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罕见!

2018-05-13 10:51

宋拓《大观帖·太清楼帖》卷八翻墨本

北宋汇刻丛帖《大观帖》全 10卷,为大观三年 (1109)宋徽宗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等稍加厘定,重行摹勒上石。款署“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各帖标题与各卷款识皆蔡京手书。刻工精良,胜于《淳化阁帖》。  

《大观帖》纠正了《淳化阁帖》中的许多错误,如《淳化阁帖》第二卷中张芝《知汝殊愁》帖有一个草书“*”字被误认为“不可”2字,《大观帖》把它合拢了。此帖笔画沉着丰腴,起笔、收笔以及笔划的转折,锋颖毕露,如同手书,原石早佚,传世拓本无全帙。此拓本虽是残卷,但珍如拱璧。

临川李氏本,每册均为红木面刻翁方纲题签,有“华夏”、“伯雅”、“孙氏叔夔”、“翁方纲”、“宗瀚”等藏印 110余方,翁方纲、李宗瀚等跋 18 段。聊城杨氏本有“迪志堂印”、“大雅”、“范大澈图书印”等藏印 100余方,并有崇恩、王拯,孙毓文等跋。此2种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外,中国历史博物馆还藏有第 7卷,南京大学藏第6卷。

《大观帖》自北宋以来流传即已不多,传世残编,几乎成为孤本。今海内公家收藏有三处。故宫博物院藏有完整的第二、第四、第五卷。此三卷为明代诗人、学者王世贞旧藏,入清有乾隆间享有盛名的诗人、学者、金石家、鉴藏家和书法家翁方纲跋。故宫另有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等卷残本合装一册,为清杨氏海源阁旧藏,中有诗人、鉴藏家和书法家崇恩跋。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第六卷,为翁方纲旧藏,中有翁氏跋及评语。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归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第七卷,经清初诗人、书画家、鉴藏家宋荦、张镜菡递藏,中有与翁方纲同时的诗人、书法家王文治以及清末书画家赵世骏等人的题跋。

此外,民国二十年(1931),神州国光社石印王世贞旧藏《大观帖》第十卷一册,惜乎原本已不知所在。

《大观帖》摹勒谨严,镌刻精工,论者以为在《阁帖》之上。

《大观帖》原石的宋拓残本2种。临川李氏本存2、4、5卷,白麻纸,淡墨拓,剪方装,2卷存24开半,4卷存 14开半,5卷存16开半,纵30.8厘米,横28厘米;聊城杨氏本存 2、4、6、8、10共5卷,白麻纸,乌墨擦拓,剪方装,2卷存13开半,4卷存14开,6卷存3开半,8卷存14开,10卷存16开,每开2页,每页纵32.3厘米,横20.9厘米。

《大观帖·太清楼帖》卷八为王羲之书。

宋拓《大观帖·太清楼帖》卷八拓本

释文(未作核对,疑有出入):

羲之死罪!小大悉以來未?惶不可懷。未復临海問,懸情。計賓命行應至。遲卞公還具。承問,妹極得散力,以為至慰。期等故尔耳。因緣不多白,

羲之死罪。不審定何日當北?遇信復白。遲承後問。伏想清和,士人皆佳。適桓公十月末書,為慰。云所在荒甚,可憂。殷生數問北事勢,復云何?想安

西以至,能數面不?或云頓歷陽,尔耶?無緣同,為歎。遲知問。呙癫豢傻茫數茫簧鯌]叛散。頃為此足勞人意。八日羲之頓首:多日不知君問,得一昨

書,知君安善,為慰。僕比小差,而疲劇。昨若耶觀望,乃苦輿上隱痛,前後未有此也。然一日一昔,勞復不極,以此為慰耳。力不(一一)。

羲之死罪,小大悉以来未,惶不可怀。未复谘诲问,悬情。计宾命行应至,迟卞颂远具承问,妹极得散力,以为至慰。期等故尔耳,因缘不多白,羲之死罪。

不审定何日当北,遇信复白,迟承後问。

伏想清和,士人皆佳适。桓公十月末书为慰,云所在荒甚可忧。殷生数问北事,势复云何?想安西以至,能数面不?或云顿历阳,尔耶?无缘同为叹。迟知问。

运民不可得而要当得,甚虑叛散。顿为此,足劳人意。

八日羲之顿首,多日不知君问,得一昨书,知君安善,为慰。仆似小差而疲剧,昨若耶观望,乃苦舆上隐痛,前后未有此也。然一日一发,劳复不极,以此为慰耳。力不。

乡里人乐著县户,今送其名,可为领受。

君顷就转佳不?仆自秋便不佳,今故不善差。

顷还,少敢脯,又时敢面,亦不以为佳。亦自劳弊,散系转久,此亦难以求泰。不去人间,而欲求分外,此或速弊,皆如君言。

便大热,足下晚可耳。甚患此热,力不具。王羲之上。

此书因周常侍,想必至。

吾惟辨,辨便知,无复日也。诸怀不可言,知彼人已还。吾此犹有小小往来,不欲来者其野,近当往就之耳。不大思其方,不见可久理,而任之者悠然,此可叹息。

得西问,无他,想彼人甚平安。此粗佳,玄度来数日,为慰。

中郎女颇有所向不?今时婚对,自不可复得仆德意。君颇泠不?大都此亦当在君耶?

