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济水注》卷八(四)

A6

△又北过谷城县西。

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馀里,是谷城县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

齐桓公以鲁庄公三十二年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魏土地记》曰:县有谷城山,山出文石。阳谷之地,《春秋》:齐侯、宋公会于阳谷者也。谷有黄山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又有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北迳谷城西,又北,有西流泉,出城东近山,西北迳谷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又西北,入济水。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之墓。《皇览》云:冢去县十五里,谬也。今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余按《史迁记》,鲁为楚守,汉王示羽首,鲁乃降,遂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宁得言彼也。

谷城县,秦置,属济北郡。治所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东阿镇。《史记·项羽本纪》: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正义》引《述征记》:项羽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许,毁坏,有碣石“项王之墓”。西汉废[1]

尹卯垒,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古济水侧岸。《资治通鉴》: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北魏遣娥清、闾大肥将兵会周几、叔孙建南渡河,兖州刺史徐琰弃尹卯南走,于是泰山、高平、金乡等郡皆没于魏”[2]

谷城山,一名黄山。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东阿镇东北五里[3]

济水又北,迳周首亭西。《春秋》文公十有一年,左丘明云:襄公二年,王子城父获长狄侨如弟荣如,埋其首於周首之北门,即是邑也。今世谓之卢子城,济北郡治也。京相璠曰:今济北所治卢子城,故齐周首邑也。

卢子城,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魏书·地形志》:济北郡卢县有卢子城[4]

△又北过临邑县东。

《地理志》曰:县有济水祠,王莽之谷城亭也。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春秋.隐公三年》,齐、郑会於石门,郑车偾济,即于此也。京相璠曰:石门,齐地。今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门,去水三百步,盖水渎流移,故侧岸也。

临邑县,西汉置,属东郡。治所即今山东东阿县(铜城镇)。三国魏属济北国。北魏属济北郡。北齐废[5]

石门,春秋齐地。在今山东平阴县北,后圮于河。《春秋》隐公三年(前720):“齐侯、郑伯盟于石门”,即此[6]

济水又北,迳平阴城西。《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侯沈玉济河,会於鲁济,寻湨梁之盟,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者也。杜预曰:城在卢县故城东北,非也。京相璠曰:平阴,齐地也,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

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其水引济,故渎尚存。今防门北有光里,齐人言广,音与光同,即《春秋》所谓守之广里者也。又云:巫山在平阴东北,昔齐侯登望晋军,畏众而归。师旷、邢伯闻乌鸟之声,知齐师潜遁。人物咸沦,地理昭著,贤于杜氏东北之证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耆老言,郭巨葬母处,世谓之孝子堂。济水右迤,遏为湄湖,方四十馀里。

平阴城,在山东省济南市西南,北濒黄河。春秋时为齐地…… “平阴”,始见于《左传》,因地处“底平”的东原之阴而得名[7]

卢县故城,《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卢县故城治所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五十里广里。西汉文帝封东牟侯兴居为济北王,都卢。后属泰山郡,为都尉治。东汉永元二年(90)复分泰山郡置济北国,亦都卢,移治今长清县西南三十里[8]。但按注文“京相璠曰:平阴,齐地也,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防门,去平阴三里……今防门北有光里”则平阴城、距平阴城三里的防门、防门北的广里等地望均距卢县故城不远(约十里范围内);且按注文光(广)里虽距卢县故城较近,但并未提及是同一地望。据此《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将西汉卢县故城判定为长清县西南五十里的广里,很可能是错误的。

防门,堤防之门,齐长城关隘之一。位于长清县孝里乡广里村南一带。《左传·襄公十八年》:“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杜预注:“城南有防,防有门,于门外作堑。”《说文》;“防,堤也”[9]

湄湖,在今山东长清西南五里[10]

巫山,在今山东肥城市西北。春秋齐地,《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55),晋伐齐,“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即此[11]

平阴城南有长城,东周时期齐国修筑的长城。西起今济南市长清县孝里乡广里村附近的黄河东岸,东经泰安、历城、莱芜、章丘、博山、沂源、沂水、莒县、五莲、诸城,至青岛市黄岛区小珠山东徐山之北的于家河庄入海[12]

孝子堂,即郭氏墓石祠。

济水又东北,至垣苗城西,故洛当城也。伏滔《北征记》曰:济水又与清河合流至洛当者也。宋武帝西征长安,令垣苗镇此,故俗又有垣苗城之称。河水自四渎口东北流而为清。《魏土地记》曰:盟津河别流十里,与清水合,乱流而东,迳洛当城北,黑白异流,泾、渭殊别,而东南流注也。

垣苗城,本名洛当城。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五十里。《魏书 · 慕容白曜传》: 白曜 “既至升城,垣苗、糜沟二戍拒守不下”[13]

A7

△又东北过卢县北。

济水东北,与湄沟合,水上承湄湖,北流注济。《尔雅》曰:水草交曰湄。通谷者微。犍为舍人曰:水中有草木交合也。郭景纯曰:微,水边通谷也。《释名》曰: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

