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核心内容

内圣外王

儒学

全部学说

的总概括

《大学》的

“格物”

“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属内圣范畴

内圣:

通过修养

成为圣贤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属外王范畴

外王即在

内心修养

的基础上

通过

社会活动

推行王道

创造

和谐社会

大同社会

“内圣外王”皆以

“仁义礼智”作为

根本指针

其中“仁”“礼”

在“内圣外王”

两个层面中的

根本意义相同

但在

两个层面上

有着不同的

具体解释和

具体效用

外王学说:

“大众儒学倡议书”

“外王”学说的表述:

(一)大众儒学

是儒学的原教旨

(二)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1.仁,即爱人

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

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

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

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也就没有了造反作乱的必要;

人们普遍地认可

社会的道德秩序

普遍遵守符合

自身社会地位

的道德规范

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

(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

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

社会也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

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

事实上都

没有违背儒学的

仁和礼两大原则

2.

儒学真谛

仁礼一体

不讲仁,只讲礼

礼不会被

社会成员

普遍认可

就会遭到反对

不讲礼,只讲仁

社会成员就会

不受道德约束

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

引发出,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仁和礼是一刻

也不可以分开

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不

发展进步

古代人类

受到自然界的

威胁特别严重

每个人都必须

依赖群体力量

才能得以生存

所以个体

都习惯于

遵守群体

的共同的

道德规范

认为群体共性

对个性的约束

非常合理

越到后世

人类受到

自然界的

威胁减弱

反对共性约束的

追求个性自由的

思潮便逐步

发展了起来

所以,人们

的道德观念

就跟着发生

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

根据不同的时代

而有不同的内容

拿着古代的“礼”

来统治现代的社会

就会违背仁的原则

违背仁的礼

一定会受到

反对和反抗

礼贵在

不违背仁的原则

不违背仁的原则

就必须根据

不同的时代

改变

礼的一些

具体内容

只有根据

时代变化

改变调整礼的

一些具体内容

才可以真正达到

不违背仁的原则

仁礼协调

一体不二

3.

辛亥革命

推翻中国

两千年的

旧的礼制

这是因为

这个礼制的许多内容

有违时代发展的要求

已经违背了仁的原则

辛亥革命

推翻中国

旧的礼制

本身正是

体现儒学

仁的原则

新的社会形态

也只有在推行

仁政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新的

社会道德秩序

才能

得到最后稳定

实现长治久安

书籍:

《大学》原为

《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

把它从《礼记》中

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合编注释,称为《四书》

从此《大学》

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

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

重新编排整理

分为

“经”一章

“传”十章

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经”是孔子的话

由曾子记录下来

“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

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

主要有两个体系:

一是

经朱熹编排整理

划分为经、传的

《大学章句》本;

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

《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本篇就是采用的

《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

“小学”而言

是说它

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

经一章

提出了: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条纲领

又提出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

三条纲领的途径

而在八个条目当中

修身是根本的一条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

明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本末、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

做事需要

分清主次

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

诚意:“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

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管理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治理国家

治理国家:

首先要作表率;

自己讨厌的

不加给别人;

得众、慎得、

生财、举贤

得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

有德此有人

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财;

见贤能举

举而能先

《大学》

文辞简约

内涵深刻

影响深远

两千年来

无数仁志

由此,登堂入室

以窥,儒家之门

即从实用主义角度

对于做人做事立业

均有深刻启迪意义

孙中山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第六讲题:

齐家、治国

以免受到压迫

根本是在修身

把中国

固有的知识

一贯的道理

先恢复起来

然后我们

民族精神

民族地位

才可恢复

独尊儒术:

汉武帝之前

秦朝是以法家思想

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

焚书坑儒之后

汉字尚处雏形

不能准确表达

正统儒家思想

已经基本消失

汉初当时的

主流的思想

是道家思想

所谓黄老道

行无为之治

董仲舒提出: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

表章六经”