发疟,比日疾患,欲无赖,未面邑邑。反不具,王羲之。

得书知问,肿不差,乏气勿勿,面近,羲之报。

足下各如常。昨还殊顿,匈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乃甚忧之。力不具。王羲之。

得书,知足下问。吾既不佳,贤内妹未差,延期。

须狼毒,市求不可得,足下或有者,分三两,停须故示。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虔,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刖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阔转久,劳想岂舍,知足下常得之,卒未近缘如何?足下数令知问。

十一月四日羲之白。冬中感怀深,始欲寒,足下常疾何如?不得近问,邑邑。吾故苦心痛,不得食经日,甚为虚顿。力及不具,王羲之白。

周益州送此邛竹杖,卿尊长或须,今送。

不得执手,此恨何深。足下各自爱,数惠告,临书怅然。

阮公故尔,可忧,时放恕大事,今令速言,何方(一「作万」。)守笃,大炙不得力,而从事以至,甚无计。自必出,唯须小佳。铁石今出求救,足下可复助,且令得通。

家月末当至上虞,妹亦俱去。

此蒸湿难为人,得示,知足下故尔堪行,想不成病耳。吾至无赖,行克,王羲之顿首。

不得西问,耿耿。

丘令送此宅图,云可得亩,尔者为佳。可与水丘共行视佳者,决便当取问其贾。

谢生多在山下,不复见,且得书,疾,恶冷,耿耿。想数知问,虽得还,不能数,可叹。

不审比出日集聚不?一尔缅然,恐东旋未期,诸情罔。

飞白不能乃佳,意乃笃好。此书至难,或作,复与卿。

羲之白,昨故遣书,当不相遇。知君还,喜慰。足下时行,想今善除,犹耿耿。仆时行以十一日而不保,如比日便成委顿,今日犹当小胜。不知能转佳不积不?卿至,劣劣。力还不具。王羲之白。

不审复何似永日,多少看未,九日当采菊不?至日欲共行也。但不知当晴不耳。

伦等还,殊慰,意增慨。知足下疾患小佳,当惠缘想哀能果。迟此善散,非直思想而已也。寻复有问,足下以数示,由为诸,力不具。

月半哀感,奈何奈何,念邑邑。罔极之至,不可居处。比日何似,Φ差不?悒悒。力知问,王羲之顿首。

知彼乃尔切切,汝乃独坐,但有忧色,悬远不能得遣人,且吾无复久意。果去,当南视汝等也。

一昨得安西六日书,无他,无所大说,故不复付送。让都督表亦复常言耳,如兄子书道嵩自必果,今复与书督之。足下敕令至,并与远书也。(《淳化阁帖》八。此帖再见。)

尊夫人不和,想小耳。今以佳,念累息。卿佳不?吾故劣劣,力知问。王羲之敬问。

日五期结极以大,先师之言皆著。推此言之无验,如此事君当欲知,故及。宜停宅。

三月十六日羲之白,一昨省不悉,雨快,君可不?万石转差也。炙得力不?不得後问。悬悒不知(一作「去」。)怀,君云当有旨信,迟望其至。仆劣劣,故遣不具,还具示,王羲之。

取卿女智为长史,休种知何似,耿耿。

适欲遣书云得示,知足下得谅以为佳,甚慰。知多疾患,念劳心。吾故不欲食,比来以为事恐不久,邑邑思面,行故果之。王羲之。

此郡之弊,不谓顿至於此。诸逋滞非复一条,独坐不知,何以为治。自非常才所济,吾无故舍逸而能劳,叹恨无所复及耳。夏人事请托亦所未忽,小都冀得小差,须日当何理。(已上并《淳化阁帖》)

想佳,卿以得速还,欲令今早去时反也。(《汝帖》,下皆同。)

省书增感切,及反不具,羲之报。

念足下,罔恋之至,不可居处。白此已具委也。

前却食小差,数数便得疾,政由不消化故。

二月廿日羲之顿首,二旬期等小祥日近,伤悼深至,切割心情,奈何奈何!近得告为慰,力及数字,王羲之。

羲之白,昨得期书,知君可耳。(已上并《汝帖》)

