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二十二-陵墓」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技能包,温故知新绝对是最简单的方法,在回看古人的智慧结晶时,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先人们给我们总结好了的,我们后来的创新也要有根可循,而这本书便可视为根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建筑没有所谓的好看不好看,但是有没有文化,有没有根是很关键的。

继续分享……

第二十二章 陵墓

中国古代的时候,人们相信人死后可以过与阳世相同的生活,所以对墓葬十分重视,不仅是帝王,就连普通百姓也非常讲究墓葬风水。普通百姓乃至官僚贵族的坟就称“墓”,而帝王的墓则称为“陵”或“陵寝”,也可以称作“帝王陵”或“帝后陵”。中国的历代帝王为了提倡“厚葬以明孝”的封建制度,同时为了维护他们世袭的皇位和皇朝,往往不惜人力物力修造巨大的陵墓。这种视死如视生的观念,也使得陵墓建筑大都仿照人生前所居房屋、宫室的布局和造型等。从现存的帝王陵墓和帝王陵墓的遗址来看,大多的帝王陵墓都建在当时的京都附近。比如,唐代时的乾陵,就建在当时的都城长安附近,而明代的十三陵则建在当时的都城北京附近。

  • 享殿

享殿是帝王陵内,死去帝王的子孙后代祭祀死去帝王的殿字。祭祀帝王的子孙在殿内举行祭祀仪式。同时,也是皇帝死后灵魂安息的地方,相当于皇帝生前处理政务的金銮宝殿,象征皇帝死后在阴间依然是主宰一切的帝王。此外,像天坛、太庙等礼制建筑中,用来祭祀天地、祖宗的殿堂也称为“享殿”。

  • 祾恩殿

祾恩殿也就是享殿,它是明代时帝王陵墓中享殿的名称,是明代现任帝王对死去帝王行祭祀礼仪的地方。祾恩殿之名定于明代嘉靖年间,据说殿名的意思表示“感恩受福”。明代北京昌平的十三陵中共埋有十三位皇帝,每人一座单独的陵墓群,合成一个大的陵墓群。在每座皇帝陵墓内的前部中央建有一座体量高大的殿堂,就是祾恩殿。

  • 宝城

明清帝王陵墓的坟头部分被称为宝城。宝城的建筑过程,是在地宫之上先砌筑起高大的砖城,然后在砖城内填土,并将土堆成一个圆形顶,顶部一般高于四边的城墙。因为砖砌的城墙上部还设有女儿墙,女儿墙上有垛口,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小城堡,非常坚固。这种加建女儿墙的砖城就叫做“宝城”,或者说,砖墙加砖墙内的坟头这一区域合称为“宝城” 。

  • 宝顶

宝顶就是帝王陵墓中地宫上面凸出的馒头形的坟头。宝顶的形状有圆形,也有长圆形。明代的陵墓中,宝顶形状多为圆形,而清代则大多是长圆形。

  • 方城明楼

方城明楼建筑在宝顶的正前方,明十三陵的十三个皇帝陵墓中都建有方城明楼。不过,有的陵墓中的方城明楼与宝城之间有一点距离,而有的方城明楼的后部直接建在宝城城墙上,有的方城明楼则是紧贴着宝城城墙建筑。方城明楼主要由上部的楼阁和下面的方城组成,明楼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放置刻有帝王谥号等的石碑,而方城则非常高大,墙体正中往往开设有一个拱券形的门洞。

  • 五供

五供原本是佛教造像前部案桌上设置的五种供器主要有居中香炉一个,香炉左右各有一个蜡台和一个宝瓶相互对应。五供器置放于佛前,表示向佛之心虔诚,及从佛处得到光明清净。而像明十三陵等帝王陵墓中设置五供,与在佛像前的五供意义相近,是祭祀的祭台。明代十三陵中的五供设在方城明楼的前方,五供均为石雕,所以也称“石五供”成“五供石”,花纹精美。五供下面的基座为须弥座形式,束腰上下雕有仰俯莲瓣。

