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要三思 免劳后悔

文丨刘旭刚

1 “三思”还是“立断”应辩证看

在处理一些事情上,有人认为要三思而行,考虑好了以后再做,不能盲目决定,草率行事;而有的人认为当断则断,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磨磨叽叽,优柔寡断。那么,究竟谁说得有道理,应该怎样做呢?要弄清这一问题,还需要辩证来看。

一事当前,是“三思”,还是“立断”,从老祖宗开始,就有不同的看法。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文子为人谨慎,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与不做。孔子却不赞同他的观点,认为只要再思就行,如果三思就会患得患失,疑惑不定了。

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的《名贤集》,就收录了“事要三思,免劳后悔。”从小教育儿童遇到事情要反复思考,正确处理,就不致于事后悔恨。

《大学》中云:“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就是从“知止而后有定”演化而来的。《孙子·计篇》:“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讲的这段话,大意是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古人既有以上这些“三思而后行”的论述,也有用史实说明“当断则断”重要性的阐释。西汉·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意思是说,应当决断而不决断,就会产生祸乱,行事要当机立断,否则贻害无穷。

有一个典故:

赵人李园先将妹妹献给春申君黄歇,待怀孕后二人又共同谋划,说服春申君将其妹献给了楚王,不久后即生子并立为太子。李园怕春申君泄密,意欲灭口,家臣朱英看出了对方的狼子野心,奉劝春申君先下手为强,可是春申君却不以为然。十七天之后,楚王驾崩,李园借机屠杀了春申君全家。

司马迁评论这段史实时说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不正是春申君没有听从朱英的劝告而造成了恶果吗?”

“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断而不断,必有后患”。古代先贤们从不同角度的这些论述,都是很有哲理的,很难说谁的观点正确,谁的主张不正确。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深悟其意、把握其道,无论是在工作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处理好“思”与“断”,“谋”与“定”的关系,防止认识上出现偏激,行为上出现偏差,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 这两种人表现不尽如人意

人生活在社会中,每天都会遇到纷繁复杂的事物,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有些事情需要再三斟酌,慎重考虑,各方面都想周全了之后再做,力求万无一失;有些事情很急迫,来不及过多的思考,必须果断决定,马上处理,否则会耽误大事。当遇到复杂难办的事情,多数人都能很好应对,在处理“思”与“断”,“谋”与“定”的关系上柔韧有余,把握得当。但也有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的,比如以下两种人就是如此。

优柔寡断的人。有些人性格懦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事拿不定主意,左顾右盼,思来想去,往往在各种不同的抉择之间举棋不定,无法做出取舍;对于自己所做的决定,往往持怀疑态度,担心自己的决定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前怕狼后怕虎,不敢表态、不敢做主,不敢冒一点风险去做事。这种人常常会陷入到自我苦恼当中,当被别人笑话时,还会美其名曰:“我这叫三思而后行。”

鲁莽从事的人。有些人性格倔强、性情急躁,说话做事不经考虑,不计后果,非常轻率。在工作当中不懂装懂,随意发表意见的有之;不经过调查研究,轻易下结论的有之;不科学论证,盲目决策的有之;不负责任,蛮横无理,播弄是非,影响单位团结和谐的有之。在生活当中不讲孝道,不念亲情,把事做绝,妻离子散没人理的有之;不听劝阻,盲目投资,家里积蓄血本无归的有之;贪图便宜,落入圈套,执迷不悟,上当受骗人财两空的有之;不讲道德,不重伦理,做出伤风败俗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有之。

像这样的“有之”,还可以举出许多真实的例子。看似他们遇事不假思索,立下决断,敢作敢为,很有“魄力”,实则是情绪化的冲动,不走脑子的蛮干,与“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断而不断,必有后患”的应有之意根本就不搭边。

3 两句成语值得学习借鉴

既要做到“三思而后行”,又要做到“当断则断”,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能够悟透两者的要义,巧妙拿捏好相互关系,该“三思”的要三思,该“立断”的则立断,妥善应对危机,化解矛盾,不留后患,需要有辩证的思维,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高超的艺术。

面对错综复杂的人和事,哪些需要冷静思考,三思而后行;哪些需要果断做出决定,当即就要执行,在这里很难给出通用的标准答案。有两句成语,其中蕴含的道理,倒是值得人们学习借鉴。

“举轻若重”。这句汉语成语的意思,是指举起轻的东西也像举重东西一样稳重,比喻做简单的事也很认真,或做简单的事也能体现出重要的意义,多用来指人虑事周全,严谨细致,工作中善于见微知著,常于细微之处见功夫、平凡之中现惊奇 。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有些事情看似很小、很简单,但却很敏感、很复杂,牵涉面很广,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带来骨牌效应,发生不好的连锁反应,导致因小失大、满盘皆输。这就需要有“举轻若重”的本领,对类似的“小事”,要予以重视,不能忽视,三思而后行,见微知著,考虑周全,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免劳后悔。相反,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就不必琢磨来琢磨去,吃不好睡不着,该放下就放下,把事情办完了事,别把自己搞得太累了。

“举重若轻”。这句汉语成语出自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二:“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人们通常用“举重若轻”这句成语来形容深谋远虑,胆魄过人,面对困难、险境时从容不迫,应对自如,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之气概。

在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需要指挥员沉着果敢,当机立断,把握战机,调兵遣将,奋力夺取胜利。在工作中同样应该这样,面对突如其来的大事急事,就要当断则断,果断决策,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处理。否则,就会丧失有利时机,办不成大事,或因隐患没有及时消除而闹出大乱子。平时的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急事难事也不少,应该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合理安排个人的精力,有些事情当断则断,抓紧办理,不要拖拖拉拉,注意提高质量和效率,真正做到“举重若轻”。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举重若轻”的问题,在适当安排好“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的同时,应在孝敬父母、教育培养好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建设好家风等方面,多用一些心思,多花一些气力,多作一些贡献。

《论语·述而》中有一段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教导人们:“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既善于“举轻若重”,又善于“举重若轻”的高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也有优柔寡断、鲁莽从事的人,我们应从他们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在各自的社会实践中,大家要历练本领,增长才干,把握好“思”与“断”的时机,处理好“谋”与“定”的关系,当面临错综复杂的局面时、各种各样的难题找上门来时、重大突发事件摆在眼前时,能够拨云见日、知难而进,临危不乱、沉着应对,真正做到“三思而行,免劳后悔;当断则断,不留后患。”

编辑丨徐德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