即强调以儒家思想

为国家的哲学根本

杜绝其他

思想体系

的根本

鉴于秦朝苛政覆灭

统治阶层已意识到

仁政对于维持王朝

稳定统治的必要性

汉武帝采纳了

他的主张

从此

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研究四书五经的

经学成为了显学

孔子已死三百馀年

董仲舒在具体政策上将

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

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

加以发展,形成新儒术

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

在汉朝的

儒家思想

普及过程

社会问题

得到解决

儒家思想倾向于

施用仁政管理国家

政治家以此为根据

限制土地过分集中

建立完善道德体系

提出了包括

“限民名田,

以澹(瞻)不足”,

“三纲五常”等政策

一些学者也有不同看法

如历史学家黄现璠说到:

儒学独尊之原因

在客观条件上是

由于

汉至武帝

六十余年间

社会经济已呈繁荣

帝王集权已经树立

学术思想自然统一

诸家学说皆与

帝王集权冲突

墨家主平等

道家主放任

等等

皆不利于

帝王集权

儒家与民,言服从

与君,言仁政

正合帝王

专制之治

儒家学说

范围极广

言训诂注疏校勘典章制

甚至阴阳五行等

皆可附从

故得信仰

武帝乃行董仲舒之议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儒学遂得,独尊地位

于是,五经博士

弟子以及用儒生

行夏之时

即于此时

开始

博士儒学参与,实际政治

已非文景之时,具官待闲

当时儒家之

政治哲学是:

大一统、

尊王

绝对王权

三大理论

三大理论之根据:

皆以春秋

“春王正月”

为出发点

大一统之思想:

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曰

王正月

传曰

王者孰谓

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

而后言正月

王正月也

何以谓之王正月

王者

必受命

而后王

王者

改正朔,

易服色,

制礼乐,

一统于天下

通以己

受之于天也

王受命而王

制此月

以应变

故作科以奉天地

故谓之王正月也

孔子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其门徒亦抱“是古非今”之态度

汉儒变而改制,直欲改秦制,

而法周道,顾其所谓改制,

系托古行己意

与周制不同

即如大一统

之政治哲学

即显著之例

大一统

依董仲舒解释

“一统乎天子”

即帝王集权

帝王集权的内涵:

第一,抑制诸侯

《春秋公羊传》:

1诸侯不得专封

2诸侯不得专地

3诸侯不得专讨

实则周代诸侯

专封、

专地、

专讨

比比皆是

第二,须抑制大夫

1.大夫不得世袭

2.

大夫不得专执

大夫不得专废置君

然观周代大夫,正与此相反

尊王之说,为汉儒

尊崇天子

积极表示

亦与周代“天下宗周”不同

周代的天子与诸侯

不过国与国之关系

天子特为

名分上之共主

汉儒依托春秋

立“王者无外”

之最高原则

其实春秋是

“王者有外”

《春秋公羊传》:

春秋

内其国而外诸夏,

内诸夏而外夷狄,

王者欲一乎天下,

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

孔子且有:

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退于夷狄则夷狄之

又何尝

有内诸夏

而外夷狄

之主张

如成公八年,钟离之会,

外吴而不外楚,郧之战,

予楚而不予晋,即其例也

绝对王权之说,即天子

只对天负责,不对民负责

例如灾异之变,董仲舒:

天地之物有

不常之变者,

谓之异,

小者谓之灾;

灾常先至

异乃随之

灾者,天之谴也

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

乃畏之以威

'畏天之威’

殆此谓也

灾异之本

尽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

乃始萌芽

天出灾害

以谴告之

以谴告之

而不知变

乃见怪异,以惊骇之

惊骇之尚,不知畏恐

其殃咎乃至

以此

见天意之仁

而不欲陷人;

谨按灾异

以见天意

天意

有欲有不欲

所欲所不欲

人内以自省,宜有惩于心

外以观其事,宜有验于国

虽则帝王

对天负责

然引起灾异之变之责任

乃为宰相

不是帝王

黜罚之罪

亦为宰相

无及帝王

此无异于十七世纪

英王查理一世时代

盛行之王权神授说

王权神授:

