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协主席苏士澍:中书协永远都不欢迎田英...

中书协主席苏士澍:中书协永远都不欢迎田英章,永不接纳其楷书

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瑰宝,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门传统艺术,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志士为练得一手好字而苦下功夫,由此诞生了许多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王献之等。
放眼现代,田英章便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很多学生在入门书法时,都会选择他的字帖来进行临摹。相对其他书法家的字体而言,田英章的字体相对比较板正,贴合现在印刷字体的形态,因此也引来了一些纷争和矛盾。
中书协的主席苏士澍曾经放言:“中书协永远都不欢迎田英章,永远不接纳他的楷书!”
各花入各眼,每个人对于艺术的审美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不同的眼光和审美是很正常的事情,亦可不必弄得如“兵戎相见”一般。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对国家的书法研究中,田英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田英章出生于一个书法世家,他的父亲田荫亭,伯伯田起山和哥哥田蕴章在书法上有颇高的造诣,从小就对此耳濡目染的他,很早便开始练习书法。
一步一个脚印,从临摹古代大家的字体开始,先了解每个汉字的形态,体蕴,慢慢地,在不失字体本身韵味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书写风格,多加练习和找补,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字体。
年少时随父亲,伯伯和哥哥一起学习书法,是引领田英章走上这条艺术之路的关键。
古人曾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田英章从小被这种书香气息熏陶,练字学习陶冶情操,因此他的性格比较温和,淡泊名利,颇有一种“竹林隐士”的风范,他不争不抢,将一门心思放在书法造诣上,其他争议谩骂任凭人说。
但这并不妨碍他传播书法的魅力,从1985年至今,田英章在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教授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出版了七十余种的书法字帖、教材和光盘等,以各种形式传递书法的魔力。
除此之外,田英章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并且担任了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的终身书法家,身兼数职。
文学作家张洁曾经说过:“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的声音,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面对书法,田英章是饱含兴趣并注满努力的,是足够的勤苦,让他有了现在的成就,闪耀的光芒,一切都是天道酬勤。
对于很多初学书法的人来说,田英章的字体工整,优美,有传统中国汉字的板正形态,较好入门。然而,对于很多现代书法家来说,他的字体一点都不洒脱豪迈,完全没有自己的个性,一板一眼的,像印刷体一般,根本算不上书法。
由于想法观点不同,田英章受到了很多同门书法家的冷落和排斥。甚至是中书协也不接受,其主席苏士澍曾经说过:“中书协永远都不欢迎田英章,永远不接纳他的楷书!”
有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纵使他人对自己存有偏见,其实归根结底,也都是他人的看法,与自己无关。抱着这样的心态,田英章两耳不听闲言碎语,一心只在书法创作。
反观现代,许多书法学者为了追求字体飘逸随性,从而忽略了中国汉字本身的方正感性。人人都觉得书圣王羲之的字洒脱优美,那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是率性而写,字体飞扬跃然纸上,打破了固有的框架束缚,这才是众人应该学习的书法典范。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王羲之的书法,是他经过多少年的勤恳练习,从最开始一丝不苟地临摹,渐渐才找到感觉,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字体。
并不是每个人都得照着王羲之的样子去练自己的书法。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个性的字体,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同样,田英章的字体,就是他的独特所在,没有必要因为不符合他人的审美特点去改变自己的个性。
面对同行的排斥和不屑,田英章选择不顾其他,做好自己。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田英章便是这样一种个性,虽然孤身一人,但有自己喜欢的事业,有自信地在书法领域砥砺前行,那么旁人的言论对自己又有何用呢?
可以说,田英章将他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书法。在不断提高自己书法造诣的同时,也致力于书法的传播和发展。
在1991年至1993年,田英章受日本的邀请,在日本创写了印刷字体楷书和行书两套,将书法的魅力传播到海外,无关乎国界,无关乎种族,只为让这一门艺术有更多人知晓和欣赏。
此后在1996年到2000年,田英章又联络台湾和日本书法界的友人创建北京长城碑林。为了书法的建设和发展,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只有真正热爱的人,才会做到如此地步而无所求。
培根曾说过:“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对于田英章而言,从1963年跟着父亲、伯伯和兄长一起研习书法开始,他此后的人生便跟这两个字绑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
纵使在书法这条道路上,他走得艰难险阻,到处碰壁,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田英章依然坚持做自己。他没有忘记自己喜欢书法的初衷,也不会轻易因为他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书法个性,因为田英章就是田英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