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黄酒
我的家乡郧阳,秦巴山余脉的一个小县城,地处鄂西北,四周群山环绕,连绵起伏,很少有人知晓的一个地方。但只要我提起周围的风光,就能让人瞬间恍然大悟,原来那个地方这么出名。因为东有著名的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西接重庆陕西,南倚原始森林神龙架,北连道教圣地武当山,自古就有这“荆楚屏障”之称。郧阳不仅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秀美的风光,还有一种适合郧阳人性格的酒,它既不是性情火暴的老白干,也不是浑浊暧昧的红酒,而是橙黄色的黄酒。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每年的麦子收割后,奶奶都会择挑出一部分小麦准备做黄酒用。虽然自制的黄酒不能与厂家制作的“品牌”黄酒媲美,但也芳香可口,别具风昧。自制的黄酒成本低廉,酒纯无杂,看似有点土、但是原汁原味的天然液酿。到了冬季和春节,黄酒还是家家用来招待亲戚朋友的好东西。
当然好黄酒离不开好酒曲。每年暑假我都会看到爷爷踩曲的情景,先是把奶奶择挑好的新小麦打磨成粉状,因为新小麦踩的曲饱含清香,陈小麦没有这种味道。再到大山里面找一种叫化食草的植物(有粘液,砸碎用开水烫,用这种水搅拌面粉)。爷爷把拌好的曲料放在一个叫曲模子的盒子里,边踩边唱:“枣糕馍担着走,吃蒸饭喝黄酒”,踩到结实平整为止。这时的酒曲就成型了,打开模子取出酒曲,就像城墙上的砖块一样厚实,再用茅草包扎好,放在一个铺满艾草的大桌上,发酵四五天后,再挂屋檐下晾干就可以酿酒了。
因为郧阳气候温润,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做黄酒。不少人家都会选择节日时做一坛黄酒,同亲人一起共饮。当然奶奶也不例外,只要家里的黄酒喝完了就会再做。每次奶奶做黄酒的时候,“媒”饭是我最解馋的食物,因为“媒”饭不仅可以做酒,还可以伴白糖直接吃,很好吃,但是吃多了难消化,肚子胀。“媒”饭还可以加盐和佐料,使劲的揉捏,最后捏成饼状放到锅里炕,然后就成了“糍粑”,外面像锅巴一样金黄金黄的,里面晶莹剔透有弹性,轻轻的咬上一口,韧滑Q弹,黏黏的但不粘牙齿。放几块在书包里,上学分给小伙伴们一起吃,那种幸福感至今任然历历在目。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爷爷一天三顿都要喝酒,每次吃饭让我去舀酒的时候,我总会偷偷的喝上一口,虽然爷爷说女孩子家的不要喝酒,喝酒不好。但偶尔也会让我陪他喝上几口,黄酒入口绵软,醇厚。其酒力是缓慢地上身的,喝起来不像高度白酒,一喝就感觉到喉咙里有一道火舌流过。而黄酒却如丝绸缠绵,是一层一层温柔地浸润你,不知不觉地,你就会被缠醉,有时候甚至醉得如软泥一般,扶也扶不起来。
家乡的黄酒滋润着每个故乡人的心田,每每想起黄酒,嘴唇上就有悠悠飘香的感觉。自从工作后我就很少喝到奶奶做的黄酒了,而每次回家,奶奶总要在中午给我温一碗由她制作的黄酒,然后和我一起说说笑笑品着琼浆。每次走时,奶奶总还要拎出灌装的二瓶黄酒送我到村口,一边走一边还叮嘱:“喝光了再回家来拿”。看着奶奶蹒跚的背影,我思绪万千,眼眶忍不住泪水涟涟……
故乡的黄酒,满载着我温暖的回忆和深深的思念!
长按关注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