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陆地诗词》(52):咏河西走廊二
咏河西走廊(二)
陆地
戈壁茫茫草似钩,
河西盛夏夜如秋。
玉门杨柳愁青色,
叠尽阳关泪满眸。
Ode to Hexi Corridor (2)
By Lu Di
Tr. Zhao Yanchun
The desert grass like hooks grows tall;
Corridor's summer feels like fall.
The willows at Jade Gate look blue;
Sun Pass brims with tears of rue.
1.此诗前两句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河西走廊地处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地势平坦,海拔1500米左右;气候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降水主要来自侵入本区的夏季风,盛夏时节,茫茫河西戈壁也难得披上绿衣,茵茵绿草顽强地生长在广袤荒漠上。诗中的“草如钩”既指戈壁植被生命力顽强,也指绿草为了汲取养分将根茎如钩一般深入土壤,形象再现了恶劣的荒漠环境。河西走廊每天平均昼夜温差可达15℃左右,所以形成了“一天有四季,盛夏夜如秋”的独特气候现象。
2. 后两句寓情于景,别离之痛、惜别之苦,氤氲于诗句之间,读来愁思满怀,意蕴无限。阳关和玉门关,一个在南,一个在北。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玉门关外,杨柳依依,数不尽别离愁;西出阳关,《渭城曲》落,道不尽惜别苦,唯有“泪满眸”。对于玉门关最脍炙人口的描写,要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每每引发人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
3.诗中“玉门”指玉门关,位于甘肃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
4.诗中“阳关”一语双关,既指阳关关隘,也指古琴曲“阳关三叠”。《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而“阳关”关隘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
中文朗诵: 马宗武 ;英文朗诵:邬建军
诗文书法:湘人李;图文统筹:惠东坡教授
文字编辑:曹慧瑜;技术指导: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