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 气

体气是身体散发出臭气的一种皮肤病。相当于西医所称的“臭汗症”。一般发生于腋
部者,称“腋臭”;发生于足部者,称“足臭”;他处亦见者,可称“狐臭”、  “胡气”、
“体气”.本病多发于腋部或以腋部为甚。常见于青年男女,以妇女更为多见。壮年以后
可逐渐减轻。其特征为患处散发出特殊的刺鼻臭味,夏季更甚。
    祖国医学对于本病早有记述,晋称本病为。胡臭”,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隋
《诸病源候论》称“体臭”、“狐臭”、“漏腋”,“狐臭候”中说:“人腋下臭如葱豉之气者,
亦言如狐狸之矢气者,故谓之狐臭。此皆血气不和蕴积故气臭。”“漏液候”中有“腋下
常湿,乃臭生疮,谓之漏液。此亦是气血不和,为风邪所搏,津液蕴瘀,故令湿臭。”唐
《千金要方》称“腋漏”,认为本病天生即有,难于治愈;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
“胡臭”、“漏液”两者有所区别,非同一疾病,故应分别出方治疗,明《古今医统》认识
本病尚可累及阴股、阴囊等多汗皱襞处;明《外科正宗》称“体气”、“狐气”,并阐明本
病为父母所遗传;清<<外科大成》称“腋气”,认为本病难于根治。后世医家亦有因本病
气味特殊,而称为“体臭”、“胡气”、“狐骚”等。
    [病因病机]
    本病由湿热内蕴,浊气随汗从毛孔而出所致,或由父母遗传而生。
    1  秽浊内蕴  先天禀赋于父母,秽浊之气从腋下而出。如清《杂病源流犀烛.腋

臭》日:“腋臭、漏液,皆先天湿郁病也。”清《外科大成.腋气》亦曰:“腋气,俗名狐臭,
受秉于未形之初,腋内有窍,浊气由此而出。”
    2  湿热熏蒸  夏日天暑,汗渍污垢较甚,聚而酿成秽浊之气,熏蒸于体肤之外,臭
秽难闻;或由过食肥甘厚味,湿热蕴于内而发于外,秽浊之气从腋下而出。故隋《诸病
源候论。漏液候》曰:“腋下常湿乃臭生疮,谓之漏腋,此亦是气血不和,为风邪所搏,津
液蕴瘀,故令湿臭。”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汗腺分泌液所引起,分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类,全身性体气由小
汗腺所引起,而局限性体气由大汗腺所引起,多数患者有家族史,具有遗传性。与汗腺
分泌液中含有有机物及挥发性脂肪酸有关,并与多种细菌作用而产生的大量不饱和脂肪
酸有关。其功能受性腺分泌素的影响,因此多在青春期发生,且好发于腋窝、肘窝、会
阴、肛门等大汗腺的部位,老年后,由于性腺内分泌功能减退,故本病症状减轻或自愈。
    [辨病]
    1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腋下、肛门、腹股沟、会阴等汗腺分布广泛且不易蒸发之
部位,而以腋部为甚,腋下汗出色黄而沾衣,常有特殊臭味,味如野狐,可伴有“油
耳”、汗多、头皮瘙痒。多有家族史。症状轻重不一,轻者无汗时没有臭味,仅夏季汗出
时加剧;重者腋下如膏如脂,臭秽熏人,且腹股沟、阴部等处亦散发臭气。
    2  诊断要点
    2.1  本病多见于青年男女,尤以青春期妇女为多。
    2.2  患者常有家族遗传史。
    2。3  发病部位以腋窝、外阴、腹股沟、肛周、足部、脐部及妇女乳房下部等大汗腺
分布区多见,尤以腋部为多。常伴有外耳道耵聍、多汗等症.更年期后,大汗腺逐渐萎
缩,本病亦渐消退。
    2.4  汗出臭秽,刺鼻难闻,如狐狸之矢气。
    3  鉴别诊断
    多汗症  见于掌、跖、前额、腋下、外阴等处,尤其以掌、跖最为常见,汗液可呈
点滴状,滴流不停,情绪激动时,更为明显。汗液无臭味.
    (辨证)
    本病与先天禀赋及湿热内蕴有关,临床辨证分为以下两个类型。
    1  秽浊内蕴证  常有家族遗传史,多在青春期发病,夏天汗出时更苌。腋下多有棕
纹数孔,汗出色黄沾衣。耳道多有柔软耵聍,舌脉可如常人。
    2  湿热熏蒸证  常无家族遗传史,好发于夏天,腋下多汗,色黄沾衣,臭秽之味与
汗之多少相关。洗浴后,可暂时减轻或消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l。1.1  秽浊内蕴证  治宜芳香辟秽,化浊敛汗。选用五香丸加减。常用药物如:'e
豆蔻、丁香、藿香、香附、甘松、当归、白芷、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
    1.1.2  湿热熏蒸证  治宜清热利湿,化浊敛汗。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常用药物如:
滑石、绵茵陈、木通、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薄荷、浮小麦、糯稻根、黄芩。