百姓之命(阙)倒悬,吾夙夜忧此。时既不能开仓庾赈之,因断酒以救民命,有何不可。而刑犹至此,使人叹息。吾复何在,便可放之。其罚谪之制宜严重,可如治,日每知卿同在民之主。

卿事时了甚快,群凶日夕云云,此使邺下一日为战场,极令人惆怅,岂复有庆年之乐耶?思卿一面,无缘,可叹可叹。

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土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勿勿,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阙)不得也。

知虞帅云,桓公以至洛,即摧破羌贼,贼重命,想必禽之。王略始及旧都,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实著,自当求之於古,真可以战,使人叹息。知仁祖小差,此慰可言,适范生书,如其语无异,故须後问为定。今以书示君。

虞义兴适送此,桓公摧寇,罔不如志,今以当平定。古人之美,不足比踪,使人叹慨,无以为喻。

适知十五日问,清和为慰。复得南後问不?想二庾速王之始兴奴长就,令人邑邑。想无所至耳,还具示问。

方回遂举为侍中,不知卒行不?云相意未诈,尔者为佳。比得其书,云山海间民逃亡,殊异永嘉,乃以五百户去,深可忧,深可忧,此问不乃至此。足下郡内云何,粮迟日广远,恐此不弊不已。

二谢致丧,兴公近便索然。玄度来数日,有疾患,便复来。阿万小差,阮公政耿耿,怀祖可呼贺祭酒俱。

谢书云云,今送。

二族旧对,故欲结援诸葛。若以家穷,自当供助昏事。

欲速知决。

阮生何如,此粗平安,数问为慰。

大都夏冬自可足麦,秋辄有违,此亦人之常。期等平安,善在此羸小差。知诸贤佳,数见范生,亦得玄近书为慰。又得孔郗王书,亦云不能数,何尔须江生,可耳断绝也。尚未见傅女,足下言极是。有怀甚佳。(案:《法书要录》载此帖仅三十八字,无「知诸」已下。)

二月廿日羲之白,(阙)。不可言,得六日告,为慰。寒,想各安善,司马与无还问,耿耿。仆可耳,力不具,王羲之白。

廿二日羲之报,近得书,即日又得永兴书,甚慰。想在道可耳,吾疾,故尔沈滞,忧悴解,日面近,不具,羲之报。

近日东阳绝无常,忧心何可言,想足下当尽能致。

敬和在彼,尚来议还,增耿耿。

数有想常达,还此不快,鄙人得夏常尔公为尔差念足下小大佳,忧卿可耳,想同数得问,官奴妇产,复委笃,忧之深。馀粗可耳。知足下念,差免忧之。不具。羲之白。

羲之顿首,昨得书问,所疾尚缀缀。既不能眠食,深忧虑,悬吾情,至不能不委。更故不差,豹奴晚不归家,随彼弟向州也。前书云,至三月间到之,何能尽情忧,足下所惠,极为慰也。不谓也。

鹘等不佳,令人弊见此辈。吾衰老,不复堪此。

服食而在人间,此速弊分明,且转衰老,政可知。乃欲与彦仁集界上,甚佳。诸如此事,皆所欣也。平自可耳,何所谘人。外将何必拘小绳墨,且令吴兴不出界,当可耳。便因馀杭而行耶?不自此会,再举难也。君便可以仆书示之,但俗多怪,且在草泽者,为尔扇动纵任,恐恶之者众。

源日有书径此界中,而值吾病,不得见之,万恨万恨。似从鱼浦,不知何日当进,足下必得见之也。

贤姊体中胜常,想不忧也。白屋之人,复得迁转,极佳。未委几人,吾龋痛,所作赞又恐不任,当示殷也。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十二日告李氏甥,得六日书为□,吾劣劣,力不一一,羲之白。

比奉对对兄以释岂一。

汝不可言,未知集聚日,但有慨叹,各慎护。前与更试求屏风,遂不得答为也。

十月五日,羲之忽有感,情兼深,足下得不可至。前得足下似行一书为慰,故不适足下昨还如常耳。虽不得旨问,远得足下书,辄具问为慰。吾顷胸中恶,不欲食,积日勿勿,五日来小差,七日羲之白。

三月十三日羲之顿首,近反亦至,念足下,哀悼之至,不可胜。更寒外,足下何如?吾劣劣,力遣知问。王羲之顿首。

初月十三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属,卿佳不?吾诸患殊劣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万岁通天王方庆进帖》)

