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一西,两大中心城市打响高校争夺战
文丨西部菌
继抢人才之后,各大城市正在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抢大学行动。
就在前两天,重庆方面分别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战略决策咨询、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此外,两江新区与南京大学、潼南区与南昌大学、垫江县与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分别签署合作协议。
联手国内外的知名高校在本地布局,设立分校区、研究院等,是重庆大力提升科教水平的一个缩影。
行动起来的其实远不止重庆。比如,有着高等教育洼地之称的深圳,近些年正疯狂建大学、抢高校,经济、高教实力不匹配的青岛等城市,同样是砸重金引进高校。
高校争夺战,硝烟四起。
01
国内的高等教育地域分布格局,在经过1950年前后的大调整之后,基本就定型下来。高校尤其是优质高校,主要集中在直辖市和通常为省会的大区中心城市。
重庆在1997年才正式直辖,加上高校的设置,有一定的辐射半径,而重庆虽然是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但腹地相对有限,所以高教资源并不是特别突出。
来源:城市进化论
2020年重庆的GDP为25002.79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是内陆的GDP第五城,甚至一度超越广州跻身第四。
但在高等教育层面,重庆的综合实力和经济体量存在着明显的落差。
到去年年底,重庆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68所,本专科在校学生91.56万人,研究生8.31万人,而双一流大学只有两所,分别是一流大学重庆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西南大学。
放到全国的重点城市对比,这几项数据都不占太大优势。
比如高校总数方面,GDP更少的郑州和西安,都超过60所;在校学生数量方面,广州、武汉、郑州都是百万级别;至于双一流大学,别说北京、上海,同样直辖的天津也有6所。
来源:搜狐城市
另一方面,2018年前后,多年持续领跑全国的重庆,经济降速,转型的压力不断增加。而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自然需要科教、人才的智力支撑。
因此,在优质大学无法在短短几年建成的背景下,外引强援,和国内外的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高教和学术科研平台,自然成了最快捷的补短板之道。
像重庆在2017年就发布了《重庆市与知名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方案(2017—2020年)》,2019年再次发布《关于印发重庆市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其中都提到,要累计引进100所高校、科研院所落户。
02
在大力引援的过程中,重庆的成绩还是相当显著的,国内的一些顶尖高校,很多都实现了在渝的布局。
比如2018年,重庆和人民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内容包括支持重庆高校双一流建设,共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重庆分院,共建智库等等。
同样是2018年,重庆和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项目落地和合作办学。
就在去年,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相继签约落户。此外,重庆还和清华大学进行了签约,联合开展重大科学研究。
这一次,重庆再次携手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多所知名的高校,重庆的高校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今年以来,已经至少有7所高校来渝签约。而此次签约的像南京大学,也属于国内顶级高校的那一档,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位列第五。
它们的到来,将有力提升重庆的高教实力。
来源:网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重庆已经累计引进101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企业来渝设立分院分所,等于提前完成了引进百校的目标,这无疑能有效弥补本土优质高校不足的局面。
相较于孵化和培育本土高校,引进签约,不管是采取联合办学,设置研究院,还是搭建科研平台的模式,它虽然成本更低,见效更快,但要成功引来强援,同样是成本不菲。
比如重庆公共资源交易网的信息显示,此前签约落地的位于两江新区的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二期房建项目的建筑面积约30万㎡,建安费约24.99亿元。
而按照重庆的政策,对引进设立的高端研发机构,最高会有高达千万元的资助。如此重金引进大学签约,足以说明重庆做强高等教育的强大决心。
03
科研、人才的重要性不断升级,花费重金争强优质高校的地区,自然不只有重庆。
前面提到,国内的高等教育分布,主要集中在直辖市和作为地方行政、文化中心的省会,这就导致一些新兴经济强市,在高等教育上存在明显短板,随着经济发展,补短板越来越迫切。
数据显示,到2020年年底,高校数量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
北京(93)、武汉(83)、广州(81)、重庆(65)、上海(64)、西安(63)、郑州(62)、天津(56)、成都(56)和合肥(55)。
而双一流大学总数,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
北京(34)、上海(14)、南京(12)、西安(8)、成都(7)、武汉(7)、天津(6)、广州(5)、长沙(4)、合肥(3)。
可以发现,以双一流大学为代表的高教资源,基本都被直辖市和省会垄断了。其中像西安等城市,教育实力远远高于经济排名,双一流大学数量比广州还多,是名副其实的教育重镇。
来源:搜狐城市
相对来说,非直辖、非省会的深圳、苏州、宁波、青岛等城市,虽然在经济总量上要力压西安等二线城市,但高教资源还是略显贫瘠。
因此,这些城市在外引强援上,同样是不遗余力。
最典型的是深圳。作为高等教育洼地,建城历史时间不长的深圳,近些年几乎每年至少要新增一所高校。
在本土的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之外,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引进模式打造的高校,已经入选广东省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深圳的高教实力不断增强,背后离不开强大的决心和投入。
早在2016年,深圳就下发《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目标是到2025年高校达到20所左右。而投入方面,仅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之前规划的五年投入就高达300亿元。
来源:网络
山东双子星城市青岛,同样不甘落后。
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青岛将力争新增独立法人高校5所、高校校区5所以上,普通高校(含校区)增至40所,在校生规模超过50万人。
目前,青岛有2所双一流大学,而在今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药科大学(青岛)创新研究院等相继签约落户青岛,争抢高校的成果显著。
那些强地级市,也在加速行动。
如苏州,今年先后和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签约;再如佛山,在2018年发布《佛山市引进和培育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若干扶持政策》,重金招揽国内的双一流建设大学或双一流建设学科……
即便是省会城市,面对轰轰烈烈的高校争夺战,同样是积极入局。
来源:软科
以杭州为例,2019年,杭州曾明确提出,要在五年时间,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1所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大学,引进5所以上国内一流大学来杭建设分校、校区或研究生院。
对各大城市来说,大学,恐怕永远不会是一种过剩的资源。而一边建大学,一边抢高校,这能和人才引进一起,形成强化城市科教、人才实力的组合拳。
未来,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城市之间围绕高教资源的竞争,注定还将更加激烈。那么,在这一条赛道上,谁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