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爲”字中的苯教观念和语言特征
“爲”(为)字,刚造出来的时候,特指帝王的意图和对天下的干预造就,与普通人的行为无关,这可以从甲骨文造字方式中看出来:
甲骨文“爲”和金文为“爲”字
甲骨文“为”上部是一个象形鸟脚的三爪符,后来演变为“爫”,下部是一“豕”,但它已长出长鼻子和大獠牙,成了“象”,这被认为是最大的吉兆。如此会意,在金文“爲”中就看得更加清楚了。
造字方式在告诉我们,“爲”是鸟爪作用在“豕”身上的结果。因为在原始苯教里,此鸟就是祖先神灵的形象。古人认为,现世君王的一切成功与胜利,都是天祖神灵赐予的,是献祭和祈求的结果,而地上君王行使对百姓的统治权威,就是贯彻上天的意志。
原始苯教有“天猪地猴”的观念,这个“豕”就是天子的代名词,“爲”的读音则从古羌藏语猴的其中一个读音“wei”来。这种读音与字形的不一致,正是古汉字造字方式中的普遍规律。
以鸟脚三爪符代表上天和神灵之“手”,这是古汉字的一大奇特之处。人手不可能是三个指头的。可惜从来没有人对此提出疑问,更没有人对此作出过合理解释。难道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
甲骨文“妥”甲骨文“受”和金文“孚 ”字
上图甲骨文“妥”“受”和金文“孚 ”,都是用鸟爪符代表授受之手。这些原本都是帝王的行为。后来鸟爪演变成了“爫”,原始本义就再也看不出来了。
只有在藏语和藏文化中,依然保持着这种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藏语把普通人的手叫作“la”(ལག་ ),“手”的敬称叫“雀”(ཕྱག་ 拼音转写qia),对喇嘛、长官等尊贵者的手,一定要叫“qia”,不能叫“la”,否则就犯了语法错误!
如此,华夏文明起源过程中,刻下这些甲骨文,一律用鸟爪代表手的人,他们说什么语言,是怎样一种民族背景,不就清楚了吗?
不可小看了上图甲骨文“受”,它可是在位达30余年,武功显赫的商纣王的名号啊!《尚书·牧誓》:“王曰: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
笔者推测,末代商王有此名号且广为流传,当时应有一个故事,他得到了某位大神的“灌顶”,只是随着商王朝灭亡,一股脑儿都失传了。
附图:商代以“雀在豕上”观念制作的庙堂重器,著名的“猪鸟尊”
这个“豕”是野猪,不是家猪,可以从它巨大的獠牙中看出来。还长着猴王才有的“纵目”,身上全是龙鳞,可见就是商天子的形象。一只神鸟立于它的背上。
其实,藏语的“政治”(ཆབ་སྲིད་)就叫“恰豕”。这些,都不会是偶然巧合。
青铜礼器上的凤鸟,长着巨大而税利的爪子,说明它特别能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