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太平鼓
黄巾太平鼓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有陶鼓、土鼓、皮鼓、铜鼓等。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为此在很早的时侯就作为军队交战时击鼓起助威所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
在远古时期,鼓还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也被广泛地应用。但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其意就是琴瑟开弹之前,以鼓声作为引导。
黄巾太平鼓起源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创始人张角巨鹿郡(今平乡县)人,他创立了“太平道乐和太平鼓”。黄巾起义时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主张改造社会,追求太平社会的美好理想。当昭示太平社会,团结民众,张角同马元义等八大弟子诸人编制太平道乐,道乐分鼓乐和器乐。太平鼓乐按天、地、人三才编制,每组一面大鼓四人同敲,代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八面小鼓代表四面八方,天下大同,鼓声低沉浑厚,振聋发聩,鼓点激昂,威武雄壮,催人奋进,鼓点变化多端,悦耳动听,演奏出一种祥和的气象,让人感受到如同进入社会的美好景象。
由于历史原因,黄巾太平鼓乐几近失传,为抢救和保护太平鼓乐,使之得以延续传承,经过平乡县有关人士走访了平乡、巨鹿、广宗广大城乡的民间艺人,搜集整理,形成比较接近原貌的黄巾太平鼓乐。
黄巾太平鼓乐节奏鲜明,音色飘洒。其次速度较快,急促,其音色开展迟缓,宜断宜连,这种错杂击鼓志似大海翻漪着浪花,其水深不可测,其声拍浪玉碎。其气回味无穷,其大一望无际,遇喜则乐,遇悲则哀,使人感到闻噪声而心不烦,听乱声而意不乱;鼓乐声中有着丰富的表达能力,急如闪电雷鸣,柔似平湖秋水,狂似惊涛拍岸,清似珠落玉盘。既能表现波澜壮阔的场景,又可营造肃穆宁静的意境。
黄巾太平鼓自东汉末期始创,首传张角弟子马元义,后在民间相传。
师传巨鹿闫桥马义轻;又传巨鹿闫口崔华金;再传平乡县马马鲁村马朝军、马孟坤、马新改、李长群、豆林朝;第五代传人有平乡县马马鲁村人马彦晓、马敬乐、马计东等人。
马朝军,平乡县寻召乡马马鲁村人。自幼喜爱鼓乐文化,是黄巾太平鼓的主要演奏者和鼓谱的搜集整理者。马计东,平乡县寻召乡马马鲁村人,任马马鲁村党支部书记期间组建黄巾太平鼓队。马孟坤是黄巾太平鼓的主要演奏者。
黄巾太平鼓虽源于的黄巾道文化,但它深深植根于民间,流传千年后形成具有大众化,通俗化,多样化的民乐特征。黄巾太平鼓乐还具有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源生地价值,是黄巾道及道教文化音乐的“有声文物”,现在黄巾太平鼓已演变成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和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