1.2成药、验方
  1。2。工  蒜肚方  用公猪肚一具,入大蒜49枚去皮入肚内,以线扎口,水煮烂,用
盐、醋蘸肚食之。
    1.2.2  浮小麦30g,甘松lOg,白芷12g,佩兰6g。水煎代茶,每El 1剂。
    2  外治法
    2。1  密陀僧散加枯矾粉扑撒患处,每日3次。
    2。2  五香散水调搽擦患处,3天工次;或用6g,绢袋盛贮,挂于患处。
    3  手术疗法
    3.1  电解法  在局麻下,把电极针插入腋毛基部,通电拔毛,破坏大汗腺.
    3。2  切除术  对长腋毛的皮肤作梭形切除。术后疤痕形成可能会影响运动功能。为
减轻疤痕,可并用“Z”形切除术。
    3.3  搔刮法  在有腋毛的皮肤作一小切口,把刮器伸到皮肤里面进行搔刮。
    3.4  剪除法  在腋部皮肤作一横切口,剪除皮下组织,清除毛囊和汗腺。术后用纱
布团按压局部,用粗缝线固定,使皮肤与深部组织贴紧。注意防止术后血肿的发生.
    3.5  削除法  在腋部皮肤的一端作切口,插入稻叶式皮下组织削除器,从皮肤里面
广泛地削除皮下组织.术后用粗纱布团块抵压,然后用双缝线双重固定。本疗法须有熟
练的操作技巧。
    3.6  自来水离子导入法  有抑制小汗腺分泌的作用,每周2—3次,多适用于足跖
臭汗症的治疗。
    3。7  腰交感神经切除术  适用于足跖臭汗病情特别严重病例,可有效地控制足跖部
出汗。
    3.8  浅层X射线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
    [预防及护理]
    1  经常洗浴,更换衣袜,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
    3  积极治疗多汗症。
    [古籍选粹]
    《诸病源候论.体臭候》  人有体气不和,使精液杂秽,故令身体臭也。
    《诸病源候论。狐臭候》.人腋下臭如葱豉之气者,亦言如狐狸之矢气者,故谓之狐
臭。此皆血气不和蕴积故气臭。
    《诸病源候论.漏液候>>  腋下常湿,乃臭生疮,谓之漏液。此亦是气血不如,为风
邪所搏,津液蕴瘀,故令湿臭。
    《外科正宗.体气》  体气一名狐气,此因父母有所传染者,……腋下多有棕纹数孔,
出此气味,常以五香散擦之,内用蒜肚时常馔食之,亦可解其气味.
    《外科大成.腋气》  腋气,俗名狐臭,受秉于未形之初,腋内有窍,浊气由此而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胡臭》  夫胡臭者,多因劳逸汗渍,以手摸而嗅之,致清气道
中,受此宿秽,故传而为病。
  《杂病源流犀烛.腋臭》  腋臭、漏腋,皆先天湿郁病也.
  [现代研究]

重  专方治疗  阮士军以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各30g,炒白术15g,甘草6g,生
姜9g,大枣20g)加减治疗本病工2例,结果12例全部治愈,治愈时间最短2月,最长
6.5月,平均3.5月。    ,
    2  中西药结合治疗  李志民以消痔灵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本病120例,其方法是:
常规消毒腋窝皮肤后用7号针头将药腋毛分布范围注入皮下组织,每侧注射20---40ml
(消痔灵原液:0.75%利多卡因=1:1)注射完轻轻揉压局部,使药液散开,局部有轻微
胀痛感。结果治愈116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100%。
    3  中药外用治疗  刘贤文等以扑腋香喷雾剂(青木香、石菖蒲、白矾等乙醇提取
液)喷撒腋窝治疗本病189例,总有效率为97.48%。轻度腋臭有效率96.97%,中度腋
臭有效率96。77%,重度者为100%.作者发现78例伴发多汗者,治疗后有60例汗出减
少。张绍湖以中药外敷法治疗本病,方法是:密陀僧、无名异等量,共研细末,贮存瓶
中备用,先洗净患部,再将药末擦敷患处,早晚各用药工次,连用5天。再取密陀僧l份,
大蒜3份,共捣如泥,平摊于纱布上,敷于脐下,以胶布固定,日换1次,5天为工个疗
程,一般2,--,4个疗程可愈。
    [述评]
    腋臭的病因有人认为是由于皮肤表面细菌分解大汗腺分泌液中的有机物而产生不饱
和脂肪酸引起,但也有认为是大汗腺分泌液中挥发性脂肪酸本身散发出的特殊臭味。后
者比较有力的证据在于本病与遗传相关,大部分病例有家族遗传史,而且本病与外界环
境因素无关。至于本病是否由于大汗腺的分泌物具有易为细菌分解的特殊成分所致,尚
值得进一步研究。    、
    治疗上应以破坏大汗腺为目的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局部外涂、外洗或外扑腋臭粉
的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但这种表浅治疗只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而难以达到根
治的目的。临床上对于本病比较严重的病例,主张采用手术切除、高频电针和皮下注射
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
    高青、李增银等对传统手术切除、高频电针方法作了改进,在提高治愈率、减少复
发率、减少术后疤痕等方面又前进了一步,他们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皮下药物注射的方法是以破坏大汗腺为目的,所选药物有四环素、确炎舒松A、枯
痔液、消痔灵等,但应注意注射深度,注射过深或过浅均达不到治疗目的,应注射于皮
肤与皮下组织交界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