  • 献殿

献殿是建筑在陵墓和一些祭祀的庙宇中的殿堂。尤其是在陵墓中,献殿是非常重要的建筑,它是陵临祭奠及陈列死者生前所用物品的地方。唐代乾陵的献殿建在朱雀门内的平台上,但这座献殿目前仅存遗址,据记载它是一座重檐庑殿顶的大殿。本图是想象复原后所绘制的形象。

  • 北宋皇陵献殿

北宋皇陵献殿是北宋皇帝陵墓中的祭奠之处,位置在皇帝陵的南神门内。这是根据资料复原的献殿形象,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四面带回廊,也就是副阶周匝。整个献殿造型稳重,色彩上是在华丽中不失典雅、庄重。

  • 龙凤门

在明代十三陵大碑亭北约1000m处是神道北端的棂星门。这座棂星门比一般坛庙等建筑前所设更为精致,它又被称为龙凤门。此门不但由六柱构成三座门洞,而且在门洞与门洞之间,有红墙连接柱子,墙上部另有石雕横坊和筒瓦墙檐,坊上绘有素雅的彩画,墙体下为砖石须弥座。更为特别的是,在横枋上面立有一颗石雕火珠装饰,所以称为“火焰牌楼”。

  • 玄宫

玄宫也就是地宫。玄宫内的建筑结实牢固,装饰辉煌富丽,就好像是一座精美的人间宫殿移建在地下一般,所以称“地宫”。玄宫是放置皇帝棺椁的地方,是整个陵墓区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地方,所以它也是陵墓中最不可缺少的,也就是说,每个陵墓都有一座玄宫。玄宫建成后像是封闭的,其实在大门处留有一条斜坡状的隧道,向上一直通到宝城城墙内侧的上方。棺椁放入玄宫后,就将隧道填平。至此就最终形成了安全严密的地下宫殿。在十三陵中,目前玄宫已被打开的只有定陵。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的第十座陵墓,埋葬的是明朝的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他十岁就做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因此他有足够的时间为自己修建陵墓。

  • 梓宫

梓宫就是帝王的棺椁,也就是装敛死去帝王遗体的器具。因为在汉代时,帝王的棺椁都用梓木制作,所以称为“梓宫'。梓宫大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但在汉代时有的太后和皇后,以及一些生前极受皇帝宠信的大臣等,也可以使用梓宫。

  • 棺椁

棺是棺材,而椁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另一层棺材,主要用来保护里面的棺材。《庄子·杂篇·天下》中曾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如果将棺与椁的数量分别计算,则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四棺一椁,大夫两棺一椁,士一棺一椁。很明显地区分出了不同身份的人能使用的棺椁的高低等级。

  • 神道

神道是通往陵墓殿堂等处的大道,位于陵墓区的最前方,对进入陵区的人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从历史上看,神道的尺度有一个由小至大的发展过程,最初的神道比较短,并且道路两旁的石刻也比较少。到了唐代,神道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不但道路加长,而且道路两侧的石刻也渐渐增多,大型的石刻“石象生”仪仗队已基本形成。明清时的神道更是有了较大的发展,单从其长度来说,明代时就已达到7500m左右,而其后的清东陵神道更是长达1万多米。

  • 十三陵神道华表

十三陵神道华表由汉白玉制成,是艺术价值很高的建筑小品,柱体满雕蟠龙与云纹,柱子上端插有云板,柱顶饰有蹲兽,称为望天犼。十三陵神道华表共有四座,分别立在神功圣德碑亭的四角。洁白的华表与黄瓦红墙的碑亭相互映衬,显示了十三陵建筑的不凡气势。

  • 神功圣德碑

神功圣德碑是用来歌颂皇帝圣德与功绩的,与述圣纪碑作用相同。明代十三陵中的长陵就设有神功圣德碑,碑的正面刻着《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记》。碑上还阴刻有清代乾隆皇帝撰写的《哀明陵十三韵》,使这块原本是明代皇帝用来歌颂自己的石碑,带上了一丝批判色彩和讽刺意味。