帝王对于

国家人民

具有

绝对权力

此类学说与周末:

天听自我民听

天视自我民视

之思想完全相反

汉儒

政治哲学

三大理论:

大一统、尊王与绝对王权

完全为汉帝而立

汉儒拥护

帝王集权

别出心裁

古未之有

汉代儒者

在思想上

口含天意

随便造谣

政治亦欲

打倒一切

唯我独尊

“打倒一切”:

第一

打倒法名之学

而行德教治国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

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孔子曰: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之教显然是:

刑法治国

毕竟不如

德教治国

尽美尽善

汉儒主张

未尝不是

第二,直欲

以礼,代律

以春秋,断事

《盐铁论》

春秋断狱

批评如下:

春秋治狱

论心定罪

志善而违于法者免

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诛心之论,即春秋之义

春秋所谓心:

全依,宗法及身份等级之伦理观,而言

非依,平等合理之法律,而定

春秋之义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官不能治

社会何由安宁

汉代以春秋治狱,颇不乏人

《汉书·食货志下》:

自公孙弘以

《春秋》之义

绳臣下取汉相

《汉书·五行志上》:

使仲舒弟子吕步舒,

持斧钺治淮南狱,

以《春秋》

谊颛断于外

《汉书·兄宽传》:

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

最著者为董仲舒

《公羊董仲舒治狱》

即为其例

武帝

尊儒学

用儒生

果出于至诚

合于儒学精义

是又不然

彼好神仙,信巫蛊,

已与“子不语怪力乱神”不合

其用

张汤、杜周

等为法家

欲以刑法治国

非以德教治国

大背儒学宗旨

故宣帝即位,尝谓其子元帝曰: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奈何纯(住)[任)德教,用周政乎

本人行动,非儒

政治施策亦非儒

所谓尊儒

乃尊其所尊

非人所谓尊

谓秦皇

焚诗书

禁私学

专任吏治

汉武帝

黜百家

禁私学

杂行霸与王道

两者虽然都有

激烈和平之异

目的皆为:

思想统一

帝王集权

为功为罪

互相伯仲

世人不察

每誉汉

而毁秦

谬矣

文化鉴借:

刚健有为

发愤图强;

公忠为国

爱国情怀;

"以义制利"

正确对待

物质利益;

仁爱精神

热爱人民

高尚情操;

气节观念

坚强的意志

坚定的志向

近代研究:

现存的儒家思想

(异于孔子思想)

作为封建王朝

的正统的思想

将阶级视为

人类社会的基础

鼓吹封建道德观

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

忽略法律在社会生活的作用

因此只要有

儒家文化在

中国也就

难以建成

法治社会

儒家思想,是亚洲国家

难于接受西方民主思想

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待中国古代

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

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

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

一是国粹派

认为中国传统

文化一切都好

甚至二十四孝

也不加批判地

完全充分肯定:

一是西化派

把中国

落后的一切根源

归之于文化传统

主张完全

抛弃中国

传统文化

全盘西化

这两种观点

都是错误的

对待传统文化的

科学态度和方法

应该是

古为今用

批判继承

但如何进行

“古为今用

批判继承”

我们认为:

1.对于

长期历史

实践当中

形成优秀

价值原则

可转化为

时代精神

来作继承

例如:

《周易大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刚健有为精神

《论语》:

舍生取义、

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

“三军可以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孟子》: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春秋公羊传》

所强调的

天下统一

的思想等

都易转化为

新的时代的

尤其是强调

统一的思想传统

更具有现实意义

2.

对有些内容可

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

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

使之成为

今天新文化建设

有用的思想要素

如“民本”思想

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

而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民本思想,构成中国古代

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

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

今天剔除

封建内核

则可以

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

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

将其发展为

人民的利益

高于一切的

社会主义观念

儒家提出

“修己安人”、

“正心修身”

等命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今天仍然

需要

提倡自身修养

和为社会主义

而献身的精神

3.

对传统文化的糟粕

即必须否定和抛弃

“三从四德”,的女性观

“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

“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