隔日不面,悬迟何极。计足下须人,兼具此等事势,速令垂报也。

重告慰情,吾腹中小佳,体Φ乏气便转差,深以为慰,足下意也。王羲之顿首。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旧志志道意甚勤至,不知为尽心朝夕而已。有所希耳,一自任之耳,当以君书示。

九日以当力见。

祠物当治护,信到便遣来,忽忽善错也。

思言叙卒何期,但有长叹念告。(已上并《王方庆进帖》。)

信云舍子别送,乃是北方物也。何以欲此,欲几许。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白石枕珠佳物,深感卿至。

裹味佳,令致君所须,可示勿难,当以语虞令。

纸笔精要,深念儿,至一物而无所出,後信酬。

数日雨冷,肾气《疒圭》腰,复嗽。动静遇风紧,陂湖汛涨,船不可渡,勿讶。谢光禄鹅在山下,悬情可爱。羲之遣。

损惠野鸭一双,秋来未得,始是尝新,远能分遣,但深佩耶。二谢。

节日萦牵少睡,{艹郸}茶微炙,善佳。令姊差耶,石首鲞食之,消瓜成水。此鱼脑中有石如棋子,野鸭亦有,云此鱼所化乾,蜗青黛,主风搐搦良。

鸬鹚粪白,去《黑干》黯瘢,令人色态。此禽不卵生,口吐其雏,独为异耳。

鹰嘴爪炙入麝香煎酥酒一盏服之,治痔瘘有验。十七日羲之顿首。

又□焦小服,豉酒至佳,数用有验。直以纯酒渍豉,令汁浓便有,多少任意。

石脾入水即乾,出水便湿,独活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天下物理,岂可以意求,惟上圣乃能穷理。

治头□□闷,或患痈肿头不即溃者,以此药帖之,皆良,□麻巴豆薰陆石□芎穷松脂六物,□捣如米粒许,少加其分头闷处。先其巴豆三分减一松脂,剃去发方寸,以帛帖药当病上。帖之周时,帖刮上烂皮,以生麻油和石□涂上,当有黄水出为佳,羲之上。(永乐中周藩《东书堂帖》。下皆同。)

荷华想已残,处此过四夏,到彼亦屡,而独不见其盛时,是亦可讶,岂亦有缘耶?弊宇今岁植得千叶者数盆,亦便发花,相继不绝,今已开二十馀枝矣,颇有可观,恨不与长者同赏。相望虽不远,披对邈未可期,伏□可胜帐惘耶。

想清和,士人佳也。此平安,安不过停数日,日无为乐,益增想。想孔长史安善,足下令知问累有书也。足下入年哀得俱还不?思□以事为岁。

州民王羲之死罪,贤弟逝没,甚痛奈何。白笺不备,羲之顿首。

太尉门左不可言,同此酸慨。

小大何如,二妹佳为慰。诸舍可,何新妇委顿态人期弟各可不?想今日能□□□□书暮必来宿也。若宜日□思夏□,羲之报。

诸贤子粗足自枝,注示吾弱息毁弊,大儿恒救命,足令人心ㄡ。先是之欢,於今皆为哀苦。自非复衰年所堪,岂复以既往累心,率事自难为怀,如之何。

卿女母子粗平安,丧际贤女动气疾,当时乃勿勿,今以除也。他等皆知孝思。先日之欢,於今皆为哀苦,触事切人,处此而能令哀恻不经於心,殆空语耳,一至於此,何所复言。

此粗平安,修载来十馀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东比何为慰郎,以也谢诸子,往矣如何。

得书知足下问,何万来?一昔不得眠,便大乏。足下念,王羲之。

□□劳人意,以书示妹,汝母□不多书,寻□更有信也。

致履足下各一量,□当尝□长。

久□此草书,尝多劳□亦知足下书,字字新奇,点点圆转,美不可再。书得足下闲下,比来迟迟,终不可也。之果云云。

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飞也。足下更与下匕致之不?治多少,寻面言之。委曲之事,实亦□人,寻过江言散。

旧京先墓毁动,奉讳号恸,五内若割,痛当奈何?王羲之顿首。

顷日亲亲亻过诸婚。(《滋蕙堂帖》有「姻」字。)经恤体力不复堪之,故未复遣信耳。

二月二日,汝妇母一□夜亡,亲亲伤怛,汝不可言。问足下旨,为致诚答。今旨意致来勿忘,此意自决,今以资严,知不大疾患,念劳心。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濛、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睿鞔洳檠椅薏火б劳豸酥G宕湟员Т蚱铺У姆段В豸酥氖槭サ匚蝗晕炊 !笆槭ァ薄ⅰ澳省彼溆小笆セ敝樱来摇⒕拮樱ü冉稀⒋Γ薏恍脑贸戏,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