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跳楼是大多数自杀者的选择?

不知道大家有是否看过这张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一张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照片,题为《最美丽的自杀》。
上面的人很平静,躺在一堆皱巴巴的钢铁里,双脚交叉在脚踝处,左手戴着手套在胸前,紧紧地抓着她的珍珠项链。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并不是一张摆拍,而是一场真实的跳楼自杀事件。
照片上的女主人公叫伊芙琳·麦克海尔(Evelyn McHale),家住纽约,银行的簿记员。她有一个未婚夫,自己刚毕业不久。
1947年4月30日,伊芙琳坐火车去看望了未婚夫,第二天上午回到纽约,买了一张帝国大厦86楼的天文观景台的门票,从那里跳楼身亡。
事情突然到距离仅10英尺的保安都来不及反应。
图:帝国大厦86楼天文观景台
后来在其遗物中,发现了她的遗书:
“我不希望任何人看到我的任何部分。您可以用火化摧毁我的身体吗?我请求您和我的家人,不要为我举行葬礼和纪念。
我的未婚夫让我在六月嫁给他,但我认为我不会成为一个好妻子。没有我,他会好得多。”
没有人看到她的身体这件事情,恐怕永远无法如愿。
在她的尸体落在一辆停在路边的豪华轿车上几分钟后,一位名叫罗伯特·威尔斯的摄影学生跑到街对面抓拍了这张不朽的照片。
伊芙琳从小就在单亲家庭中长大,陪着她患有抑郁症的母亲一起,我们也只能从遗书的内容猜测她可能存在着抑郁倾向,但这一切已经无法确认。
死亡对于抑郁人群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中国,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叫做讳疾忌医,大家会觉得得病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就像我的老大,发烧了,就自己跑到了一个小屋去办公,担心自己咳嗽等情况影响我们。
感冒发烧的问题尚且如此,精神疾病的情况更甚。
曾有调查显示,大多数人不愿意把自己抑郁的情况告诉自己的朋友、家人。
无论情况多严重,很多人都想自己强撑度过。
同样的,死亡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一件讳莫如深的事情。
当两种东西碰到了一起,因为抑郁而自杀,这件事情就变得更加秘密。

这一切,都在静悄悄地发生,

甚至很多人在生活中无法察觉——为什么平时那么快乐的人,突然间就没了。
似乎我们觉得,他们是因为失恋,因为压力,或者因为什么才会不开心,那么想想办法做点儿什么,他们就会开心起来。
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不是没有动力,他们最痛苦莫过于失去活力。
“我们并不是不知道,抑郁是什么问题;我们也不是不知道,我们做点儿什么就会开心起来。但是,我不想动。”一个之前罹患抑郁的朋友这么跟我说。
没有人不希望被理解。
但是当环境没有办法理解他们的时候,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
霍普金斯的Adam Kaplin在对自杀群体进行调研后得出结论:“其实那些因为抑郁想自杀的人不想他们的状态更差影响到别人,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去毁掉自己。”
而死亡变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
为什么自杀会去选择跳楼
年轻人容易愤怒、冲动、易激惹,在情绪化的时候更容易做出想象之外的决定。
在那一瞬间,他们会觉得跳楼寻死是唯一正确的决定。
当这些人选择跳楼的时候,自杀这件事情就已经不在秘密了,最后的画面都会呈现出来 ,这所做的一切,就是他们在向外界传递信息。
选择跳楼的人,他们渴望被看见(Beautrais, 2007)。
很多压抑在心底发不出来的声音,最后都只能化成一场自我毁灭的行动,跟这个世界告别。
还有些人会认为,跳楼这件事情没有痛苦。
事实并非如此。
在心理上,跳出去的一瞬间,就容易感觉到后悔,下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是折磨;
在身体上,一旦有其它外界因素干扰,导致没有直接摔死,后续带来的骨折,截瘫,终身残疾等情况,都将伴随一生。
更何况即使运气很好成功摔死,但是那灰头土脸血液横流脑浆迸裂的画面,你是否想象过呢?
并非谁都是伊芙琳,能拍出那么唯美的照片。
同时,这也会给很多目击者造成心理阴影,还容易伤害到过往行人。(Beautrais, 2007; National Institute for Mental Health, 2006; Pirkis, 2013)。
即使这份遗憾自己感受不到,但是身边的每一个家人、朋友,遭殃的路人,都需要帮你去承载这份痛苦。
此外,现在跳楼自杀的越来越多,还跟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关。
我们住在高楼林立的环境里面,有些人可能并没有想好,但是当“自杀”的想法出现在他们脑海里的时候,他们能够想的,就只有就近取材。
如果身边没有任何东西,那么高楼就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
如何帮助有倾向的人
无论是你自己还是身边的人,但凡有一点征兆,请千万不要忽视。
世卫组织对自杀人员容易出现的情况进行汇总归纳,称为六变三托:

向上滑动阅览

“六变”是指性情、行为、花钱、言语、身体、环境的改变。

性情改变:原来腼腆羞涩的人变得飞扬跋扈,原来阳光开朗的人变得孤独和害羞;

行为改变:做自己不应该做的事、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时没有愧疚感;

花钱改变:无论是给别人还是给自己,钱都花光光。用钱来交代和这个世界和某些人的关系。

言语改变: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总是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某本书、某个观点里努力寻找自己活下来的理由,找不到就觉得自己该死;

第二阶段:找死的理由,死亡的价值、仪式、费用和程序;

第三阶段:怎么死?询问自杀的方法,在网上寻找,吃什么药、吃多少颗等;

第四阶段:动不动会提到 “死”字,比如天气冷会抱怨“冻死好了” ,稍不如意就说“干脆死了算了”。

身体改变:出现急性或者慢性重病的人都会出现自杀的想法;

环境改变:天灾人祸,家毁人亡,越坚强的人越有自杀的危险。因为坚强,他们得到的关心、在乎、支持的几率就更小。

“三托”:托人、托事、托物。

托人:突然向亲友嘱咐、要求或委托,加强对某人的照顾;

托事:突然把自己的重大事件,要求或委托他人代为执行或完成;

托物:突然打包身边重要文物、玩物或宠物,要求或委托他人代为照顾或保护。

真的出现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如果他一定要体验死亡,建议带他先去蹦极。
临床心理学家Richard McKeon称:“一旦我们选择了死亡时间更长的办法,我们有可能会后悔,到最后会选择求助活下来。”
蹦极,就是让我们模拟一个类似的环境,看看当时我们的状态。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姑娘说,她为了体验一下死亡的感觉,选择先去蹦极试一试。当她迈出脚步的一瞬间,她就已经开始后悔了。
那种完完全全身不由己的感觉,让她打心底开始恐惧。
这次经历也让她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渴望去死,对活着的期待更多。
有趣的是,她的抑郁情绪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好转。
帮助他们宣泄自己的悲伤。
弗洛伊德曾写过一篇论文《无法哀伤》,对哀伤的防御,导致了抑郁,如果允许自己哀伤,那么就不会抑郁。
如前文所说,其实很多时候抑郁患者的情绪,并没有一个适合他们的宣泄途径,在环境不允许的时候,他们就把这份情绪压在心底,久而久之,变成了沉疴。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环境提供给他们,去开放地讨论自己心底的事情,尽情地发泄自己的难过、愤怒,对他们来说,其实就是一个治愈的过程。
所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各种抑郁、自杀互助团体应运而生。
不过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你能做的,就是帮助他建立一个舒适的社交圈,轻松、自在。
也或许有你陪着他,对他来说就足够了。
需要一个心理咨询师。
张进在《渡过》中讲到,抑郁症患者自杀,往往会发生在从轻度向中度恶化,以及从重度向中度好转的阶段。重度患者往往大脑一片空白、体力不支,不具备自杀能力;
然而,药物一旦起效,患者大脑的抑制先得以解除(有了动力),可是情绪的好转要落后一周(自杀意念还在),而自杀往往在这一阶段发生。
所以,有一些人在接受了治疗,情况有所好转后,却选择了自杀,让人错愕。
因为抑郁导致跳楼自杀的情况屡见不鲜,其中又不乏一些名人。张国荣,陈宝莲等。
其实这个时候,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对于每一个人抑郁症患者来说,都是莫大的帮助。
关注昭德心理,陪你走过每一次的不开心。
Reference:
1、Inside the Mind of a Suicide Jumper-People who jump to their death may do it because it's convenient.  By EMILY FRIEDMAN,3 July 2008,
2、Beautrais, A. (2007). Suicide by jumping: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Crisis, 28 (Suppl. 1), 58-63.
3、Cox, G., et al. (2013).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suicides at suicide hotspots: A systematic review. BMC Public Health.
作者: 流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