  • 大碑亭

在明十三陵的大红门后方神道上,建筑着一座体形雄伟的大碑亭,也就是神功圣德碑碑亭。大碑亭平面为正方形,给人稳重感。碑亭下为红色墙体,墙体四面都开设有拱券门洞,上为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辉煌富丽。

  • 无字碑

无字碑就是碑上面不着一字,表示帝王功高德大,无法用文字描述。唐代乾陵前就立有一块无字碑,它是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通高6米多,重近百吨。碑上雕有盘龙、飞龙、如意云头、狮、马等生动的图案。但唐以后,此碑被刻上了四十二段词,除汉文外,还有女真文,保存较为完好,字迹清晰。这些女真文字是研究女真族的历史与文化的珍贵资料。

  • 述圣纪碑

述圣纪碑是用来纪述帝王的圣德与功绩的碑。唐代乾陵的述圣纪碑,是纪述唐高宗李治功德的碑,上面刻有武则天撰写的碑文。碑体共有七节,所以又称“七节碑”。节数取“七曜',即日、月、金、木、水、火、土,意指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照耀天下。述圣纪碑高7米多,平面方形,每边长近2m,体积高大。碑顶为庑殿屋顶的形式,殿檐的四角各雕有一个力土的石像。碑底下有石座,座上雕刻有獬豸及蔓草花纹。

  • 下马碑

下马碑是一块石制的碑,主要立在陵墓、孔庙等重要建筑群的前方。石碑正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等字样。在陵墓、孔庙等的前方立下马碑,让行经这里的人都要下马下车,以示对陵墓中的帝王和孔庙中的孔子的尊敬,也表明了这些建筑群的非比寻常的地位。清代陵墓前方所立的下马碑,碑面上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多用满、汉、蒙等多种文字雕刻。

  • 墓表

陵墓中,设立在墓前用来记刻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做“墓表”。它是一种纪念性设置,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标志性作用。这种纪念性的墓表早在东汉时期即出现了石制的。从目前所存实物来看,以南京的南朝梁萧景墓墓表最具代表性。它承袭了秦汉墓表的形制,并且更为完善。萧景墓墓表的代表性还表现它保存比较完好,基座、柱身、铭文石板、柱顶都还存在。

  • 石像生

石像生是古代陵墓前的装饰物。起源于一种传说:有一种怪物叫做魍象,最喜欢吃的东西是死人的肝脑。当有死人被葬入墓地,只要送葬的人一离开,它就会美美地享用起死人的肝脑来。任何人都不想死后身体还受到如此摧残,但又不能总是让人夜以继日地守卫。后来人们知道了魍象的一个弱点,就是它非常害怕老虎和柏树。于是人们便在墓地栽植柏树,并在墓前设置石雕的老虎,这就是最初的石像生。陵墓前设石像生的做法盛行于汉化。以后历代都有,以显示陵墓的威严。经过不断的发展。到明朝的时候,石像生已经有象、狮、骆驼、麒麟,獬豸、马等几十种或真实、或传说中的动物形象了。另外还包括勋臣、文臣、武臣三种人物像。

  • 石人

石人是位于陵墓前的石刻的人像。王芑孙《碑版文广例》卷六上说:“墓前石人,不知制所从始.....今汉制传于世者,有门亭长,有府门之卒,有亭长,唐人亦谓之翁仲。”排列的石人,一般分为勋臣、文臣、武臣三种,都是圆雕立像。

  • 十三陵中的石像生

明代北京十三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共有十八对,包括二十四个动物石像和十二个石人形象。十二个石人中,勋臣两对、文臣两对、武臣两对,都是站像,而二十四个石雕动物则是狮子二对、獬豸二对、骆驼二对、麒麟二对、象二对、马二对,六对站立、六对坐卧。石人和动物石像均对称排列在“神道'的两边,这其中最大的形象是石骆驼和石象的立像,连基座在内达30多m³。这些石像生的形象在皇帝陵墓前,主要是起装饰与象征作用。也就是以这些石雕形象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卫。十三陵的石像生不但体积很大,而且造型精巧、雕刻生动。

