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乡村振兴走出这三大误区,才是万众向往的乡村
全国各地都在风风火火得搞乡村振兴,都想在乡村振兴元年占到坑。但是想要稳稳得占到坑,必须走出这三大误区,才能打造出万众向往,政府会支持,企业想投资,村民愿参与的乡村振兴模式。跟着地道农旅·地道君一起来看看有啥误区,如何走出误区吧!
一、乡村振兴“样板化”
目前很多区域搞乡村振兴样板,更多的是做表面功夫,易沦为“面子工程”、“烂尾工程”。主要表现为一是只注重表面的环境工程建设;二是盲目上大项目,没有因地制宜和研判自身情况,考虑是否合适村子。从而导致项目摊子越来越大,也没人/企业兜底,那么样板化也就容易僵硬化。如去年报道的风风火火的独山县,最终留下的是一堆烂摊子。
在区域内搞乡村振兴确实是需要新样板、标准、模式来带动其他村子的发展,环境工程建设只是打基础的第一步。想要成为真正的样板,归根结底是搞好内在的东西:一方面是注重如何把乡村产业做起来,让村民和入驻的企业能知道怎么赚钱、能够持续盈利;另一方面是注重如何通过产业发展、利益联结、产业融合等,能吸引越来越来人才、企业、消费者等进来,让乡村能发挥更大价值效益。甚至是探讨和发展出自身的模式出来。
二、建设主体“去农化”
在下乡调研与很多农民、村委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过去很多搞乡村振兴都是在政府强力主导、公司主力执行之下,农民的意见在一些地方的乡村建设中被忽视,村民没有太多的参与感,村民认为重金打造出来的村容村貌、大铺摊子搞出的政绩项目,又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最多就是觉得居住环境和出行交通好了不少。
其实单靠政府单方面付出,甚至大包大揽,是不切实际的。搞乡村振兴最终是为了乡村能发展起来,在地农民生活能越来越好,既然服务主体是在地农民,为何不吆喝进来一起干呢?既能省心、省力,还能有在思想碰撞和互相学习中找到更多元的价值。
要听民意,在编制乡村规划方案之初,一方面是要与村民多多沟通交流,通过听村民讲述,精准掌握和摸清乡村资源家底;另一方面了解和采纳村民对乡村发展的建议和意见。从而在乡村振兴伊始就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知道村子要做什么、怎么做。
二、发展取向“城市化”
下乡考察过很多村子,发现一些村子发展取向逐渐“城市化”。一是因为很多社会资本下乡,依然是用城市思维发展乡村,打着做农业产业项目的名单,去拿建设用地,建房子、卖房子;二是目前市面上缺少懂乡村设计、乡村工程的团队,还是沿用了城市规划那一套,搞得乡村不像乡村;三是在地村民也在向往城市的高楼大厦,想要在村里建设城市里的设施。
乡村振兴“拷贝”城市,过分向城市看齐,也就没了乡村“那味”了,没了乡村的精神气,也吸引不了都市消费者下乡。
因此,搞乡村振兴,一是要改变思维,社会资本下乡要想房子有更多的溢价可能和更高的附加值,不能再用城市赚快钱那套思维做事,而是要通过做强乡村产业、提升乡村田园环境把地“炒旺”,这样做农业+地产,房子才值钱;二是让改变村民思维,正确认知乡村资源的价值;
三是预防“非农化”,留住乡愁记忆,当前的乡村振兴可以结合城市思维、科技等手段,融合乡村空间美学,尊重乡村空间肌理,从产业和乡村风貌两个方面保留其姓农的特色。即是可采用城市技术、用地方工匠手艺、取材本地等,保留乡村风味。
综上地道农旅·地道君认为,搞乡村振兴,要走出“样板化”误区,就需把面子和里子都搞好;走出“去农化”误区,就需把村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要走出“城市化”,从发展思维到乡村建设都需要根植乡村内涵。
【地道农旅】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设立,以深耕农旅、振兴乡村为使命,以创新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为抓手,是中国农旅产业创新发展的领导品牌,创意经济设计第一品牌。致力构建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特色小镇、共享农庄、现代农业产业园、康养综合体及乡村振兴产业。为企业家和参与者搭建共建、共享、共赢行业生态平台。
欢迎更多的朋友能一起参与共同推动乡村行业生态的发展和完善,一起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