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隶书能够取代篆书?这篇文章告诉你一切!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而实际上一个时代的文字,也是一个时代的形象。隶书和小篆都是在秦朝出现的,小篆是官方文字,而隶书只是看管监狱的小吏在使用的,那么监狱小官的字体,为什么最终会取代大秦的官方文字?又为什么会呈现出与竖长状小篆完全不同的扁长字形呢?

秦末汉初由于竹子木材容易寻找,且成本低廉,竹片和木片一直都作为书写的材料。汉代对于竹片的规定是长约23厘米,宽约1厘米,这个长度看似不短,但是毛笔写的字要远大于现代纸张上的印刷体,那么在有限的竹简上,怎样才能容纳下大量的文字信息呢?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书写的人改变了汉字的外形,将文字横向拉长,纵向缩短,让原本竖长型的篆书,变成了扁方壮的隶书,这样,单个图片上的文字数量就可以增多了。

另外,竹子制作的竹简本身,具有天然的纹路,当用毛笔在竹片上写字时,书写的水平线会被竹子的纹路所影响,提笔的瞬间末端自然上扬,造成了整体视觉上的扁方趋势。总的来说,隶书之所以能够取代小篆,是因为隶书更适合当时的使用书写习惯。

隶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蚕头燕尾和一波三折,一汉代隶书代表作品《曹全碑》为例,整体以圆扁为主。蚕头,指的是起笔时笔锋因像蚕宝宝的头那样隆起;燕尾,指的是横波收笔时顿笔斜翘,就像大雁的尾巴那样;而一波三折,是说写捺画时先向右、左下大幅度运笔,然后一贯到底,淋漓尽致,手笔上调,增加字的力度。

秦朝奢华,即便是在选用文字的风格上,秦始皇也推行尽显浮夸之风的小篆。篆书保留着象形文字的特点,而从隶书开始汉字,开始有了,偏旁部首的概念,也正因为这一点汉字的传播才更加迅速。隶书朴实无华,更具实用价值,符合汉朝皇帝崇尚简朴的审美要求,因此隶书在汉代盛行400多年,而小篆也随之秦朝的灭亡一起被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作为中国六大书法之一,它看起来却像小孩写的字,甚至被人称为丑书,他到底丑在哪儿?又凭什么被人们所喜爱呢?敬请期待下期文章“魏碑之美——《张猛龙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