我看,是那种嵌了烧水壶的茶盘,她问我“要选哪款好,是底部上水的,还是上部下水的?”
她问的是茶盘上面的烧水壶,有两种注水方式,为此十分纠结。
这是领导交给的任务,让她布置一间茶室接待客人,而且特别强调了重点——要备些有特色的岩茶。
她对茶一窍不通,别提岩茶,连选茶盘、茶具都是一头雾水。
只能四处求助。
由此事来看,很明显岩茶的社交功能已经逐渐传播到福建省外。
甚至大家会愿意为了这个社交工具,而去营造一个符合它特质的环境和氛围。
《2》
2021年新春的茶桌上,岩茶身影活跃也是理所当然。
年夜饭后,大家准备边看春晚边泡茶喝。
在福州工作的堂哥拿了一泡岩茶出来,据说一斤12万。
是他死皮赖脸要来的。
从厦门回来的姐夫对他有些不屑,故作神秘地变魔术般拿出一泡外包装样貌平平的岩茶,让我们猜多少钱。
被他这样一问,我们都停顿了一下,他非常得意地说,“不知道吧,这可是9600的茶!”
堂哥说,“一斤岩茶9600元,也还好吧。”
姐夫一副“你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注意了,不是一斤,是一泡9600!”
这下是有些把大家震慑到了,都纷纷感叹,“这么贵的茶,谁舍得喝,跟喝钞票没两样!”
在武夷山有大量人脉的堂妹跳出来,举着一泡茶说,“还是喝我这个吧,母树大红袍,市场价520万,基本算是有钱没地儿买!”
大家听了,都把眼睛瞪圆了。
有个稍微懂些的人顺口问道,“我看新闻说,那母树大红袍都封采了,你哪来的这茶,别是挂羊头卖狗肉吧!”
堂妹脸刷地绿了,回了一句,“反正我有渠道能拿到,你们只管品尝就是了!”
彼时,电视里正播着春晚小品,而电视外茶桌旁的众人对话场景,比小品还好笑。
正在大家不知道要先喝哪泡茶时,隔壁邻居来串门,手里拿着一泡岩茶,笑盈盈地说,“尝尝这茶,一斤9万8!”
顿时气氛有些尴尬,我感觉大家都在憋着笑,我冲他说,“你来得正是时候,来得也不是时候!”
《3》
岩茶是一种社交工具。
但是,亲朋聚会时如此地“炫茶”,却是让人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如坐针毡!
难怪现在岩茶给人的印象就是“贵”!
难怪相关部门要严格管控天价岩茶!
这些昂贵到数十万一斤的岩茶,已经不止在特殊阶层的茶桌上流窜,更是蔓延到了百姓茶桌。
最初,这些高价茶、天价茶刚出现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话题,也收割了一波关注和流量。
有了求方,就会有大量的供方涌现。
茶农、商家们尝到甜头之后,照搬套路、复制模式,每家每户至少都整出一两泡天价岩茶——定价随心所欲,攀比之下,价格一浪高过一浪。
现在,到岩茶包装店去逛逛,一泡装、两泡装的高档礼盒随处可见。
为什么不设计出容量大的包装盒呢?
店员笑曰:一泡几千元的茶,当然只能装个一泡两泡的,装多了就不值钱了!
如今,因为商家的营销套路、狂追天价茶的市场风气,导致普罗大众们,皆误认为岩茶就是要贵!唯有十几万、几十万一斤的岩茶才是好茶,才能拿得出手。
他们觉得,茶好坏不重要,关键是价格说出来要能唬人。
要问这茶凭什么卖这么贵?谁都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要问他们会掏钱买这样的茶嘛?
他们肯定不会,反正到手都是免费的!
买茶的人,都不是最后喝到茶的那一个。
《4》
当下的武夷岩茶,被太多外在的东西包裹和粉饰着,它的内在,倒是乏人关注。
大家都只注意它们的包装、名字、价格,而没有人关心泡袋里装着的茶好不好!
因此而有了下面一幅浮世绘:
一个普通人,拿到8000元一泡的天价茶,必然惊喜莫名。
然而,却不知道它的出处,更无从参考它的价值,甚至是否产自武夷山都不得而知。
却可以因为这令人咋舌的价格,捧着这泡茶,击鼓传花给下一个人,告诉他,看,我有一款8000元一泡的天价茶。
“看我多有面子。”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茶传了几个人之后,终于要开起来喝了。
在一阵闹哄哄的说笑、拍照、惊叹、发圈中,大家都跟过节一样兴奋,到底什么味,香气、滋味、口感都没记住,只记住这泡茶8000元,足够拿出去炫耀一阵子。
在这种消费导向的引导下,岩茶的价格在口口相传、炫耀攀比中节节攀升。
最奇怪的是,那些一直嫌岩茶太贵的,一直叫嚣着喝不起岩茶的人,却在茶桌上,兴高采烈地拿出一斤6位数的茶!
极尽炫耀之能事。
这是什么心理?
唯人性的弱点,可解读一二。
看完这篇文章
#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
作者 | 村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