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光日新1227】良好的开端(图:人民广场上的音乐演奏)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琐事杂谈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昨天,是孩子“出门”“打工”的第一天,看她的朋友圈,她已经给自己预设了一个月的时限,对这份“工作”也不是很排斥,她有兴趣,也有信心,相信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相信她会坚持到底,大获全胜,而不仅仅是只成功一半!
记得一位西方学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用“西方”的思维方式仔细想想,这话应该是没错的;但是我们很多中国的父母,在对待孩子方面去迟迟地不肯放手,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也是!第一天“上班”,虽然她知道路,虽然她已经去过、也都见过面了,但是我还是有点“不放心”。不放心什么呢?其实什么也没有,只是觉得孩子越来越大了,越来越要开始走自己的路了,越来越要远离我们了,心里多少有那么点不舍。
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好几次都感觉眼睛热热的;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教室,我在外面久久地望着她的背影。是的,她是不必回的,因为她可能根本不知道,我就在不远的地方望着她。直到看到她从教室走出来,慢慢地融入到孩子们中间,领着孩子们快乐地玩,我的心里就莫名地高兴。她再次走进教室,我也好上班了......

什么是“良好的开端”?

一方面,良好的开端就是有目标、有计划。目标清晰可见,计划切实可行,也就是方向正确,措施可行。
另一方面,良好的开端就是动手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而不仅仅局限于设想、准备。又记起“蜀鄙二僧”的故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人们订立志向,还不如四川偏僻地方的两个出家啊?
这个故事的启示,就像原文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看上去好像很难懂,其实说白了就一个字:“干就完了!”

如果再要说的话,那就是:既要有充分地准备,也要有随机应变的智慧和能力,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毅力和勇气。真正开始之后,或许预想中的很多困难根本就不会发生,或许困难中的我们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外援,或许我们比预想的更坚强、更勇敢、更有智慧......坚持到底,路上的一切都是故事;半途而废,再多的努力也只能白费。

什么是“成功了一半”?

成功了一半,就是迈开了步,但还没到终点。说白了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没笑到最后,笑的都是泪!
《战国策·秦策五》:“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望文生义地来看,就是走一百里路,即使走完了九十里,也只能算走了一半;最后的十里如果不走完,也不算成功。
往深里想,或许是指做任何事情,越是接近目标的时候,可能会越困难,一方面可能是走了那么远,体力开始不支;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已经接近目标,思想开始松懈。
再往深里想,行百里而不成功者,大概也在百分之八九十吧!优秀的、成功的,终归是少数!

所以,虽然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但是,既然已经“黄沙百战穿金甲”了,那就不破楼兰不许还。加油,少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