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林放问礼之本(3-4)

一边是季氏“三家以《雍》彻”,一边是“林放问礼之本”,彼此形成鲜明对比。林放之举肯定会得到孔子称赞。孔子认为,礼不在于奢侈,而在于合乎规范、礼义。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注释】

林放,字子丘(邱),春秋末鲁国人。故里在今山东新泰市放城镇,生卒年无考。据说为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周敬王时担任鲁国大夫,拜为太傅,去世后葬在曲阜孔庙南约2公里(今山东曲阜小雪街道内)。林放因深得孔子思想核心,后来跟孔子配享文庙,许多地方的孔庙中都立有林放牌位。

易,治理、办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非常周到、铺张。

戚,心中悲哀、悲戚。

【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礼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悲戚。”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乐崩坏的时代,其时弊表现在各个领域都在舍本逐末,重形式轻内容、重表象轻实质。对于“礼”也是如此,形式主义相当严重。林放作为一个有志于“礼”、专注于探究“礼之本”的人,绝对不只是希望学一点礼的表面形式,而是想真正领悟、体会、得到礼的精神实质。因为只有得到了礼的根本,才能得到礼的全部。

礼是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指导、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的总和。礼节仪式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礼的根本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所以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的整齐有序、热闹非凡,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领悟、体会礼的根本,一切形式和内容都必须真正符合礼的要求,这样的礼才是真“礼”。

古时丧礼是祭礼中重要的礼仪之一,所以孔子将“礼”与“丧礼”并列进行阐述,是为了特别强调礼的根本在于内心的真诚、虔诚。一般的“礼”相对于奢侈来看,节俭更接近于根本,因为节俭更为务实、朴实,是真诚、虔诚的体现。如果一味追求富丽堂皇、奢侈豪华,而不是怀着一颗十分虔诚的心,那就是做表面文章,反而会失去根本。丧礼更是如此。悲戚就是真诚的表现,相对于非常完备的丧礼,如果只追求形式,远不如内心悲戚更接近于根本。子女为父母行丧礼,心中一定非常悲戚,甚至有可能悲戚到丧礼都会失去条理。悲戚实际上就是孝心,过分讲究周到慎密,往往会失去孝的根本。如果丧礼过分注重程式的细节,办得井然有序,表面看来是“易”,却不合人之常情。

当今社会更有甚者,把丧礼当作炫耀的机会或者敛财的手段。有的大操大办以示孝心,不知其父母在世时究竟是否真正尽孝;有的借机收受财物,以祭奠老人之名行腐化堕落之实。这种种行为更是与“礼之本”背道而驰,就是大不孝,更会为世人所不齿。

这段对话还体现出孔子教书育人的高超技巧。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似乎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对孔子的回答进行深入思考,就能从中领悟到“礼之本”的真谛。“学而不思则罔。”圣人教学善于启发智慧,注重培养悟性,这也是后世应该从中得到的另一启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