  • 麒麟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并且是一种象征祥瑞的神兽,古人称它为“太平之兽”,说是只有在“圣人出王道行乃见”。麒麟形象与天禄相近,只是麒麟为独角兽。将麒麟形象雕塑于陵墓前,明显是象征帝王为有道圣君之意,同时也象征着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

  • 石狮

狮子被称为“百兽之王”,勇猛威武,威慑四方。而帝王也是人中至尊,所以帝王宫殿,尤其是帝王的陵墓前,大多设置有狮子的形象,并且多是石雕的狮子。石狮成为古代帝王陵墓中常见的雕刻,它在陵墓中不但可以象征帝王的不凡气势,更是对帝王陵墓起着极好地守卫作用,或者说是帝王生前守卫的象征者之一。

  • 石翁仲

翁仲原是秦朝时的一员大将,据说他身高近3m,而且勇猛异常,一般人无法与之相比。翁仲因多次击退外族的侵扰,威震夷狄,匈奴等国对他是闻之色变。翁仲去世之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立在咸阳宫司马门外。哪知到咸阳打探军情的匈奴探子看到了这尊翁仲铜像,以为他还没有死,吓得赶紧逃回了本国。后来各代帝王纷纷仿效,在陵墓前设置石翁仲,渐成风俗。

  • 乾陵蕃臣像

乾陵蕃臣像有六十一尊,石像分两组列于乾陵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东侧有二十九尊,西侧有三十二尊,都分为东西四行站立。石像大部分身穿圆领紧袖武士袍,双手抱笏于胸前,腰束革带,脚穿朝靴。另有少数手持弓箭、腰挂匕首、穿着稍有区别的武士像。现存大多有所损坏,多数石像没有头,甚至没有上半身。石像背部原有的相关的姓名、官职、国名等,也大多不可考。

  • 大象

大象身躯高大,行动稳重,给人一幅憨厚之感,但实际上大象的行动并不缓慢,而且它的力量非常大。同时,“象”与“相”谐音,在古代有得高官、做宰相的喻意,所以,大象也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古代许多皇帝陵中都设有大象雕刻。

  • 獬豸

獬豸也是传说中的一种异兽,头上长着一只角,它能辨善恶,见到好人与坏人争斗,它就会用角顶触坏人。据《后汉书》记载,楚王曾得獬豸,并用它的皮毛来做帽子。后来,人们用“獬豸冠'来指代执法者。帝王陵墓前设置獬豸形象也就是极自然的事了,因为帝王正是古代统治者中地位最高的执法者。

  • 骏马

马是古代最常见的坐骑,特别是古代军队征战时,骏马是必不可少的坐骑,是古代马上战将在征战中取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马的雕像在古代陵墓等处,比一般动物都更为常见。如,唐代的乾陵、明代的十三陵中,都有骏马形象的石雕。陵墓中马的雕塑,不论是立是卧,还是奔腾,都不失雄健威武,精神抖擞。

  • 骆驼

骆驼的形象在陵墓中并不是很多见,明代十三陵中就设有骆驼石雕。它主要也是起守护作用,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时的对外交流情况,因为骆驼并非中原常见动物,而是生活在沙漠中。骆驼性情温顺而又执拗,十三陵中的卧姿骆驼石雕,很好地表现了骆驼的这种性情。骆驼非常耐饥渴,因为它有储存营养的驼峰,所以,它能生活在干燥的沙漠之中,是人们在沙漠旅行的最好坐骑与同伴。

  • 将军像

文武大臣的形象立于陵墓前,就像是皇帝生前高坐金銮殿一般,前面有文武群臣两厢侍立,帝王居高临下,主宰一切。将军像一般都是头顶缨盔,身穿铠甲,高大威武,威风凛凛。

(0)

相关推荐

  • 探访明十三陵——长陵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长陵是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皇家陵寝.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体系完整.气势磅礴,从内到外都 ...

