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忌汗但喜汗解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相关推荐
-
生地黄
-
金寿山:何谓辛凉轻剂?
叶氏在<温热论>中有"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之语.后人遂以为叶氏治温病用药专尚轻淡,温病学派中自己也有这样看法.其实不然.银翘散(☜点击查看)一方虽然 ...
-
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是由于外感温热之邪,而以热邪偏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其侵犯途径,多由口鼻而入于肺,一般多从卫分始,在此阶段,病情未能得到控制,可渐次而入气分.营分.血分,即病变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轻而重的一种 ...
-
温病忌汗但喜汗解
中国中医药报2009-07-30 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由于温病初起即属郁热,邪热在肺而不在肌表,非汗法所宜,故温病忌汗.吴鞠通曰:"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叶 ...
-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发汗二字,误却医家不少.须知仲景<伤寒论>之麻黄.桂枝汤,皆发汗之方,其中自有得汗之理,并非麻黄汤.桂枝汤将人身的汗提而出之也.缘人身阴阳之气,和合则治,分离则病.既分离又复和合,则汗出也 ...
-
“温病忌汗”论探究(全文)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170-02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不仅创立了三焦辨证的重要理论,严格区分了伤寒与温病的差异,而且在温病 ...
-
救阴不在血,而在“汗与津”
救阴不在血,而在"汗与津". 艾御享堂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出于<外感温热篇>,系叶天士长期实践的经验之谈.语言虽简,其意颇深. 温邪袭人, ...
-
救阴不在血,而在“汗与津”。
艾御享堂 今天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出于<外感温热篇>,系叶天士长期实践的经验之谈.语言虽简,其意颇深. 温邪 ...
-
程门雪对叶天士“救阴不在血,而在精和汗,...
程门雪对叶天士"救阴不在血,而在精和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论断推崇备至,并常付诸实践,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但对其"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液"等臆测之辞,却极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179、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机体气机升降出入六经循行运行不息,阳明者,两阳合明(明:盛.受),为三阳之末,主肃降.阳不降则阳胜(阳实),阴不降则阴胜(阴实).阳明肃降有碍为标,其本有三:一为阳明本经病(正阳阳明),二为母病及子传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181、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181.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解:阳明病可本经自病即正阳阳明,也可由传经而来即少阳阳明.太阴阳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283、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283.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解:少阴阳虚其标证有阳虚寒证也可有阳胜热证.第282条文论少阴阳虚其标证为阳虚寒证,容易理解不易误诊.本条文论少阴阳虚其标证寒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