《尔雅》,《尔雅》是解释字义的书,是—本独立的词典,在中国语言学史和词书史上都占有显著地位。它汇总、解释了先秦古籍中的许多古词古义,成为儒生们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人们借助于这部词典的帮助,可以阅读古籍,进行古代词汇的研究,因而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注明作者。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原有二十篇,现存十九篇。其内容可以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专门解释字词的意义:《释诂》、《释言》、《释训》;  第二类,解释人事和生活用器的名称:《释亲》、《释富》、《释器》、《释乐》;  第三类,解释有关天文的知识:《释天》;  第四类,解释有关地理的知识:《释地》、《释丘》、《释山:}、《释水》;  第五类,解释有关动物的知识:《释鸟》、《释兽》、《释畜》、《释虫》、《释鱼》;第六类,解释有关植物的知识:《释草》、《释木》。  《尔雅》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写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埤雅》、《骈雅》、《通雅》、《别雅》等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从汉唐到清代,为《尔雅》作注的人很多。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注》。郭璞历时十八年研究和注解《尔雅》,以当时通行的方言名称,解释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并为它注音、作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采用的是郭璞的《尔雅注>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清人研究<尔雅》的著作中最著名的是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今人注有徐朝华的《尔雅今注》[14]。

犍为舍人,《尔雅》有犍为舍人的注本即《尔雅犍为舍人注本》,相传为西汉犍为郡舍人著。全书已佚,清人有辑本。是研究《尔雅》和中国文字学的重要资料[15]

《释名》,训诂书。后世又称《逸雅》。东汉刘熙撰。共27篇,分8卷。此书或说始于刘珍,成于熙,所收词条按内容分类,有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等等,收词1500条,比《尔雅》广泛[16]。宦荣卿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即是刘珍确有其人,也确曾撰有《释名》,但与刘熙《释名》只不过同名而已。至于其湮没不传或竟因刘熙书出相形见绌之故亦未可知。不管怎样,今本《释名》肯定是汉末刘熙所撰[17]

济水又迳卢县故城北,济北郡治也。汉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盖以济水在北故也。

济水又迳升城北城际水湄,故邸阁也,祝阿人孙升,将家居之,以避时难,因谓之升城焉。

升城,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北。《水经·济水注》:“济水又径升城北,城际水湄,故邸阁也。祝阿人孙升将家居之以避时难,因谓之升城焉。”东晋义熙中侨置太原县于此。南朝宋为太原郡治。北魏为东太原郡治[18]。但《资治通鉴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等认为升城在今山东长清西南[19]。

济水又东北,与中川水合。水东南出山茌县之分水岭。溪一源两,分泉流半,解亦谓之分流,交半水,南出太山,入汶。半水出山茌县,西北流,迳东太原郡南。郡治山茌。西北,与宾溪谷水合。水出南格马山宾溪谷,北迳卢县故城北,陈敦戍南,西北流,与中川水合,谓之格马口。其水又北,迳卢县故城东,而北流入济,俗谓之为沙沟水。

中川水,又名沙沟。即今山东长清境沙河[20]

山茌县,东汉末改茌县置,治所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三十里张夏镇。魏、晋属太山郡。《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景初元年(237),“山茌县言黄龙见”[21]

济水又东北,右会玉水。水导源太山朗公谷,旧名琨瑞溪。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於此谷,因谓之朗公谷。故车频《秦书》云:苻坚时,沙门竺僧朗尝从隐士张巨和游。巨和常穴居,而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连楼累阁,虽素饰不同,并以静外致称,即此谷也。水亦谓之琨瑞水也。其水西北流,迳玉符山,又曰玉水。

玉水,即今济南玉符河。发源于历城南部山区的锦绣、锦阳、锦云三川。三川汇入玉符山与卧虎山之间的水库,流出水库后始称玉符河……全长41公里。流域面积827.3平方公里。玉符河流经渴马崖时河水大量渗入地下,遂变为季节河……玉符河下渗的河水是济南诸泉的来源之一[22]

琨瑞水,玉水上游的琨瑞溪,今名锦阳川,是历区南山风景秀丽的三川之一,玉水下游今名玉符河,经济南西郊北入黄河[23]

朗公山,一名朗公谷。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九十里[24]

竺僧朗,简称“僧朗”。东晋僧人。据《高僧传》卷五等载,京兆人。少事佛图澄,后游方问道,长还关中。常蔬食布衣,志耽人外。前秦皇始元年(351)移居泰山金舆谷,别立精舍,闻风而访者百余人[25]。竺僧朗是十六国时的名僧,这是关于朗公谷建寺传世的最早记载。隋朝时更名神通寺。今神通寺故址的四门塔,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朗公寺(故址在今柳埠四门塔一带)[26]

又西北,迳猎山东,又西北,枕祝阿县故城东,野井亭西。《春秋.昭公二十五年经》书,齐侯唁公于野井是也。《春秋.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祝柯,《左传》所谓督阳者也,汉兴,改之曰阿矣。汉高帝十一年,封高邑为侯国,王莽之安成者也。故俗谓是水为祝阿涧水,北流注于济。建武五年,耿弇东击张步,从朝阳桥济渡兵,即是处也。

猎山,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北四十里[27]

祝阿县故城,西汉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济南市西南丰齐集北五里古城。十六国后赵时为祝阿郡治。

野井亭,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齐河县东南黄河东岸。《春秋》:昭公二十五年 (前517),鲁昭公奔齐,“齐侯唁公于野井”。即此。《汉书·地理志》 祝阿县有 “野井亭”[28]

祝阿涧水,即今济南玉符河。


[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2]《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

[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6]《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7]《中国地名辞源》

[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9]《齐鲁文化大辞典》

[10]《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1]《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12]《齐鲁文化大辞典》

[1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4]经典课程编委会编著. 北大国学课[M]. 2014

[15]《四川百科全书》

[16]《中华文化精粹分类辞典·文化精萃分类》

[17]宦荣卿:《释名》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05期

[1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9]《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

[20]《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2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