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墨迹摹本,放大20倍,窥见其中秘密

王羲之《丧乱帖》行草,摹本,白麻纸。纵28.7厘米。8行,62字。

(日本三之丸尚藏馆藏)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大意,王羲之因先人坟墓再次被人盗掘所生发的悲痛心情,此后,先人墓虽已修复,但他又因自己未能前往凭吊而感伤不已,“临纸感哽”,不知写什么是好。

若说中国书法,必然就会谈到王羲之,因为他是一个无人能及的书法家,被后世称为“书圣”。千百年来,学习他书法的人不计其数,能得之一二已经是书法家了,然而真正能与之匹敌者寥寥无几。

王羲之像

学其书法者前赴后继,甚至有人穷其一生都在研究他的书法,何至于此呢?然而将他的书法放大20倍后,不由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其笔法精妙程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千古书圣的行草书《丧乱帖》。

《丧乱帖》原是皇室珍藏品,被认为是光明子所献宝物,并且只藏在日本,原迹已不存,仅存此件珍贵的唐摹本。

原本,《丧乱帖》是手卷的形式,后改为轴装,与《二谢帖》《得示帖》共三帖连为一纸, 《丧乱帖》 八行、 《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十七行。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日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杨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入,则在一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复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韩玉涛认为先墓在琅邪,修复之事,在永和十二年八月。刘涛根据此帖书风与《十七帖》距离较大,认为可能是王羲之五十岁(永和八年)左右所写。

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说此帖不可及处有四: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兰亭》。

当年,保管于正仓院的王羲之书法二十卷,是圣武天皇生前喜爱之物,《丧乱帖》就是其中之一。19世纪末,《丧乱帖》经过民间散佚,再次被献给皇室,如今为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收藏。

在2001年、2002年,馆方又耗费了两年时间修复《丧乱帖》。

日本学者、现任九州国立博物馆副馆长的富田淳先生曾说,那一次的修复,也明确了一些以前只能推测而无法证实的疑问。例如,有机会观察画心状态,观察其双钩填墨的细节。

此外,其纸张表面的纵向纹理曾被认为是“纵帘纸”的证据,在这次修复中也被否认,推测可能是代替墨界,用一种竹片押出的白界。

《丧乱帖》单字高清

羲之,在书法史上似乎已成为一个梦幻的符号。

学者们普遍认为,世上已无王羲之真迹的存在。我们如今可亲见的、所谈论的,都是王羲之法书的复本——这对于不甚了解书法史的读者来说,是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件事。

一般来说,传世王羲之法书复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墨迹本,一种是碑拓。

其中,墨迹本又可分为临本与摹本。

临,即根据原作字形、笔势来模仿书写;摹,相当于描摹,将纸覆在原作上,按字形运笔。

摹有许多种做法,其中,双钩填墨是技术相当精细的一种——需要向光照明,以纸覆帖,仔细勾勒原字笔画,再用墨笔填充,专业术语称为“响搨”。

唐人的双钩技术又无比精细,当时的人,甚至将文字中的钩描出了“虫蛀”的痕迹。如果你有幸观摩实物,会深有体会。王羲之研究学者祁小春认为,是出乎人们想象、叹为观止的。日人富田淳也在研究中发现,这种技术,并非单单填墨,而是由许多细如发丝般的线条重合而成,每一点、一线,都如同丝线织绣一般,极尽精致。

▍素材来源:网络

▍综合整理:书法空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