  • 【阅读悦读|图说 】倪熊《朱元璋的明孝陵:有保留,讲“风水”,图创新》

    [阅读悦读|图说 ]刘爱丽<极尽奢华的冬宫尽显欧洲皇家气派> 图文/倪熊 [作者简介]倪熊,曾为电视台记者,现为自由媒体人.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 ...

  • 明朝帝陵:孝陵那些事儿

    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天底下的男人对政治与历史的偏好是共通的,只是这两项偏好侧重不同,私货夹带各有所需罢了. ▼ 方城明楼一角  我偏爱山水与古迹,山水 ...

  • 行走清东陵散记

    在河北遵化境内的燕山余脉昌瑞山南麓,有一片建筑恢宏.壮观.精美的皇家陵寝,这就是埋葬着大清帝国5个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皇子.2位公主的清东陵,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 ...

  • 明孝陵与中山陵,钟山龙蟠的隐喻(叶平)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 -- 题 记 自古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的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丰富优美,文化底蕴博大 ...

  • 0元图解建筑史第三季-13 | 陵墓建筑、坛庙

    老四校领衔+top10倾力助阵! 0元图解建筑史第三季全新升级!▼ 建筑画图题总是画不准确? 对建筑画图只会死记硬背? 没有完整的建筑史图册的画图逻辑? 为了解决大家的困境,几凡推出了"0元 ...

  • 到乾陵看看武则天

    2012年06月02日11:30时,我们离开法门寺驱车向西前往一座村庄吃午餐,别看村子不大,家家都是新建的小二楼,仅从村里村外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辆看,前来就餐住宿的游人一定不少.我们选择了村北头的一户 ...

  • 南京记忆(十七)

    南京记忆 (十七) 明孝陵留下的历史遗产极其丰富.毫无疑问,建筑本身是一件历史瑰宝.除此之外,神道上的石像生也是充满价值的一件事物. 明孝陵神道 <后汉书>中记载:"墓前开道,建 ...

  •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三十-实例02」终章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技能包,温故知新绝对是最简单的方法,在回看古人的智慧结晶时,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先人们给我们总结好了的,我们后来的创新也要有根可循,而这本书便可视为根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建筑没 ...

  •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八-梁架结构」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技能包,温故知新绝对是最简单的方法,在回看古人的智慧结晶时,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先人们给我们总结好了的,我们后来的创新也要有根可循,而这本书便可视为根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建筑没 ...

  •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十二-天花」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技能包,温故知新绝对是最简单的方法,在回看古人的智慧结晶时,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先人们给我们总结好了的,我们后来的创新也要有根可循,而这本书便可视为根的一部分.一个好的设计没 ...

  •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二十-桥」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技能包,温故知新绝对是最简单的方法,在回看古人的智慧结晶时,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先人们给我们总结好了的,我们后来的创新也要有根可循,而这本书便可视为根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建筑没 ...

  •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二十四-宫殿」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技能包,温故知新绝对是最简单的方法,在回看古人的智慧结晶时,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先人们给我们总结好了的,我们后来的创新也要有根可循,而这本书便可视为根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建筑没 ...

  •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二十五-戏台」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技能包,温故知新绝对是最简单的方法,在回看古人的智慧结晶时,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先人们给我们总结好了的,我们后来的创新也要有根可循,而这本书便可视为根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建筑没 ...

  •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二十六-雕塑01」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技能包,温故知新绝对是最简单的方法,在回看古人的智慧结晶时,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先人们给我们总结好了的,我们后来的创新也要有根可循,而这本书便可视为根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建筑没 ...

  •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二十六-雕塑02」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技能包,温故知新绝对是最简单的方法,在回看古人的智慧结晶时,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先人们给我们总结好了的,我们后来的创新也要有根可循,而这本书便可视为根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建筑没 ...

  •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二十八-牌坊」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技能包,温故知新绝对是最简单的方法,在回看古人的智慧结晶时,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先人们给我们总结好了的,我们后来的创新也要有根可循,而这本书便可视为根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建筑没 ...